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漚釘

漢語詞語

在古建築里,門釘只在板門上使用。有的專家認為:門釘源自墨子所說的“涿弋”,長二寸,見一寸,即釘入門板一寸左右。當初用來提防敵人用火攻城,所以在涿弋上塗滿了泥,起防火作用。門釘一般是銅製的。

引證解釋


基本解釋
1.門上裝飾的突起的釘狀物,形似水上浮漚,故名。
門上裝飾的突起的釘狀物,形似水上浮漚,故名。《說郛》卷五七引宋程大昌《演繁露·金鋪》:“《風俗通義》‘門戶鋪首’:昔公輸班見水中蠡引閉其戶,終不可開,遂象之立於門戶。按今門上排立而突起者,公輸班所飾之蠡也。《義訓》曰:‘門飾,金謂之鋪,鋪謂之鏂,鏂音歐,今俗謂之浮漚釘也。’按此漚者,水上浮漚狀,亦類蠡也。”

簡介


門釘是古建築大門的一種重要裝飾,亦多用於寶榻大門。金光燦燦的門釘,釘在朱漆大門之上,既壯觀瞻,又保堅固。一般安裝使用在位於城門、宮門、院門、券洞門位置的板門上。
門釘的數量和排列,在清朝以前未有規定。清朝則對門釘的使用有一定之規。
皇家建築,每扇門的門釘是橫九路、豎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個釘。九是陽數之極,是陽數里最大的,象徵帝王最高的地位。因為帝王廟是供奉歷代帝王的,所以也用九路門釘。

種類


門釘按質地分為鐵質、銅質、木質、石質四種。鐵質門釘一般使用在早期寺廟建築的板門上,以唐、宋時期居多;銅質門釘則大量使用於明清時期,並且在銅上餾金,顯出金黃色,與朱門顏色相匹配;清晚期偶爾也有木質門釘出現,用圓木旋出釘形,塗上黃色,一般體量較小,用在一些不太重要的小門上。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石乳釘,用於地下墓室石門上。陵寢的地宮,木材容易糟朽,因而地下的墓門多用石材製成,石乳釘是在石門上剔鑿雕刻而出成釘形,偶爾也發現有用沙石摻和而豁成的門釘。有的時候,為顯其高貴地位,還在石乳釘上塗以金。現考古發掘證明,唐代曾有綠褐色門釘。遼代有黑彩色門釘。
門釘按形狀分為圓形和花瓣型兩種。圓形門釘從縱刨面看,底部較粗,頭部較細,中間偏下有一個二道台,較具有陽剛之氣;花瓣型門釘亦有一個二道台,上部則有五瓣、六瓣、八瓣之分,蓮花瓣狀金錘,似女人的乳房,較具陰柔之精美。
門釘的釘和帽分開製作,然後再用鉛錫把二者澆鑄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直接使用。

作用


門釘有幾個作用,一個是裝飾,一個是代表等級,再一個起加固作用。
最早的門釘只起加固門板的作用。由於一扇大門往往要由若干塊板子拼起來,時間一久容易散開。為了避免散落,就在門板裡頭穿上帶,又怕帶不結實,於是再用門釘加固。後來門釘做得越來越整齊,橫豎成行,釘子的數目也就成了等級的標誌了。

皇家建築


由於皇家建築體量大,門也大、需要門釘的路數也多。通常皇家豎九路、橫九路,王府七路乘七路,親王七路乘九路,再往下就是五路乘五路。
紫禁城東西南北四個門中,除南門午門(下門開五個門)外,其餘都開三個門。朱門上都有金黃色門釘。這一排排門釘,不僅有其構造功能,也是裝飾品,並體現著中國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
在大門上裝門釘,本出自構造需要,在本板和穿帶部位釘上鐵釘是為防止門板鬆散。但釘帽外露,有礙美觀,古人將釘帽打成泡頭狀,這樣,門釘兼有裝飾功能。從隋唐(581-907)以來,就在大門上施用門釘了。
紫禁城南(午門)、北(神武門)、西(西華門)三門都設九路門釘,即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顆門釘,獨東(東華門)門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顆門釘。“九”與帝王有不解之緣,九為陽數之極,多用九附會帝王,以九五稱帝王之位,《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故九路門釘是體現最高等級的門釘排列。而根據前人猜測,東華門不同的理由是,先皇帝的殯宮停放景山壽皇殿時,從東華門走,其鹵簿儀杖及百官排班也在東華門。據考,清順治、嘉慶帝的靈柩是先後出東華門進景山的道光帝崩后,靈柩移圓明園正大光明殿時,也是出東華門。又說,皇后神牌也由東華門迎入奉先殿,神牌屬陰。生為人,死為鬼,故東華門為鬼門。又生為陽、死為陰,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故東華門門釘用偶數。
然而,皇帝外出巡幸走的也是東華門,皇帝的畫像、玉牒也由東華門請入。故“鬼門”一說,似有牽強,其實這是皇家的習慣,東華既辦喪也做他用。關於門釘使用的數量,明代以前,無明文規定,到了清代,才把門釘數量和等級制度聯繫起來。《大清會典》載:“宮殿門廡皆崇基,上覆黃硫璃,門設金釘。”“壇廟圓丘外內垣門四,皆朱扉金釘,縱橫各九。”
對親王、郡王、公侯等府第使用門釘數量有明確規定:“親王府制,正門五間,門釘縱九橫七”;“世子府制,正門五間,門釘減親王七之二(減掉七分之二)”;“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與世子府同”;“公門釘縱橫皆七,侯以下至男遞減至五五,均以鐵。”

相關相聲


《燕都》雜誌曾刊殷文碩單口相聲《漫話燕京》:
連大門上的門釘全分等級。皇宮城門上的門釘,每扇門九排,一排九個,一共九九八十一個。在古代呀,"九"是最大的陽數,象"天",所以,皇宮的門釘,是九九八十一個。哎,唯獨東華門的門釘少一排,是八九七十二個。為什麼呢?那時候,文武百官上朝都走東華門,這門是給文武官員準備的,所以少九個門釘,剩七十二個啦。王府的門釘是七九六十三個;公侯,四十九個;官員,二十五個……到咱們老百姓家,一個不個!不信?您考察呀,只要不是官府,多闊的財主——磨磚對縫影壁,朱漆廣亮大門,那門上一個門釘沒有!要不怎麼管平民百姓叫"白丁兒"呢,哎,就從這留下的!
浮漚釘
浮漚釘
"白丁"云云,逗樂而已。門釘數目體現著等級觀念,是不錯的。清代規定,九路門釘只有宮殿可以飾用,親王府用七路,世子府用五路。宮門飾九九八十一顆釘,因為"九"是最大的陽數,《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古代以"九五之尊"稱指帝王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