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失常
心理失常
心理失常(mental disorder)一譯“精神異常”。是指心理狀態發生病理性變化而無法有效適應生活的異常現象。屬心理病理學範疇,與正常人偶發性的心理障礙有質的區別,往往由於心理情緒上的失常而引發軀體疾病。需進行專門性心理治療。
人們常常用“神經病” “精神病”、“神經症”來形容心理失常者。它是一種心理問題而導致的行為。
一、嚴重心理失常
心理失常:通俗地說,就是某行為人對自己做出的事與所想的事不受大腦控制。人在大腦生理、生化機能障礙,以及主體和客觀顯示關係失調的基礎上,產生對客觀現實的歪曲反應,並且影響到人的行為活動,損害人適應社會生活以及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里。心理失常的表現相當複雜,從心理活動的認識過程如感覺、知覺、注意、記憶、表象、思維、想象等,到情感情緒過程、機動慾望、意志行為、智力結構、人格特徵的各個方面,都可以表現出異常。但是比較常見的心理失常是:在感知過程中有錯覺和幻覺;在記憶過程中有遺忘症,在思維過程中有妄想和某些語言、邏輯的障礙;情感過程的失常多表現為焦慮、抑鬱、恐怖等,意志行為的失常可表現為興奮躁動或呆板不動,或怪異行為等;智力的失常可表現為遲滯和痴獃;人格失常主要表現是各種形式的病態人格。
二、輕微心理失常
輕微的心理失常者癥狀:首先,患者清楚地感覺到自己某方面的不正常,並沒有喪失批判,能力行為大多能夠自我控指;再者,病人自我感覺十分痛苦,能感覺到自己正一步步走向“誤區”,但常常又難以擺脫,通常又不被他人理解;有強烈的求治慾望,大多數病人就診各個醫院;病情具有反覆性、多變性和不穩定性。本病單純藥物治療療效並不理想,多數病人易受心理暗示的影響。病人病前均有相應的性格或人格缺陷。起病有一定的誘發因素,常在某一種和/或多種精神因素打擊或心理壓力下患病。這情情況,只需在醫生指導下,配合醫生就可徹底治癒。
做事雜亂無章、思維混亂、有頭無尾、性情孤僻、不願與人交往,神經過敏,稍有波動則大驚小怪、疑神疑鬼,反覆嘮叨喜怒無常、愁眉苦臉、怨天尤人、灰心喪氣、悲觀厭世等,都是心理失常的一種表現。
據分析,這種情況以老年人居多,其中尤以患神經性恐懼症、憂鬱症和綜合焦慮症居多。
據介紹,老年人出現心理失常等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首先,不少老年人從工作崗位上退休回家后,無所事事,閑得無聊,於是整日心事重重,而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小事後,心理疾病便“一觸即發”。其次,一些老年人喜歡沒病找病,“對號入座”,結果使本已比較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導致憂鬱症的出現。再則是各類紛繁複雜的家庭矛盾成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導火線”,由此而感發嚴重的恐懼症。
不論那種心理失常,對身體健康都是很有害的,所以,忙碌的人們,停下您的腳步觀察一下你身邊是否出現類似的情況,有的話,抽空多交流交流。了解他們患有的是屬於哪種不良心態,努力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危機。
由於社會的發展,每個人都在各種壓力下生活,而那種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就出現了心理問題,主要表現有:
一、否認心理。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被別人的認可,孩子的學習成績希望被老師、家長認可;職員希望得到領導的認可;工作能力希望被同事認可等等,而一旦這種認可被打破,心理就會失落,由此出現的一系列的心理失常行為。
二、自尊心理。
沒有找到理想工作,工作工資低,不能自食其力等等,也很容易滋生沒落感。他們不願別人說自己沒用,喜歡別人恭維他們。所以必須在其他方面得到滿足來填補這種心理,比如要求子女、兒孫百依百順,以此來顯示自己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使自尊心理得到滿足等。
三、孤獨心理。
由於現在的孩子以獨生子女居多,除了上課,其它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處,父母們為了生計在外打拚,沒人關心,心裡就很容易滋生那種孤獨感等。
四、恐懼心理
工作壓力過大,在自己本身承受能力範圍之外,心理驚恐不安,緊張,甚至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感到自己都快要崩潰了等。
五、逃避心理
無法面對現實中的困難,所以拒絕人群與社交,深深的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充滿憂慮的情緒。
治療:
在正確的診斷和治療確定后,要同時進行心理治療。具體可歸納為五法,即說理開導法、暗示療法、轉移療法、行為療法,想象療法。
“說理開導法”就是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幫助患者。
“暗示療法”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暗示患者明天會比今天更好;而不良的暗示常可導致“醫源性疾病”或使患者喪失信心從而使病情加重。
“轉移療法”又叫分心療法,即使患者注意力轉移到愉快的事物上,如聽笑話、看電視,讓患者心情愉快,淡化或忘卻煩惱。
“行為療法”是採用對患者行為的指導,如獎勵、處罰、技能訓練等,使病人能意識到體內的生理變化或臟器活動,而後學會自我控制,最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想象療法”是引導患者從紛擾的思想情緒中通過想象使注意力由分散轉向集中,情緒由不穩定轉向穩定和平靜,使精神和軀體得以鬆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