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7條詞條名為林群的結果 展開
林群
中國數學家
林群,福州人,中科院院士、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泛函分析、計算數學的研究,通過計算方法內部結構的優化和新演演算法的推出,將誤差降到最小。新方法被應用到核電站和堆石壩的計算中。獲1989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林群主要從事計算數學、有限元分析研究,是提出積分方程超收斂的作者之一。
林群[中科院院士、數學家]
對於林老師而言,莫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能給數學界留下自己潛心研究的優秀成果。他一生中有過無數次的計算和試驗,能讓自己滿意的結果卻往往被證實是錯誤的,或者是前人已經有了,而學界沒有過的研究卻總也不能令自己滿意。他認為,在所有的同齡人當中,陳景潤是幸運的,吳文俊是幸運的,他們都把自己畢生的心血記入了史冊,在這一點上,我遠沒有那麼幸運。誠然,正如林老師所言,和我一樣不幸運的人還是多數的。
主觀努力是成功關鍵
林老師求學時所處的環境正式解放初期,國家在教育體制方面全面學習蘇聯的時期,我很有幸的能夠學到蘇聯先進的知識。陳景潤,他所處的環境卻是左傾思想泛濫,當時,他的學術受到了嚴厲的批判,那個時候的陳景潤,就靠裝病來贏得做學問的時間和空間,每天除了白天必須的勞動之外,他就躲在被子里,拿著手電筒繼續計算。他最成功的研究就是在這樣一種惡劣的封閉的環境下做出來的。我們現在的環境顯然要比當時強幾百倍幾千倍,可是,能夠取得陳景潤那樣成就的人卻越來越少,可見,主觀方面的進取和努力,對一個人的成功是多麼的重要。
性格將最終戰勝智力
林老師始終在強調一點:性格比智力要重要。林老師口中的性格,說的是對學術的熱愛,對學術的忠誠度,以及堅決的態度和毅力。他認為,其實每個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天才的大腦是例外,是絕對少數。華羅庚、陳景潤的智力當然是比較好的,但是跟性格相比,最後還是性格取勝。智力好的人有的是,後天的努力也可以成就一個人的智力,但是性格上的欠缺,可能就是一生的問題,是沒有辦法彌補和改變的。
在研究方面我並沒有什麼成就感
一個時期的工作會影響你形成某一種觀念或者是信念是林老師最喜歡的一句人生格言。他始終堅信,不管你做什麼,學習也好,研究也好,一定要刨根問底,通俗的話叫做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是一種做事情一定要刨根問底水落石出的決心,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如果你沒有刨根問底,你沒有做到水落石出,你就不能停止,你必須繼續追求,直到一些事物浮出水面,使你一目了然的時候,你才能夠甘心。
別嚇退科學愛好者
中科院院士林群(照片2)
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曾在書中寫道:“有人告訴我,我在書中的每一個方程都會使這本書的銷量減半,為此我決定一個方程也不用。然而,最後我確實用了一個方程,即愛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希望這個方程不會嚇跑一半我的潛在讀者。”
林群認為,中國的科普工作應該借鑒國外科學家的做法。前段時間,他把自己的一份演講稿提前發給了北京四中、北京五中等學校的200多個中學生。有一位中學生給他寫信說:“您寫的我們看不懂。我來幫您修改。”後來,林群乾脆把這個中學生“拉”了進來,“很多時候我不講,讓他替我講,這樣效果更好”。說起自己的這一“創新”,年過70的老院士不禁有幾分得意。
體制限制科普事業發展
中科院院士林群(照片3)
然而,目前中國由科學家組成的科普隊伍並不算強大,更多的科學家遠離公眾,處於“邊緣化”狀態。究其原因,林群認為,科學家一般忙於科研,能抽出來搞科普的時間並不是很多。此外,有些科學家也認為,寫篇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比起在核心期刊上發篇論文更難。
林群同時指出,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對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很不理解,甚至認為是科研搞不下去了才去搞科普。中國的科研評價機制不完善,僅僅以科研成果衡量其科研成績,但對於那些花了精力做科普的科學家就沒有量化的評價指標,更沒有經費支持。科普沒有經費支持,這是制約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很大問題。目前,科學家從事科普只是盡義務,很難申請到經費”。
“這不能很好地調動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林群說。
“觀念的創新是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中最重要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在出席中國科協第七次代表大會期間說,“創新的觀念在科學研究中很重要,對我們的民族、中國的國家更加重要。”
林群是中國泛函分析、計算數學研究領域內著名的數學家。他舉例說,“過去,我們一直在引進國外技術甚至成套成產線,不吸收不消化,設備用壞了之後再去國外買。現在,強調引進之後要吸收和消化,然後進一步創新。這就是觀念的創新。”
“沒有觀念的轉變和創新,很多事情不會自覺建立起來。”林群還記得,中國科學院在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之初召開過一次座談會,有的科學家提出,科學研究本來就是創新,沒有創新每篇文章怎麼發表?甚至有的科學家提出,創新就是“創薪”,不過是想方設法向國家要錢而已。林群說,這些錯誤的理解都沒有真正理解創新的內涵。
現在,經過艱苦努力之後,大家都見到了創新的成果,很多科研人員也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中國科學院對於科研人員所有的評審、考核都要求具有創新點,創新意識已逐漸在科技人員中深入人心。很多科研人員表示,觀念改變之後,創新並不難。
“在很多領域,如果我們一味地模仿、跟蹤,永遠趕不上外國人。只要轉變觀念,我們就會做出很多優秀的工作。”林群說,中國過去的很多科研成果,不過是在外國人的成果基礎上再增加一點內容。他用了非常形象的一句話來形容,“過去,中國最好的研究成果不過是外國花盆裡的一朵花”。林群說,最關鍵的是要實現觀念的改變和創新,不能跟著外國人屁股後面走。
● 科研綜述
林群的代表性成果有:對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尋找高性能的有限元演演算法,包括尋找有限元誤差的符號、大小以及后驗判斷,削減誤差的方法(如外推、超收斂)等,最終使得簡單元、粗網格也能具有高精度和可靠性。其成果可用於廣泛類型的方程,包括一階、二階、四階的偏微分方程,積分方程以及本徵值問題等,並進行數值實驗。部分成果被應用於核反應堆物理計算和核燃料管理。
林群將有限元分析建立在積分恆等式、最優剖分以及“超收斂形函數”的基礎之上,使各種方程各類演演算法的分析走向統一化、精確化和表格化。建立了包括超收斂、校正和外推在內的高精度演演算法的系統理論,改變了過去以複雜演演算法換取高精度的技術路線,給出了以最優剖分獲取高精度的技術路線。
● 學術論著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7.11 | 《義務教育教科書 學生用書 數學 八年級 下 2017人教版》 | 林群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7.08 | 《大科學家講科學 畫中漫遊微積分》 | 林群著 | 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
2017.01 | 《微分方程數值解法基礎教程 第3版》 | 林群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16.08 | 《微積分快餐 第3版》 | 林群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15.11 | 《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 九年級 上 人教版 2017版》 | 林群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5.06 | 《義務教育教科書 數學 八年級 上 下 人教版 2017版》 | 林群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3.12 | 《走進教育數學 微積分快餐 第3版》 | 林群著,張景中 | |
2011.04 | 《微積分快餐》 | 林群著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11.01 | 《數學家隨筆 微積分減肥快跑》 | 林群著 |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
2011.01 | 《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 微分方程數值解法基礎教程》 | 林群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09.06 | 《微分方程數值解法基礎教程 第2版》 | 林群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09.08 | 《微積分快餐》 | 林群著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06.07 | 《義務教育教科書 數學 教師教學用書 九年級 上》 | 林群主編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5.04 | 《微分方程與三角測量》 | 林群著 |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4.09 | 《解密陷阱題 高中數學》 | 郭剛,林群主編 | 北京:東方出版社 |
2003.06 | 《微分方程數值解法基礎教程》 | 林群編著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02.12 | 《大學文科數學》 | 林群主編 |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
2001.03 | 《微分方程數值解法基礎教程 第2版》 | 林群編著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1999.01 | 《畫中漫遊微積分 著名科學家談微積分》 | 林群著 |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1990 | 《高考數學答卷典型錯誤分析》 | 林群,黃警塵等編 | 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80 | 《加速收斂的外推方法 II》 | 林群著 |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
● 科研成果獎勵
1989年林群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教育理念
林群認為:“性格將最終戰勝智力,主觀努力是成功關鍵”,他所說的性格是對學術的熱愛,對學術的忠誠度,以及堅決的態度和毅力。除此之外,在他看來,除了天才的大腦外,其實每個人的智力都差不多。所以,他始終堅信:“不管你做什麼,學習也好,研究也好,一定要有刨根問底的決心” 。
● 科普工作
林群受數學家華羅庚面向生產一線推廣優選法、統籌法的影響,他也把很多精力花在科普上,一直致力於把難學、難懂的數學理論簡化再簡化,直至低年級大學生甚至中學生都能讀懂為止。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93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99年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2001年 | 捷克科學院“數學科學成就”榮譽獎 |
2004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2015年 | 第十二屆華羅庚數學獎 |
2017年5月 | 全國創新爭先獎 |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
林群院士蒞臨中原中學為上海中學生作數學公益講座
林群說,“我們就是要通過觀念的改變和創新,把海水抽干,讓真理露出水面,水落之後才能石出。對於數學教育而言,是要把數學的海水抽干,讓廣大學生都享受數學的財富。而不是讓人看不懂、聽不懂數學,甚至懼怕數學。”
林群認為,現在有一個現象很好,把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過渡到平民教育,這是我國教育觀念的重大改變和創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僅靠少數精英,而是要提高全社會的教育水平。
林群一再強調,觀念的改變和創新對於中華民族至關重要。
林群,1956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男,1935年7月生,原籍福建省福州(連江),無黨派人士,全國人大代表。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科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數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競賽組委會主任;是天津大學兼職教授。1995—1999年曾連續兩屆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學天元基金領導小組成員,我國籌辦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籌備委員會領導小組成員,河北大學引進院士。林群院士是我國在泛函分析、計算數學研究領域內著名的數學家、學科帶頭人。
林群說,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很強的科學,這使它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成果看起來不是那麼很顯眼,不容易引起社會和普通人的注意;但也正是因為具有很強的基礎性,數學所起的作用往往具有決定意義。一些新興學科,比如克隆技術,就不一樣,社會和普通人很樂意跟著科學家們的思維走,而不管這種思維是否對人類長遠發展有益,這使一些科學家把注意力轉向純粹的發明並以此為樂,甚至變得一味貪圖標新立異,全然不顧做出的結果對人類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表面看起來,數學的確跟社會、跟實際離得比較遠,但社會對數學的需要只是它露出海面的那部分。比如說我們經常使用的,可能是手機,可能是最時髦的納米技術,但在手機、納米技術背後卻是數學,主要是演演算法和方程在起作用。當然,對普通人而言,關心數學上的演演算法也沒什麼意義,他只會看到由數學方法物化出來的工具。這也不怪大眾,社會是一個整體,它是互相聯繫的。我們講系統工程,局部常常帶動全身,各個環節缺一不可。正是有了包括數學方面取得的進展,包括計算機方面取得的進展,基於演演算法方面的構造,才有了現在計算機科學、納米科學等新興學科的發展和繁榮。但無論如何,總是有在前方的,有在後方的,數學就相當於其他學科的後勤。因此,完全可以說,數學家同其他領域的科學家們一道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而沒必要爭論到底誰做的貢獻更大。丘成桐經常說,工科的基礎是理科,比如手機、納米,它的基礎是物理,是電磁波和量子力學;但物理的基礎是數學,電磁波理論和量子力學事實上都是數學方程。這是一連串的東西。我們現在看見的,物理排在第二位,數學更看不見了。越基礎的東西,反而退到後面去了。生物學能夠表現出來,能夠被老百姓所熟知,是因為它在人類健康方面,對醫療、醫藥有很大貢獻,但現代製藥過程中也有好多演演算法,比如配方,需要的演演算法甚至很深、很複雜,很多都是全新的創造性的演演算法,但這些演演算法在製成的藥物中是看不見的,大家只管吃藥就行了。
數學經歷過幾次大發展。最早是公元前300年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 ,他的驚人之處不在於收集了多少幾何定理,而是他首次以公理-邏輯推理-定理的方式,將許多定理串在一起,重組了幾何世界,即從少數的公理或公設出發,以邏輯推理的方式導出所有的幾何定理,給複雜的幾何世界帶來了次序,建立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這成為他之後其他科學包括哲學人文科學的最好榜樣,人類一直沿著這條路子走到今天。《幾何原本》仍然是今天全世界必讀的中學教材,所有其他版本都只是它的通俗改寫,並沒有內容或方法上的更新。這個“原本”影響了世世代代人的思維方法。記得幾年前,《參考消息》曾經登載過歐洲人評選的10部對人類最有影響的著作,其中《幾何原本》和《聖經》同時被收入。第二個大發展應該是17世紀的微積分(包括解析幾何),使數學對固定不變事物的研究進入了對於變化運動事物的研究,使科學由古代的定性研究進入近代的定量研究,包括從天上如太陽系,到地下的運動規律。這個大發展,即從《幾何原本》到微積分,大約經歷了2000年,可見,數學的大創新是人類長期積累的結果。以後當然還有不同程度的種種發展或創新。但是從歷史發展的長河看,這些發展和創新可能屬於微積分,包括解析幾何這個主流的延續和發展,難以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非歐幾何的發現可能是一個例外,因為它是愛因斯坦的時空觀,並可用於解釋萬有引力。對於數學家來說,這似乎有點不公平。按楊振寧的說法,物理學的理論框架也許有10個數學方程式,包括狄拉克方程式、海森伯方程式、麥克斯韋方程式、牛頓方程式、愛因斯坦方程式等。正是這些方程式導致了當今社會通訊技術,例如人們常用的手機,以及社會上炒作很多的納米技術等的改進和發展。科技進展新聞中雖難得涉及數學,但歷次都涉及計算機,可是計算機的誕生、設計與發展,其基本理論都是有關演演算法的。這些演演算法是由幾個數學家奠定的,這就是上個世紀的圖靈、哥德爾、馮?諾伊曼,他們的名字被列入上個世紀評出的“百年百名科學家”之中。
1993年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於1999年評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5-1999年曾連續兩屆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現為中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學天元基金領導小組成員,中國籌辦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籌備委員會領導小組成員,河北大學引進院士。林群院士是中國在泛函分析、計算數學研究領域內著名的數學家、學科帶頭人。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01年獲得捷克科學院數學成就獎。
2004年獲“何梁何利獎”。
專著:《微積分快餐》,科學出版社,2009年8月。
林群,1935年生於福建,1956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隨即來到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現為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99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1999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研究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效率,高性能演演算法,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1年獲捷克科學院數學科學成就榮譽獎章。2004年獲何梁何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