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地夫人

馬爾地夫人

馬爾地夫的人口比較少,具2011年的數據統計,馬爾地夫的總人口數為394,999人,其中大多數為馬爾地夫族。民族語言和官方語言為迪維希語(Dhivehi),上層社會通用英語。伊斯蘭教為國教,屬遜尼派。馬爾地夫人口大多分佈在首都馬累,首都馬累的人口有近13萬,佔總人數的1/3,剩下的人口分布在其他200多個島嶼上。其中居民100人以下,有5個島;居民1000-1999人,有47個島;居民2000-4999人,有12個島;居民5000-9999人,有3個島。

簡介


國家民族

馬爾地夫人(Maldivians),亞洲馬爾地夫國的民族。

人種起源

馬爾地夫人
馬爾地夫人
亞洲印度半島西南印度洋上的馬爾地夫群島的民族。自稱“迪維希人”。有14.5萬人(1978),系不同時期遷來的僧伽羅人達羅毗荼人、阿拉伯人和尼格羅人的混血後裔。北部各島與印度西海岸來 往密切,居民具有達羅毗荼人的特徵;中部各島受阿拉伯人和馬來人影響較深;而南方各島居民與僧伽羅人相近。使用迪維希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有獨特的字母文字。

宗教信仰

早期信佛教,12世紀后受阿拉伯人影響,改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建立蘇丹國

人均收入

馬爾地夫的人均GDP為US$8400,防務開支站GDP的5.5%,馬爾地夫法律規定度假村必須雇傭馬爾地夫國民的最低數量為50%。一下是馬爾地夫1970年至2012年的人均GDP表,單位美元。
年份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
人均GDP368398451532654396355317363560597
年份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
人均GDP6167277608478709479141084119012961441
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人均GDP16231795192522862510281329013109322331653216
年份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人均GDP3819409636914950584466886875705572297692

人均壽命

馬爾地夫大部分居民以魚、椰子和木薯為主食,近年來糧食食品有所增加。醫療衛生較落後,全國僅有6家醫院,最大的醫院在馬累。2005年全國有醫生400人,護士1000人。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馬已成為無瘧疾的國家。過去近20年間,嬰兒年死亡率由30‰降至12‰(2006年),隨著馬爾地夫經濟的發展,馬爾地夫人口逐步走向老年化,人均壽命由1977年的48歲增至2006年的72.2歲。

文化教育

馬爾地夫實行免費教育。2005年全國識字率為98.94%。截至2005年,在校學生達102,073人,教師5,616人。全國計有327所學校,其中公立學校81所,社區學校165所,私立學校81所。馬爾地夫高等教育學院是馬唯一的高等院校。各環礁設有一個教育中心,主要向成年人提供非正規的文化教育。

近代歷史


馬爾地夫人酷愛自由,1518年曾全殲葡萄牙入侵者。1558~1573年受葡萄牙殖民統治。1573年民族英雄塔庫魯法努領導人民起義,光復祖國。18世紀又遭荷蘭入侵。1887年後淪為英國保護國。1965年獲得獨立。1968年結束蘇丹王朝統治,建立共和國。

社會生活


女性地位

14世紀,早在男女平等的呼聲還未受到重視以前,馬爾地夫已經由女性統治。三位女王掌權,其中一位女蘇丹Khadija,從1347年至1379年在位33年。從君主政體轉向憲政共和國之後,女性被禁止擔任總統,直到2008年新憲法才廢除了這一規定。
在偏遠的島上,女性找一份正式工作的機會很少,多數是做個體戶。但收入非常有限。地理人口構成的局限以及正規、可靠的島嶼之間交通的缺乏,令勞務市場很狹小。在旅遊區附近的島上生活的女性,會種水果蔬菜並賣給度假村。她們還編織椰子葉做成的席子,用椰子纖維做成繩及其他產品。在更偏遠的島上國女性會製作魚乾,這些魚乾經歷漫長航行運往市場后仍不變質。每座島上至少有一些婦女是編織能手。多數女性自己種水果。一些島上的女孩受過教育和培訓,成為教師以及醫療工作者,但多數人寧願圄在馬累而不願回家,因為前者有更多的職業選擇。最近一些婦女被任命為環礁酋長來源和島長,此前這個職位是被男人壟斷的,這為受過教育的女性開啟了新的機遇。

聘禮分期付款

一般而言,女人可以選擇一位求婚者,並提出聘禮標準,聘禮由丈夫向妻子支付,可以在結婚時支付或雙方同意的基礎上分期付款,但離婚時必須全額付清。現今的女性提高了聘禮的要求,反映了她們的期望值提高,或許也是對童話式永遠幸福的婚後生活持懷疑態度。婚禮本身是一次低調的活動,但接著經常會舉行邀請所有親朋好友的大型宴會,入數可動輒達到數百人。
馬爾地夫的女性能夠也的確擁有土地和房產,但她們只擁有男人所有房產的一部分。儘管在馬爾地夫,遺產繼承一般都依照伊斯蘭教義,但土地分割是根據民法確定的,兒子和女兒可繼承同等份額的土地。
公然的性別歧視很少見。雖然這是一個完全的穆斯林社會,但女性可以和男性自由交往,她們享受著多數穆斯林社會的女性不能享受的個人自由。儘管一些族長聲稱伊斯蘭教倡導男女平等,但其中有些人還是利用伊斯蘭教作為工具反對性別平等。當地入更傾向認為限制性別平等的是文化因素而非宗教因素,因此,要改變現狀是可能的。
婦女運動並沒有遭到官方的約束,但她們的職業流動卻很受限制,其中有家庭責任的羈絆和社會關於婦女應有位置的輿論導向——好女孩就應該待在家裡。雖然很少有女性遭到人身攻擊,但她們在街上和其他公共場所還是可能會遭到性騷擾。

女性服飾裝束

馬爾地夫的多數女性不戴蓋頭,不過也有許多人會佩戴頭巾,以示篤信伊斯蘭教。政府禁止蒙面行為,以抑制激進的宗教觀點抬頭。馬爾地夫女性喜歡上健身房和康體中心,理髮店及美容院。在正式儀式上,女性必須穿著官方認可的國服包括傳統的libaas(女服)和dhiguhedhun(寬領長袖的傳統全身長裙)、一種馬來西亞式的裙子和libaas樣式領口刺繡的寬鬆上衣。年輕女性的日常穿著是T恤緊身短背心、單薄的寬鬆上衣、時髦牛仔褲、長褲和短裙。更害羞的女性選擇印度樣式的shalwar kameez(寬鬆的罩衫和長褲)。年長的婦女則穿傳統的dhiguhedhun和libaas。
馬爾地夫人
馬爾地夫人

當地習俗


服飾禮儀

馬爾地夫人穿著較為簡單,男子常穿白襯衣,公務人員在參加隆重儀式時穿西服。婦女服裝色澤鮮艷,一般不戴面紗。這裡的年輕女孩常穿西式短上衣。

儀態禮儀

馬爾地夫人待人既溫和又耐心,公民談吐比較自然隨便。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牙病,因為他們大都起床后跑到海灘上用海沙磨牙。

相見禮儀

馬爾地夫婦女社會地位較高,經常參加些集會或社會活動。但一般不主動與別人握手。穩健與溫和是馬爾地夫全社會共同推崇的秉性,故這裡的民風顯得格外純樸。

餐飲禮儀

馬爾地夫的海洋生物資源豐富,人們吃得最多的食品是魚,特別是金槍魚。居民以稻米為主食,羊肉以及玉米也是他們經常享用的食品。部分居民用餐不用筷子,也不用匙,而用右手拇指,中指和食指把食物搓成丸放進嘴中。

喜喪禮儀

每年的伊斯蘭教曆的第3個月第12日為聖紀日,是穆罕默德誕辰紀念日。每年12月10日為法定的“漁民日”,舉國同慶。馬爾地夫人的婚儀比較隆重,具有傳統的伊斯蘭風格,但喪儀較簡單,死者用白布包裹。

商務禮儀

首都馬累是開放港口,在這裡,外國商品可免征關稅。馬爾地夫外貿進口量很大,從食物到石油,幾乎所有原材料都需進口,出口則主要是魚和少量成衣等。

旅遊禮儀

寺廟,沙灘,海水和陽光成了馬爾地夫發展旅遊業的重要資源。從70年代起,馬爾地夫實行對外開放,宣布外國人可免簽證入境旅遊。島上有的商品很便宜,如魚類大都按條計價。在這裡,付小費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地禁忌


去馬爾地夫旅遊,任何酒精製品均不可以帶入馬爾地夫,不要找任何理由解釋或者隱藏。如果攜帶,海關人員會代為保管,出具憑證。保管好憑證,離境的時候持憑證退還物品。各度假村都有酒精製品出售,請不要把酒精製品帶到首都馬累島或其它原住民小島。如果攜帶了請置於包內不要取出,而且在公共場合飲酒會惹很大的麻煩。
攜帶罐裝品、腌製品、熟食等需要包裝完好,並且不可含有豬肉成份,包裝上要有英文說明,以確保可以查驗。佛像、聖經等非伊斯蘭教的宗教物品也不允許入境。
作為開放的穆斯林國家,馬爾地夫對外國遊客已經做到很大限度的寬容和接納,所以我們更要彼此尊重。在馬累島上著裝不要太隨意,進禮拜寺時,男士不可以穿短褲,女士不要穿弔帶裙和短裙。帽子和傘要收起來。鞋要脫在外邊放整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