玄應

唐代的高僧

玄應---安岳石刻創始人,川安岳是中國石刻藝術之鄉。但人們知道安岳石刻創始人是誰嗎?他就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一一玄應;玄應又親自到雲居山(現安岳圓覺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崖造像區組織石工雕刻毗盧佛像龕、釋迦佛像龕。

玄應


人物生平

據《安岳縣誌》記載,玄應是唐代有德行的著名高僧,於唐玄宗開元一年(公元713年)踏遍名山古剎,從北至南,來到普州安岳,四方募化功德,修建棲露寺(今安岳大雲山千佛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天,玄應腦子裡浮現出安岳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龐大石窟藝術造像群,眼前紅光閃耀,久久不能消失。第二天玄應一早起來,念完晨經,做完早課,便召集眾僧商議,說出自己的想法,大家議論紛紛。玄應倡導:“普州安岳,人傑地靈,石刻造像,北方有雲崗、龍門南方應是我普州安岳。民眾憂於病患,吾想在此山崖四周雕塑佛道神像,永葆太平。再則,又繼承祖先遺訓,弘揚佛。”眾僧皆響應,“我等願隨大師。”
大師釋門玄應不辭勞苦,不分晝夜,精心思考,製作了干佛寺、卧佛院圓覺洞等處摩崖石刻造像的近期計劃和遠期規劃。

成就及榮譽

唐開元三年,玄應祖師便號召僧人四面八方募化功德,動員當地民眾出資,並親自請來能工巧匠20餘人研究石刻造像內容,製作藍圖,在反覆研究后,作出了大雲山(現今安岳千佛寺)、跑馬灘(現今安岳卧佛溝、雲居山(現今安岳圓覺桐)石窟造像的決定。在眾僧及當地能工巧匠的支持下,玄應率領工匠在安岳棲露寺大雲山周圍岩壁上展開了十分艱苦的石刻雕鑿戰鬥。首先鑿“釋迦說法龕”。宣傳釋迦說法,普渡眾生,乞求蒼天保佑天下太平。勸告世人從善。衛匠們起早摸黑,不分天晴下雨,颳風下雪。不到半,10餘名匠人按照玄應設計的方案,刻完了釋迦說法龕,另外刻了三世佛、干佛、三觀音,一佛四菩薩。個個雕得惟妙惟肖,形象生動。

相關故事

在雕鑿北崖造像時,正值開元十六年間,天大旱,田裡莊稼只有三成收,第二年青黃不接時,農民生活困難,石匠餓得面黃肌瘦,有氣無力。玄應指導雕刻的“藥師經變龕”工程也進度緩慢。正當玄應為此事十分鬱悶時,普州司倉參軍來到大雲山。看到好友玄應臉上愁眉緊鎖,便問道:“大師,有何難處?”玄應雕刻佛教造像深得這參軍支持,兩人相逢無話不說,當了解到玄應為工程進度慢,石工生活問題焦慮。參軍便對玄應及工匠們說:只要你等齊心協力,決心造就棲露寺菩薩像,我便資助糧五石,三月內如果完工“藥師經變龕”,及北岩的數龕造像,我再撥出五石糧。參軍這一席話,眾工匠頓時幹勁倍增,不到三月,便完成了北崖的石窟造像。第71號龕上還留下玄應的題記。經過數年努力,完成了南崖的幾龕唐代造像。

個人作品

據現今安岳卧佛院第46號窟內題記考證,唐開元十年,高僧玄應就帶領工匠來到青山綠水山灣,組織雕塑卧佛溝造像。後來人們稱此地為卧佛溝。摩崖造像及石刻經文刻於呈幾字形的卧佛溝南、北岩,分佈在長1165米,寬5米的岩壁上。釋迦牟尼涅槃窟選擇在北崖,將巨型全身釋迦涅槃像刻於石區面5米高的石崖上,主要內容把釋迦牟尼涅槃時眾弟子守候在他身邊,阿難聞訊趕來為他把脈,力士拗哭的情景,根據山勢走向,玄應大膽創新,打破佛教儀軌,將釋迦牟尼像背北面南,頭東腳西,左側而卧刻鑿於石壁上,歷時數月,精雕細刻,終於寵成了這一盛唐時期最為壯觀的釋迦牟尼涅槃變窟,整個佛像長23米。故歷史上稱為卧佛。被當今石刻專家稱為中國盛唐時期同類題材造像之最。

社會評價


開元二十年間,玄應準備陸續在南崖鑿出15個洞窟將自己從都城洛陽帶來的大唐三藏經,吩咐大弟子李慧刻於石壁上。大弟子李慧不解地問道:“師傅,刻一、二種經文就夠了,何必刻這麼多呢?”玄應說:“徒兒啊!你有所不知,將三藏從印度取回的真經全部刻於石壁上,一是可以作為後世校正佛經參考的版本,二是以防因社會動亂,時局變遷,佛經被毀”。接著又囑咐李慧:“如果我哪天去了天堂,你一定帶領眾師弟完成大業”。李慧遂安排能工巧匠,日夜奮戰,經過數年努力,直到天寶年間,才終於將《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目經序》、《佛名經》、《大佛涅槃經》等20餘種經文全部雕刻於洞窟中,刻經面積達130餘平方來,石刻經文40餘萬字。至今已1200多年了,卧佛溝經文洞內仍留存有玄應的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