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鎮

四川省儀隴縣轄鎮

2008年全鎮轄29個村民委員會,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89個村民小組,11個居民小組。截至2020年11月1日,復興鎮常住人口為25226人。

歷史沿革


名稱來歷
清時建場,取“生意興隆,每日進金”之意,定名復金場。后鄉人再取“經濟復興”之意,更名為復興場。因鎮政府駐復興場而得名。
政區沿革
復興鎮[四川省儀隴縣復興鎮]
復興鎮[四川省儀隴縣復興鎮]
明代,名復金場。清代、民國初期名為復興場,屬蓬安縣徐家鄉。民國29年(1940)設復興鄉。1950年建復興鄉。1952年3月,從蓬安縣划屬儀隴縣。1958年10月,成立復興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為復興鄉。1989年3月,改為復興鎮。1992年9月,碑埡鄉划入復興鎮。1997年7月,碑埡鄉復置。2006年6月,碑埡鄉再次併入復興鎮。

地理環境


位於東經106°25'12"~106°30'09",北緯31°18'25"~31°24'34"。位於儀隴縣西南部,東接保平鎮,東南與文星鎮為鄰,南連二道鎮,西靠雙勝鎮賽金鎮,西北與五福鎮相鄰,北依鳳儀鄉。人民政府駐大紅壩村一組,電話區號0817,郵政編碼637668,距縣城25公里、南充市區110公里、營山火車站55公里、巴南高速入口13公里。

地形地貌

境內大部為淺丘,地勢略為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350~450米,最高點蜂包梁山頂海拔645米,最低點唐家壩村儀隴河出境處海拔353米。

水文

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儀隴河自千丘田村西流入,由北而南,從唐家壩村流出,境內河道長長4千米。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雷電、風災等。雷電災害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79年7月14日,雷電擊死亡1人。暴雨最為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8年7月14日夜,晚特大暴雨造成薛家碥村山體滑坡,5戶村民房屋垮塌,死亡2人。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青家溝、玉皇觀、石橋河、龍馬碥、薛家碥、灶戶溝等29個村民委員會和十字社區。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4165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5260人,城鎮率36.9%。另有流動人口5000人。總人口中:男性21760人,佔52.2%;女性19890人,佔47.76%;14歲以下6872人,佔16.5%;15-64歲30655人,佔73.6%;65歲以上4123人,佔9.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1615人,佔99.91%;苗族、彝族、白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回族、土家族、布依族9個少數民族35人,佔總人口的0.09%。轄區東西最大距離5.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5千米,總面積53.10平方千米。其中陸地51.5平方千米,水域1.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84.37人。
2021年7月7日,根據儀隴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復興鎮常住人口為25226人。

經濟


農業

耕地面積2.04萬畝,人均0.68畝,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收入705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1.6%。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紅薯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畜牧業以豬、羊、家禽為主。

工業

以釀造、建築建材業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6680萬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6.5%;擁有工業企業98家,職工45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850萬元,比上年增長25%。

商業

2011年末共有商業網點582戶,從業人員863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0.48億元,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1.1億元。

財政金融

2011年總收入1196萬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地方財政收244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87元。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4.2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各項貸款餘額0.65億萬元。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有鎮文化站1處,有農家書屋18處,各類圖書室21個,藏書3.05萬冊。轄區內共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兒園16所、小學10所,高完中1所,在校學生共6381人,專職教師361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9%。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2個,門診所(所)12個,有床位6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4.4張。執業醫師25人,執業助理醫師12人,註冊護士9人。完成診療7.28萬人次。29個村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5.6%。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6個,5個村建起了農民運動場,1個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3%。

廣播電視

有鎮廣播電視網路公司1個,現有有線電視用戶6525戶,入戶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686戶,人數997人,支出181.80萬元,月人均152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1495戶,人數1857人,支出137.81萬元,月人均61.8元;醫療救助12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83人次,共支出1.09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67人,優撫事業費89.22萬元。社會福利費8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5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26人。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242萬元;基金支出183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9萬人,參保率95.6%。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境內有省道203線、新(政)馬(鞍)2條公路幹線交匯,南距南充飛機場120公里。29個村均通了公路,通村公路167千米(其中水泥路40千米)。
水利建設
境內有水庫3座、山坪塘53口、蓄水池71口、提灌站7處、水渠7250米,總蓄水量20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100畝。打機井2945口(其中集中供水88處),解決了農村3萬人的安全飲用水問題。
郵政通訊
2011年末有郵政分局1個,電信服務網點14個。信息通訊網路全覆蓋,通訊便捷。
鎮區市政建設
公共交通
2002年建成復興客運站2個,日發客運汽車32個班次,過境客運汽車150班次。
給排水
1987年建成復興自來水廠,年供水16萬立方米。
供電
有變電站、供電站各1個,通電率100%。年用電量712.7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98%,供電可靠率99.92%。
天然氣
2007年1月接通天然氣管道。2011年末天然氣用戶1680戶,場鎮居民普及率90%。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鎮內駐地有花園2個,花壇20個,綠化面積1.6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