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頭鰩
犁頭鰩
犁頭鰩Rhinobatos typus (Anonymous [Bennett], 1830)是屬於犁頭鰩科犁頭鰩屬的一種海生魚類。與鰩魚近緣。體平扁,延長。體盤長大於寬。吻長而尖突,背視三角形。眼橢圓形,瞬褶稍發達。棲於全球熱帶及溫暖水域,一般喜於淺灘漫遊。以幼魚、甲殼類、軟體動物之類為食。
犁頭鰩,guitarfish,亦稱班卓琴鯊(banjo shark)。犁頭鰩目(Rhinobatiformes)魚類,與鰩魚近緣。含3科(團扇鰩科〔Platyrhinidae〕、犁頭鰩科〔Rhinobatidae〕、尖犁頭鰩科〔Rhynchobatidae〕),47∼50種。
體平扁,延長。體盤長大於寬。吻長而尖突,背視三角形。眼橢圓形,瞬褶稍發達。噴水孔后緣具兩皮褶。鼻孔狹長,前鼻瓣短圓形。牙細小而多,鋪石狀,齒面波曲。體盤背面具結刺。胸鰭基底前延達鼻孔后緣。腹鰭小。背鰭2個,第一背鰭起點後於腹鰭起點。尾平扁,每側具一皮褶;尾椎軸略上翹,尾鰭寬短,略呈叉形。體黃褐色,胸鰭基底上具一黑色圓斑,周圍具白斑,或僅上後方具一白斑;胸鰭和尾的前部也隱具白斑;尾側常具一淺白色縱紋。
犁頭鰩
這種動物最大體長記錄為142厘米。由於過度捕撈 1984-1994年的十年中,數量就減少了96%,幾乎滅絕。
是一種大型的犁頭鰩,不是市場上常見的那俗稱文容的許氏犁頭鰩或台灣犁頭鰩,一般體長1米左右,大者常達2米以上。長比寬為大,體盤長約為全長的五分之二。體褐色,長大者通常為灰褐色,身上有白色的花點。體盤上的結刺較為細弱,鰓孔狹小,位於胸鰭基底。胸鰭中等大小,基底延伸到鼻孔后緣的水平線,前緣、后緣、里緣都斜直,外角與里角都圓鈍。腹鰭小。背鰭兩個,第一背鰭起點稍後於腹鰭起點,第二背鰭比第一背鰭小。尾平角,尾鰭短寬,略呈叉形,上葉延長比下葉大。橫列的口中大,齒面波曲,牙細而多,呈鋪石狀排列。
這種體型頗為巨大的及達尖犁頭鰩,屬暖水性底層魚類,它沒有“鯊”性,性情溫柔,匍匐海底,不善游泳,以海星、貝類、蝦、蟹、蝦蛄等甲殼類為食餌。每年春夏水溫回升季節,自外海游向近海,尋找沙質的漁場棲息。
它是胎生的,春夏季是它的懷胎期,每胎3尾或5尾,通常以5尾為多,奇怪的是它每胎幼魚從不雙數。在南海一般以6至7月和8至9月分兩批生殖,並且,一定選擇在沙質區域產仔,也許這是遺傳的習性,似乎這對於保護幼魚有利由於它好活動,一般不嗜食釣餌,因而多為拖網、流刺網和定製網所捕獲。在粵西地區,有用鉤釣,即俗稱兄弟釣捕獲。
犁頭鰩
近海暖水性底棲魚類。活動性不強,主要攝食蟹類、龍蝦、貝類、小魚及烏賊等。卵胎生。
犁頭鰩
分佈於西太平洋:泰國灣與菲律賓至澳大利亞的昆士省。我國產於東海、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