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途徑

朔州途徑

朔州途徑就是指一條高碳能源城市的低碳轉型之路,朔州市在能源產業領域致力於低碳發展的積極嘗試,因而被低碳經濟專家稱為“朔州途徑”。近年來,朔州市通過輸入端減少碳源,轉化端提高能源效率,輸出端減少碳消費,全過程增加碳吸收等四條途徑,努力實現黑色經濟綠色發展,探索出一條高碳能源城市低碳轉型之路。2009年該市榮獲“低碳中國貢獻城市”稱號,市長馮改朵榮獲“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市長”。

具體措施


① 優化升級能源產業,培育低碳產業,通過源頭控制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低碳化
身處高碳能源區的朔州市,在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上狠下工夫。從2006年開始,該市就開始了煤炭行業的優化升級改造。當年205座地方煤礦最終合併成去年的67座,資源回收率由15%提高到75%以上,煤炭洗選能力提高到了近2億噸,初步實現了煤炭行業的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清潔化、安全化。
在傳統火電行業,對所有的燃煤機組全部進行了汽輪發電機組增容改造和高壓電機變頻改造,全部安裝了脫硫除塵設備。通過一系列的節能綜合措施,全市燃煤機組每千瓦時電的耗煤量由380克下降到330克,僅此一項每年可節約標煤120萬噸,消減二氧化硫2800多噸。
與此同時,他們積極發展風電、生物質能發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項目。目前正在建設的電力項目9個,總裝機容量359.8萬千瓦,其中煤矸石電廠3個、裝機容量180萬千瓦,風電項目4個、裝機容量19.8萬千瓦。去年,該市與華能公司簽訂了2×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煤電一體化合作項目;引進建設了100兆瓦太陽能單晶硅生產線;朔州經濟開發區與中冶集團簽訂了合作建設1GWP太陽能光伏併網發電項目。1月15日,我省首批大型併網太陽能發電項目——右玉小五台一期10MW、平魯阻虎一期5MW太陽能發電項目正式開工。4月22日,大唐新能源朔州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成立,百萬風電場利民一期項目開工。預計到“十二五”末,全市電力裝機容量將達到1000萬千瓦以上。其中,煤矸石發電300萬千瓦,風力發電200萬千瓦,規劃的太陽能發電120萬千瓦。全部建成后,朔州市的能源結構將會發生質的變化。
朔州市還加快了第三產業發展步伐,加大了對旅遊和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從今年起,市財政每年在預算內安排2000萬元的市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起市旅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爭取全市其他行業轉產旅遊業投資額度每年不低於10億元。兩年來,全市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
②“動靜”結合,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產業鏈條,通過中間轉化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低碳化
循環經濟變傳統的“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單向的線型工業結構為“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工業結構,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成中間環節的碳轉化,最終實現低碳排放。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等工業固體廢棄物是朔州市發展煤電產業必然產生的副產品。
朔州市每年產生近300萬噸粉煤灰,經多年累積總量已達5000萬噸。朔州市的決策者認識到,只有做到一手抓“動脈”,即煤電清潔化,一手抓“靜脈”,即廢棄物的資源化及其產業化,“兩脈相承”“以靜促動”,才能真正實現低碳綠色發展。
2006年,朔州市高新技術研發中心集中對粉煤灰提取白炭黑高硅、高鋁氧化物進行科研攻關,先後獲得3項國家專利和1項國際專利。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中試,年內將建廠生產。年消化300萬噸的粉煤灰綜合利用工業園也將啟動建設。
朔州市潤臻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變“廢”為“寶”的公司。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完全達產達效后每年可生產5億塊粉煤灰加氣砼砌塊,能“吃掉”電廠150多萬噸粉煤灰。
近3年來全市新上煤矸石磚廠、粉煤灰磚廠12家,已形成年產10億塊磚和近20萬立方米砌塊生產能力。新上新型干法水泥廠5家,產能可達1300萬噸。“煤炭生產——洗選——燃煤和矸石發電——廢棄物生產水泥和新型材料”這條循環產業鏈已成為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動脈。
朔州市政府出台了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30條意見,每年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循環經濟和調產項目建設。2006年至今,本著循環利用的理念,全市新上各類項目500多個,總投資達337.55億元。目前朔州市已形成10個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形成了煤——新型建材、煤——化工等多條循環經濟鏈條。
朔州市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的靜脈產業園,直接以粉煤灰陶粒生產線成套設備與區域內新建2×30萬千瓦機組燃煤電廠的粉煤灰排放實施“無縫鏈接”,全天候消化粉煤灰,真正做到以下游的“吃干榨盡”實現上游的“零排放”,在全國首創電廠粉煤灰排放的前端治理和全程利用模式。
③倡導綠色消費,淘汰落後產能,通過末端治理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低碳化
要實現低碳發展,僅有工業項目的改造是不夠的,還需要全社會樹立“綠色消費”的理念,形成“政府引導,公眾參與,企業增效”的機制和氛圍。2008年以來,朔州市投入7000多萬元對供熱系統和辦公樓進行了節能改造,各機關事業單位普遍使用了高效節能照明產品。 2009年11月11日,中低碳網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山西遠識再生資源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蕭評教授應邀在朔州市委中心組(擴大)理論學習專題報告會上,為全市副處級以上幹部作了低碳經濟學習輔導講座。去年12月,團市委開展了“節能環保十小事與低碳生活”活動,近萬張貼圖進入全市中小學,從衣食住行各個細節倡導低碳生活。3月27日,朔州市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向全市發出倡議,參與“地球一小時”活動。該校學生會負責人說:“關燈一小時,就能為減少碳排放做出實際的貢獻,改變地球的未來。希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從我做起,綠色消費!
從去年開始,春節元宵節期間,市區和城區所有的彩燈都換成了LED節能燈。據安裝人員介紹,白光LED能耗僅為白熾燈的1/10,普通節能燈的1/4,而壽命可達10萬小時以上。
為持續推動綠色發展,朔州市不斷加大對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監測和審計力度,建立了節能目標考核制度,大力引進節能技術,開展節能項目建設。2005年至今,累計投資52億元,新上節能項目210個,引進、消化、吸收100項高新技術,同時淘汰了高燃煤電力機組近60萬千瓦,淘汰落後水泥產能50萬噸、電石產能3.5萬噸,拆除了300座小石灰窯和90家粘土磚廠,取消了市區所有的燃煤鍋爐。51家陶瓷企業全部改造為天然氣煤氣發生爐,僅此一項全年可減少燃煤15.3萬噸。在農村,目前已有3萬農戶使用上了沼氣為主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年可節約標準煤10萬多噸。
④狠抓植樹造林,增加森林碳匯,通過外圍吸收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低碳化
1983年朔州市西漢墓出土了一件彩繪青銅雁魚燈,魚身和雁體便於吸納煙塵的中空設計,昭示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人獨具匠心的生態環保意識。如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進行著更大規模的生態革命。在朔州市西山森林公園的路口,“讓綠色成為朔州主色調”幾個大字分外醒目。
2006年以來,該市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工程。要求所有煤礦必須做到“挖1噸煤栽1棵樹”,創造了“以煤補林”“以黑補綠”的經驗,切實保證了礦區生態的綠化和修復。其中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多年來堅持生產與環保、旅遊同步發展,土地復墾率高達54%。
從2008年開始,該市每年籌資10億元、植樹33萬畝,增加森林覆蓋率2個百分點。目前,全市林木綠化面積達400多萬畝,林木綠化率達到26.6%,加上天然草地及近年來退耕還草、人工種草,全市林草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近50%。不說草地等因素,單按北方每公頃森林每天可吸收1噸二氧化碳、釋放0.73噸氧氣計算,每年可多吸收二氧化碳1130萬噸、多釋放氧氣820萬噸,森林碳匯能力顯著增強。市長馮改朵介紹,全市已有萬畝以上連片生態示範區域10多個。特別是市區西山20萬畝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幾年後將與山陰縣、懷仁縣西山生態治理工程連為一體,建成橫跨3個縣區、總長度130多公里的生態長廊。
蕭評教授評價,“朔州模式”的意義就在於代表了中國低碳發展的方向——解決化石能源的清潔化問題。
朔州市委書記田喜榮說,無處不在的綠色,不僅顯著增強了森林碳匯能力,其潛在的碳交易功能,還為我們綠色發展贏得了先機。

市委書記的講話


市委書記田喜榮的話擲地有聲:“綠色發展,將保護環境和促進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是科學發展的題中之意;綠色發展,不僅是生態環境的綠色化,更是發展方式的綠色化!實踐告訴我們,發展低碳經濟,是朔州市率先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后危機時代我們在區域競爭和永續發展中制勝的關鍵一環!”

朔州經驗


首先,要做到超前編製規劃,確定發展戰略。突出規劃的長遠性、系統性、協調性、創造性、約束性和指導性。避免各自為政,盲目發展,隨意布局,重複建設。
其次,各級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資金投入低碳項目試點,要建立節能專項資金,對企業節能、低碳技術改造方面給予更有力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出台優惠政策。
同時,還要構建低碳體系,打造新型綠色基地,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碳匯林業,建設固碳型生態農業;堅持試點先行,城鄉統籌推進、強化組織引導,形成良好發展氛圍;要從科學發展觀等戰略高度,強化低碳理念知識的普及宣傳,把低碳文化和節能意識變為全社會的主流意識。

高碳城市亟待破解的“共性問題”


總體看,朔州市在能源產業領域致力於低碳發展並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處於一個低水平起步階段,面臨諸多問題。而這恰恰也是許多資源型城市的共性。具體體現在:
一、認識尚需深化。筆者在調研中感覺到,目前各界對發展低碳經濟的認識還普遍比較模糊,低碳經濟、生活、消費等理念還沒有在全社會真正形成。一些地方和領導對低碳發展的意義認識不夠,單純把GDP增長作為硬任務進行考核部署,甚至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會影響經濟快速發展。有一些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逃避社會責任,不能很好地執行環保要求,導致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現象仍然存在,妨礙了低碳發展社會氛圍的形成。
二、減排壓力加大。隨著煤炭資源整合、煤炭產量的大幅增加和電力規模的顯著擴大,產業高耗能的特徵,對朔州市環境容量及低碳發展的要求挑戰越來越大。如何加快提升朔州市節能減排技術,以及在碳貿易體系中謀求發達地區的碳權益補償,是朔州未來將要面對和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體制機制缺位。低碳經濟仍然處於起步、探索階段,還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體系,尚未形成穩定的政府、企業等多元投入機制,金融體系對低碳技術和項目的支持力度不夠,政府對產業園區規劃的落實,對高排放、高污染等行為的監督制約,對各級政府和幹部的低碳政績考核約束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四、產業比重偏低。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低碳產業發展不充分。具有低碳特徵的文化、旅遊、物流、金融、信息等第三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低碳效應。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是一次深刻的經濟產業和社會觀念的革命。在今後的發展中,朔州還要進一步拓寬低碳經濟發展的思路,多措並舉,努力探索走出一條低碳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