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夫
南宋歷史人物
陸秀夫(1238--1279),字君實,楚州鹽城(今江蘇建湖建陽鎮)人,南宋民族英雄。陸秀夫20歲時(南宋寶佑四年)與文天祥同登進士榜。祥興元年(1278)為左丞相。
祥興二年(1279)2月,元軍大舉南犯,君實輔弼幼主駐軍崖山抗元,不幸戰敗,驅妻、子入海后,即懷揣玉璽,負帝壯烈投海,終年42歲。
頭像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考上了進士。李庭芝鎮守淮南時,聽說了陸秀夫,就將他羅致到自己的幕府中。當時天下人稱搜羅人才最多的,以淮南李庭芝為第一名,號稱“小朝廷”。
陸秀夫才思清麗,在當時的文人中很少有能夠趕得上他的。性格沉靜,不苟求被別人知道,每當幕僚們到官署請見,賓主共歡同樂,只有陸秀夫一人默默地不發一言。有時在府中舉行宴會,在宴席上,他總是正襟危坐,矜持莊重,很少與人交往。等到考察他的事務,他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由是更加器重他,即使調任官職,也不讓陸秀夫離開自己,自從他到李庭芝幕府中,曾三次進升,直到主管機宜文字。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李庭芝任淮東制置使,提升陸秀夫為參議官。
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邊防緊急,幕僚大多逃走了,只有陸秀夫幾個人沒有離開。李庭芝向朝廷舉薦陸秀夫,因此他被任為司農寺丞,屢次升遷,直到任為宗正少卿兼代理起居舍人。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以禮部侍郎身份到前線講和,還沒有到達,敵人就又反悔了。二王到溫州,陸秀夫與蘇劉義,追隨二王而去,派人召回了陳宜中、張世傑等,於是大家共同擁立益王於福州。進升為端明殿學士、簽發樞密院事。陳宜中因為陸秀夫長期在軍隊里,熟知軍務,每當有事都徵求陸秀夫的意見然後辦理,陸秀夫也全心全意為他參謀,言無不盡。不久因議事與陳宜中產生矛盾,陳宜中指使諫官上奏彈劾陸秀夫並罷免了他。張世傑責備陳宜中說:“這都是什麼時候了,還動輒讓台諫官彈劾人?”陳宜中非常惶恐不安,急忙召回了陸秀夫。
題跋像
背小皇帝雕像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二月的一天晚上,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之間不能相辨,張世傑派小船到宋主那裡,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策劃乘機突圍,但陸秀夫害怕被人出賣,或被俘辱,固執著不肯帶宋主上船。后崖山被攻破,陸秀夫護衛衛王的船一起逃走,而張世傑、蘇劉義則各自逃生去了,陸秀夫考慮到難以逃脫,於是將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下海去,自己背著衛王赴海而死,當時他年僅四十四歲。
崖山平定后,鄧光薦將那本書帶回了廬陵。鄧光薦去世,這部書的存亡就無從得知了,所以那段海上的事,世人就再也無法得知其詳情了。
《陸忠烈集》 |
墓地
陵園
《開平縣誌》也有所記載:“本市(縣)東山鎮馬山馬舌處有一古墓,葬是南宋末左丞相陸秀夫。該墓為土堆墓、坐西向東,長5.1米,寬4米,墓正面有一塊長78厘米,寬44.5厘米的花崗石墓碑。碑文中書曰:‘宋左柱國左丞相陸秀夫謚忠貞陸府群墓’等17字。”
明代,徠鹽城西大街曾建“陸忠烈公坊”,儒學街立有“宋丞相陸公故里碑”,上鐫“海國孤忠”。所建紀念坊碑,屢經戰亂,均已毀沒。惟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建於鹽城儒學街的“陸忠烈公祠”尚存,今已修復,供人瞻仰。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史》:秀夫才思清麗,一時文人少能及之。性沈靜,不苟求人知。
雕像
林景熙:紫宸黃閣共樓船,海氣昏昏日月偏。平地已無行在所,丹心猶數中興年。生藏魚腹不見水,死抱龍鬚直上天。版盪純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無前。
瞿佑:余觀卷中所載,如謂陸秀夫殉國,家鉉翁持節,汪水雲賜還,實足以丑奸臣,壯義士。
解縉:崖山敗后,祥興乘黑雲中與數舟漂去。宰執陸秀才赴水死,公有炯炯一心在天水相與永之詩。
趙文濂:瞻、廣、秀夫、世傑事迹,焜耀史策。后之論者,莫不仰其風,高其志,想見其為人。
蔡東藩:及文、張、陸三人之奔波海陸,百折不回,尤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爭之一隅,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明知無益事,翻作有情痴,後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時局至此,已萬無可存之理,文、張、陸三忠,亦不過吾盡吾心已耳。讀諸葛武侯《后出師表》,結末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千古忠臣義士,大都如此,於文、張、陸何尤乎?宋亡而綱常不亡,故胡運不及百年而又歸於明,是為一代計,固足悲,而為百世計,則猶足幸也。
熊逸:那些理學名儒,如許衡、吳澄輩,皆俯首稱臣。只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謝疊山不肯臣元,都死了節。
年份 | 電視劇 | 飾演者 |
1979年 | 《怒劍鳴》 | 文千歲 |
1989年 | 《鐵血大旗門》 | 不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