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鎮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保靖縣轄鎮

復興鎮位於湘西北武陵山脈中部,保靖與花垣兩縣城之間,209國道縱貫全鎮,現張花高速已全面通車,張花高速公路在復興鎮境內長8.95公里。馳騁全鎮,展現著保靖大鎮的颯爽英姿.復興素有“保靖南大門”之稱。系州工業強鎮、產業大鎮、科技示範鎮。共14個建制村,總面積118.52平方千米,總人口2.40萬.境內有雙溶灘、獅子橋兩個中型水電站,有220千伏、110千伏輸變電站各1座,現已成為湘西州北五縣電力調度中心。該鎮突出工業強鎮戰略。2011年年末,.全鎮工業企業總數達到30家,形成了以礦產品加工、陶瓷、冶金鑄造為主的工業經濟體系。

概況


保靖縣轄鎮。是漢族為主土家族等少數民族為輔的雜居建制鎮。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4千米。轄1個居委會,14個建制村。

歷史沿革


1951年置復興鄉,1958年改置紅旗公社,1961年改復興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改鎮。2015年新設立的復興鎮轄原復興鎮的復興建制村,原清水鄉的河邊、馬王、蓬桂、門前、大灣、鴨壩6個建制村,原大妥鄉的山河、馬洛、鹽井、夜咱、大妥、甘溪、胥樂7個建制村,共14個建制村,總面積118.52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復興(原復興鎮人民政府駐地)。

行政區劃


復興鎮由鎮黨委、鎮政府、鎮人大、鎮紀委組成,下設社會事務服務站、安全生產服務站、農技推廣服務站、水利服務站、林業服務站、財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國土所、計劃生活服務站、文體廣服務站等辦事部門。
下轄行政村
復興村河邊村馬王村蓬桂村
門前村大灣村鴨壩村山河村
馬洛村鹽井村夜咱村大妥村
甘溪村胥樂村
保靖縣行政區劃
行政隸屬:中國湖南湘西自治州
遷陵、毛溝、復興、水田河、葫蘆、比耳、清水坪、碗米坡、呂洞山
陽朝、長潭河

人口民族


復興鎮是以漢族為主,以少數民族(土家族,苗族)為輔的雜居建制鎮。

經濟


復興鎮以“小康復興、美麗復興、和諧復興、宜居復興”為戰略理念,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源”,突出“工業強鎮、產業富鎮、商貿活鎮、科技興鎮”的發展思路,創造性開展工作,全鎮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全面進步。2012年該鎮GDP達13.39億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同比增長9.83%,其中農業總產值1.83億元,同比增長19.6%;工業總產值11.58億元,同比增長16.03%;財政收入10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06元,同比增長10.1%。
復興鎮工業小區新增了錳錠、電解錳等6條生產線,引進企業6家。該鎮政府為確保勞務輸出效果,促進勞務經濟發展:成立勞務輸出領導小組,配備好辦公人員;保障經費開支,確保勞務輸出工作的正常開展;建立勞務輸出供求信息網路體系,形成覆蓋各村,高效快捷,服務規範的勞動力信息網,使勞動保障站成為勞務信息發布和勞務轉移的“主戰場”;拓展多種勞務輸出渠道,按照“外主內輔”和遠期“內主外輔”的原則實現勞動力轉移,同時加強市場主體培育,鼓勵專業組織、公民個人、中介機構合法組織勞動力轉移;為外出務工人員辦理各種證照,建立信息反饋制度,設立熱線電話等服務。
儲蓄金額
2011年全鎮郵政,信用社存款儲蓄突破9800萬元大關。

社會


機場

湘西旅遊路線圖
湘西旅遊路線圖
保靖復興機場:飛行區等級:4C
跑道;2600米
跑道寬:45米
機型;波音737、空客320

教育

復興九年一貫制學校現有教師106人,學生1000餘人。除校本部外,下轄3個教學點,4個幼兒園,服務於復興鎮、大妥村、清水和花垣縣獅子橋村。學校佔地面積54827平方米,生均佔地面積57.07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2184平方米,生均12.91平方米。圖書室藏書16127冊,生均17.08冊。

文化活動

省文化廳公布第一次全國(湖南)鄉鎮綜合文化站評估定級結果,復興鎮綜合文化站獲評全省一級站。鄉鎮綜合文化站首次評估定級從2013年4月開始,依據第一次全國(湖南)鄉鎮綜合文化站評估標準和定級必備條件,按照辦站條件、隊伍建設、公共服務、領導管理、提高指標5個部分共計1000分的標準確定等級分數線,一級站不得低於900分,二級站不得低於800分,三級站不得低於700分。經參評文化站自評,市州文廣新局初審、檢查,省文化廳複核、隨機抽查、審定和公示,最終評定
保靖復興鎮村村寨寨文化生活熱熱鬧鬧
在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這是一個時代性的課題。清明節前後,記者在保靖縣復興鎮採訪,見證了該鎮用實際行動回答了這個時代性的課題。該鎮採取“健全機構、投入引導、常抓培訓”的措施,激發起了蘊藏在農村的文化熔岩,村村寨寨噴射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活動火焰,一幅農民紅紅火火過文化生活的景象展現在了世人面前。隨行的鎮黨委書記石紅梅告訴記者,2013年復興鎮入列全州唯一“示範性鄉鎮文體廣電綜合服務站”試點后,該鎮狠抓文化工作,挖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全鎮人民文化生活。像扁朝村這樣熱鬧的文化生活場面在復興鎮每個村都可以看得見。
復興鎮在州、縣宣傳部門的支持下,投資40.8萬元建立了佔地面積1160平方米的鎮文化活動中心,配套設立了多媒體室、圖書閱覽室等,裝備了電腦、音響、投影儀、調音台等10餘種設備。全鎮9個行政村均開通了文化共享工程,建立了農家書屋,開通了數字電視,建立了以村級組織活動中心為載體的村級文化活動廣場。同時,投資20萬元購買了體育、文化設備。
該鎮還在全州率先建立了村級文化站。通過村推薦、鎮考察的方式,村村有了一名文化專干,列入村主幹序列。
復興鎮鎮長周韜說,復興鎮共有腰鼓、管樂、秧歌、苗鼓等文體隊伍24支,其中“嫂子管弦樂隊”等幾支管樂隊已經吹出復興走出保靖,每年在外演出200多場。
老百姓把底子墊在那兒,勢頭架在那兒。”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廣新局局長羅亞陽介紹:“將復興鎮作為創建州級標準化綜合文化站的示範點,是順應老百姓的意願,我們因勢利導,幫助他們實現願望,我們是他們的助夢人。”為讓老百姓早日實現夢想,州、縣文廣新局以及復興鎮黨委、政府隨即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班子和業務專家諮詢組,復興鎮黨委、黨政府在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通過專題調研,提出了“創造品牌、樹立標桿、引領方向”的創建目標,下達了“突出公共綜合文化基礎設施和基層文化隊伍建設,至2013年底,形成公共綜合文化設施比較健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比較充足、資金人才保障有力、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比較完善的公共綜合文化服務體系”的任務。以村級組織活動中心為文體活動場所,在很短的時間內,完善、配置了籃球場、音響、樂器、服裝道具等;開通了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數字電視、農家書屋,鎮、村(社區)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實現了“村村通”。
保靖縣復興鎮全州率先建立村級文化站
復興鎮“掃黃打非”宣傳
復興鎮“掃黃打非”宣傳
保靖縣復興鎮轄14個建制村,總人口2.40萬人在“文化湘西”建設中,堅持“政府搭台、群眾唱戲”,將“政府主導、群眾參與”轉變為“政府引導、群眾主導”。在全州率先建立村級文化站,為每個村配置1名文化專干,並列入村主幹序列,成為全州唯一鄉鎮文體廣電綜合服務准化建設示範鎮。全新的文化建設,使農民由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群眾成為舞台主角,在村文化專乾的帶動下,群眾文化活動積極性高漲,該鎮已成立秧歌隊、腰鼓隊、酉水船工號子隊、漢戲團等群眾文藝隊30支,1200餘名群眾加入其中,這些文藝隊每年在外演出600餘場。2011年以來,該鎮已連續成功舉辦元宵喜樂會、重陽節慰問演出、第一屆農村文藝展演等活動,參與農民群眾達6400人次
村民用舞蹈迎接新春到來
9個整潔、祥和的村寨,串起湖南保靖縣復興鎮“鎮、村(社區)半小時公共文化圈”。每當夜幕降臨,全鎮每個村的綜合文化活動廣場便燈光閃耀、曲聲悠揚。這些景象,只是復興鎮創建州級標準化綜合文化站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復興鎮藉助創建州級標準化綜合文化站示範點的契機,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常態化文化服務為核心,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破解農村公共文化發展中的一系列難題。
山歌唱來“滿園春”
復興鎮
復興鎮
“濃唱山歌都攏來,山歌當得酒肉待。寒風冷凍不要緊,扯首山歌當鋪蓋……”復興人一首山歌自古唱到今。千百年來,人們不管行船,漁獵、農耕,都要唱歌、吆喝,以壯膽、自娛,打發寂寞的時日,形成了獨特的民俗風情。“尊重鄉風民俗和群眾意願,因勢利導,讓老百姓成為農村文化的主角。”羅亞陽局長對創建工作思路深信不疑。
站長賈群回憶說,鎮里3名文化輔導員對全鎮9個村實行包村,分別做發動和服務工作,每人包3個村。作為站長,賈群選擇了最邊遠的扁朝村。
扁朝村坐落於海拔900多米的羊角山上,由於偏遠落後,幾年前,該村曾經是個遠近聞名的窮村、亂村,盜竊、民事糾紛多發。“現在好了,有了這個文化活動中心,老百姓舒心了,聚到一起聊天,交流參加文化活動體會,快活得很,哪有時間講事非啊!”扁朝村文化專干余佩珍說。
村文化活動廣場越來越熱鬧,村裡唯一的麻將館關門了,老闆彭順貴成為了鎦子隊的一名演員。“老百姓愛上了文化生活,融進了文化生活,人心自然凝聚了。”扁朝村治安主任劉觀雲對此感受最深。
起初,一些中老年婦女、兒童跟在領舞的賈群身後,忸忸怩怩伸胳膊、甩腿。等過了些天,只要音樂響起,大家就自然而然跳起舞來。“跳著跳著,筋骨舒服了,勞累沒有了,感覺好舒心。”常背著孩子來跳舞的青年婦女梁水香,說起參加文化活動,興高采烈。
“一村一品”成氣候
復興、普溪、那甫、那鐵4個村沿酉水岸而棲,“酉水船工號子”傳唱至今。而茶市、隴洞、和平、扁朝等村,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著濃厚祭祀色彩的“土家擺手舞”在此盛行。
復興鎮立足“五好”建“五心”關工委
復興鎮立足“五好”建“五心”關工委
州、縣文廣業務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先就此“巡考”,邊巡邊梳理,邊梳邊引導。就這樣,在每村至少保證一支廣場舞或健身操隊的前提下,根據各村的實際情況,挖掘傳統民間文化資源,加以培育和扶持。近水的4個村設立了已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酉水船工號子”傳習所;近山的幾個村承擔了同樣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土家擺手舞”的傳承。此外,“民族打擊樂”“戲劇小唱”“山歌”“龍燈”“土家打鎦子”等演藝隊伍陸續成立。不到兩年,全鎮文藝演出隊由原來的4支發展到24支,文藝骨幹迅速擴展到千餘人。
從此,鎮、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成了復興鎮、村(社區)的狂歡地,人們生活中的憂心事和不如意隨著鎦子、嗩吶和山歌、洋歌化解得煙消雲散,到處洋溢著友好、祥和的氣氛。“一村一品”文化品牌漸漸形成,賦予了復興鎮公共文化新的內涵,人們在享受公共文化帶來快樂的同時,傳承著民間傳統文化,感受著傳統文化的魅力。
復興鎮[湖南省復興鎮]
復興鎮[湖南省復興鎮]
復興人從被動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到主動參與公共文化活動,再變成為別人提供文化服務的主角,這一切都是完善的公共綜合文化服務體系下產生的文化景緻。

工業小區

復興鎮[湖南省復興鎮]
復興鎮[湖南省復興鎮]
復興鎮工業小區位於保靖縣城與花垣縣城之間,距保靖縣城7Km,距花垣縣城12Km。小區總體規劃面積8000餘畝,工業建設用地規劃6000餘畝。通訊設施完善,完全可以進行通訊和寬頻數據傳輸。小區以金屬錳、金屬鋅、金屬鎂、原礦加工冶鍊等冶金項目發展為主,以陶瓷、輕化建材、農產品加工等項目為輔,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努力培育一批骨幹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小區建設按照“立足現實,高起點規劃設計,生態優先和積極穩妥推進”的原則,已經成立復興鎮工業小區管委會,為入區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入區企業享受國家西部開發及省、州、縣等相關優惠政策。

基礎設施

該鎮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用於扶持基礎設施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投資50萬元,加快復興、茶市、雙溶灘等工業小區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鎮黨委、鎮政府積極建設復興自來水廠、茶雙公路硬化等工業基礎設施項目。該鎮境內有2個中型水電站,1個220KV、1個110KV、3個35KV的變電網路。鎮內文化教育、郵電通訊、醫療衛生等各方面條件逐年改善。

交通


G209國道保靖至花垣:保靖電信局環島—復興—花垣望城三岔路口,雙向六車道,行車道寬21米,保花融城項目。(現16公里的209國道提級改造全面展開)
張花高速:張家界—保靖—花垣。縣內走向:張家界—澤家—保靖城區—復興—花垣,設計時速80公里/小時。
湘西公路發展規劃“五縱六橫”主骨架公路之一的遷清公路在復興境內穿行3.8公里

文化


美食

臘肉
臘肉
據《易經-噬嗑篇釋文》:“於陽而煬於火,曰臘肉。”證明臘肉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臘肉是土家人民和苗家人民為延長豬肉保質期而獨創的一種具有特殊風味的地方名產,其特點是:脂香濃郁、皮色黃亮、肉色似火、紅艷喜人、滋味鮮美、營養豐富。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具有極高的開發價值。湘菜裡面就有冬筍炒臘肉苦瓜炒臘肉腊味合蒸(臘肉、臘魚臘雞)、白椒炒臘肉等。
古時稱農曆十二月為臘月,十二月初八為臘八杜甫有詩云:“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本草綱目》稱臘前三雪,能殺蟲蝗,適合來年菜麥的生長。正因為季節適宜,自古至今湘西人便有熏制臘肉的習俗。湘西多山,植被豐厚,盛產木材,臘肉是有柴火熏制出來的,其味香醇。而我國有些地方熏制臘肉多用谷糠、花生殼、鋸木灰等,這樣熏出來的臘肉外表好看,呈金黃色,但吃味遠不如湘西臘肉
湘西人製作臘肉有其獨特的工藝和手法,臘月間,人們將自家餵養的豬宰殺,大部分用來製作臘肉。人們先將肉切成條條塊塊,重的有四五斤,輕的也有一兩斤。然後將肉抹上鹽,再放進罈子里或木桶中,讓鹽滲透到肉的各個部位,一般要腌五至七天,而後再將肉取出,掛在通風處,將水滴干,使肉收縮,這樣便可以熏烤了。臘月間,湘西農家多在堂屋裡挖一火坑,而肉則掛在火坑上面,也有掛在灶上面,一邊燒柴取暖做飯,一邊便可以將肉熏制好,一舉兩得。
湘西是高寒地區,農村人烤火時間較長,熏臘肉的時間也長,臘肉可以久藏不壞,一直能吃到來年立冬。湘西臘肉其貌不揚,但吃味好,嚼在口裡,滿嘴生津,齒頰留香。蒸熟的臘肉,可以一片片、一絲絲撕著吃。洗凈的肥臘肉,通明透亮,放在陽光下,可照見人影,油而不膩。湘西土家人除夕之夜,全家人圍桌吃團圓飯,一碗臘肉是少不了的。吃著香噴噴的臘肉,喝著自家釀造的大碗米酒,唱著山歌,其樂融融,企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粗米粉
米粉
米粉
粗米粉,米粉潔白,圓而細長,形如龍鬚,象徵吉祥逢年過節,吃食米粉,以示往後歲月,一家人有如米粉一樣團團圓圓;過日子,有如米粉一樣,細水流長。二者米粉食用方便,經濟實惠,把米粉買回去后,只要用開水燙熱,加上佐料,即可食用,加工簡單,清潔衛生;飲食店銷售的米粉,油碼多樣,經濟實惠,味鮮可口
特產蒿子粑粑
復興鎮[湖南省復興鎮]
復興鎮[湖南省復興鎮]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鮮色美,為霍山獨有,傳說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將新鮮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團,然後用木棍將蒿子的汁水敲打盡;將臘肉切成小方塊,先放在鍋里炒,臘肉出油時,將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進鍋里拌勻,添適量涼水燜一會盛起;將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狀,要薄厚均勻,做好後放入鍋內加蓋,小火炕,約15分鐘左右即可
椪柑
復興鎮[湖南省復興鎮]
復興鎮[湖南省復興鎮]
椪柑:性涼,味甘酸;人脾、胃、膀跳經,生津止渴,潤燥,和胃,利尿,醒酒。主治胸熱煩滿,口中乾渴或酒毒煩熱,食少氣逆,小便不利等病症。
椪柑適應性廣,豐產穩產,優系(優株)多,樹勢中等,樹性直立,骨幹枝分枝角度小;果實扁圓形,較大,單果重125~150克,大的可達250克以上,果面橙黃色或橙色,果皮稍厚,易剝;果肉脆嫩、多汁,甜濃爽口,可溶性固形物15%左右,糖含量11~13克/100毫升,酸含量0.3克~0.8克/100毫升;果實11月中、下旬至12月成熟,較耐貯藏。
糍粑
復興鎮[湖南省復興鎮]
復興鎮[湖南省復興鎮]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曆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后,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8、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土家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小時候一群小孩子最喜歡站到壓糍粑的板子上跳,圖上是高粱糍粑,還有糯米糍粑,包穀糍粑等­

方言

老巴實老年人過扯拖沓
廊場地點巴門作實認真
老老弟弟,泛指年小的男孩子硬搞凡事形成僵局
在行聽話逗把開玩笑
打鬧串走路不穩背時運氣差
麻刷做事快捷差火不中用
通皮自覺噠了一告摔了一跤
剎剔打掃,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