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粑粑
中國南方地區傳統的小吃
蒿子粑粑,是以加入一種綠色野菜(蒿子)為特色的,主要用米製作的地方特色糕點,主要流行於安徽江淮江南、浙江、江西、湖南等南方地區。
蒿子粑粑主要食材有米粉(糯米粉、粳米粉、秈米粉)、臘肉、蒿葉(白蒿、牡蒿)。蒿子粑粑可用蒸籠蒸,也可蒸熟后將兩面煎炸至金黃色,外酥里軟,口味更佳。蒿子粑粑帶有綠色野菜的清香,鮮香可口,實乃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2014年5月30日,中國中央電視台推出的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季》 第7集三餐 介紹了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鎮的特色美食蒿子粑粑,一時讓蒿子粑粑這種地方特色美食知名度大增。

蒿子粑粑
蒿子饃饃是又可稱為青團。是中國南方地區傳統的小吃,廣泛用於清明節期間食用。
在中國古代,每逢寒食節,人們便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無需加熱的食品。蒿子粑粑是皖南一帶的小吃,因其色調而得名。用清明前後才有的一種艾草的汁拌進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麵粉里,手工揉勻,再根據各人喜好包裹進不同的餡料蒸制而成。
在中國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傳統糕點,製作方法及食用習俗與青團大同小異,皆為清明前後的糯米/粘米制食品。在廣東及台灣客家地區稱為“艾粄” ,江西客家地區稱為“艾米果”,在閩南及潮汕地區稱為“艾粿”,而廣府地區則常稱作“艾餅” 。製作好的青團食用起來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
用料
食材 | 用量 |
蒿子 | 200g左右 |
糯米粉 | 300g左右 |
白糖 | 適量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 步驟一 | 野外採摘鮮嫩的蒿子。 |
步驟二 | ![]() 步驟二 | 採摘成果,這個也是這道菜的最主要的食材。 |
步驟三 | ![]() 步驟三 | 清洗乾淨,濾水備用。 |
步驟四 | ![]() 步驟四 | 鍋里燒開水,將蒿子汆燙后撈出過涼水,再擠干水分切碎,或是料理機打得更細碎。 |
步驟五 | ![]() 步驟五 | 一般就會用刀切碎,可以盡量切碎一些 拌入糯米粉,蒿子葉和糯米粉的比例沒有特定的,想要蒿子葉多點或糯米粉多點都可以,根據自己喜好的口感。 |
步驟六 | ![]() 步驟六 | 白糖可以上一步一起攪拌均勻,分開操作更方便觀看,白糖重量就根據自己喜甜程度調整了。 |
步驟七 | ![]() 步驟七 | 全部攪拌均勻即可。 |
步驟八 | ![]() 步驟八 | 取適量麵糰搓圓,最好差不多大小。 |
步驟九 | ![]() 步驟九 | 然後下鍋煎制的時候壓扁。 |
步驟十 | ![]() 步驟十 | 少油小火慢煎,待兩面金黃后即可。 |
步驟十一 | ![]() 步驟十一 | 煎好了。 |
步驟十二 | ![]() 步驟十二 | 裝盤。 |
步驟十三 | ![]() 步驟十三 | 咬一口,軟軟糯糯,外皮焦香,適量甜味,和艾草獨特香味完美結合。 |
步驟十四 | ![]() 步驟十四 | 成品。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蒿子 | 適量 |
糯米粉 | 適量 |
秈米粉 | 適量 |
餡兒 | 芝麻糖粉或者腌菜餡 |
水 | 適量 |
油 | 適量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 蒿子粑粑 | 先給大家看下綠茵茵的香蒿,就在路邊,陽光照下來,真是好看! |
步驟二 | ![]() 步驟二 | 蒿子摘回來清洗乾淨。 |
步驟三 | ![]() 步驟三 | 蒿子用手使勁揉一揉,盡量把汁水揉出來,然後切成細末。可以用攪拌機加水攪碎。 |
步驟四 | ![]() 步驟四 | 這步忘記放粉水比例了,就是糯米粉和秈米粉3:1的比例。 |
步驟五 | ![]() 蒿子粑粑 | 包的步驟就和包包子差不多,就是最後壓平,沒有褶皺。 |
步驟六 | ![]() 步驟六 | 鍋里放少量油,下鍋,用手壓平,注意不能把手燙了。如果有電餅鐺更方便,下少許水,就半末過蒿子粑粑吧,不用太多,蓋上蓋子,悶五六分鐘吧!注意別悶幹了,悶焦了,看著火候,最好小火! |
步驟七 | ![]() 蒿子粑粑 | 成品。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蒿子 | 適量 |
糯米粉 | 適量 |
麵粉 | 與糯米粉同量 |
餡兒 | 根據口味 |
鹽 | 少於 |
水 | 適量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 步驟一 | 采適量野蒿,清洗乾淨。 |
步驟二 | ![]() 步驟二 | 焯水撈出,多用自來水沖洗幾遍,洗出黑水。 |
步驟三 | ![]() 步驟三 | 用手擰乾,放案板上切碎,也可用料理機攪碎,按個人喜好。 |
步驟四 | ![]() 步驟四 | 將蒿子、麵粉、糯米粉、少許鹽放在大碗中一起攪拌,酌量加水用筷子攪和至大面絮後上手揉。 |
步驟五 | ![]() 步驟五 | 揉至不沾手程度即可,不要太干。 |
步驟六 | ![]() 步驟六 | 大家可根據自己口味調餡兒,個人認為咸餡兒更適合。 |
步驟七 | ![]() 步驟七 | 將麵糰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面劑,包上餡兒滾圓,用手輕輕按壓至圓餅狀。 |
步驟八 | ![]() 步驟八 | 鍋中放油煎至兩面金黃即可。 |
步驟九 | ![]() 步驟九 | 又香又糯的蒿子粑粑完成啦。 |
(1)蒿子盡量摘細嫩的尖尖,一定要先焯水,能夠去掉其本身的苦味。
(2)根據個人口味,調配糯米粉和粳米粉的比例,從而使餅軟糯可口,加雞蛋味道更香,也依個人口味,加點薑末、香蒜末碎紅尖椒等。
(3)有條件的話建議先將糯米粉過篩,那樣蒿子糊會更加細膩沒有糯米顆粒,餅吃起來會口感更好。
註:蒿葉屬菊科,品種繁多,常見的有 白蒿、青蒿、牡蒿、臭蒿等多種,其中做粑粑用的蒿葉便是一種香蒿,在野地里採摘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有點像牡蒿。由於香蒿比較稀少,也用白蒿代替的,相對於香蒿來說口感要差一點。
安徽皖南即安徽長江以南地區,池州、宣城、黃山等地;因為太平天國攻打江南導致部分皖南居民逃避戰亂到江北地區安家,因此把這種小吃帶到了部分零散的江北縣城。(如桐城、霍山、霍邱南部、舒城)因為是皖南移民帶過去的所以整個皖北並沒有完全接受和認識這種小吃,僅僅局限於有皖南移民的縣城才有這種清明小吃。
安徽江北地區(六安、合肥、桐城、霍山、霍邱南部、舒城等)部分縣。
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是安徽江南一帶民間傳統風俗。據祖輩老人傳下來的說法,為的是紀念死者,同時祝願人人健康長壽,不為邪惡所侵。
估計神農嘗百草時代,先民們就知道蒿子可以食用了。祖先從九江來到鄂東南的,那還是明代嘉靖年間。1525年,朱氏皇帝把族人強制遷徙到人煙稀少的幕阜山北麓。先人背著乾糧、農具、種子、行李、炊具,攜妻子兒女,在官兵的押解下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水路是從九江逆流而上,到韋源口進入大冶湖。不知那時有沒有大船供先民乘坐。徒步則是從瑞昌到興國州(今陽新),期間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最後定居在南山柯近溪,即大泉溝風景區的半山腰上。
族人從前在九江富庶之地,魚米之鄉終日勞作。天亮起床,勞作至巳時(早上九點)回家吃早飯。中午勞作至申時(下午三時)吃午飯,晚飯則是亥時,晚上九點以後。先人嗜食大米、豆類,間或在麥收季節吃一些面坨子。
先人視男人為一家之主,在家庭內部地位極高。早餐,中餐、晚餐的主食都是米飯,佐以新鮮蔬菜、瓜果。也有鹹菜豆豉之類。黃豆做豆腐,綠豆熬稀飯,南瓜煮小麥坨子。當然也會用糯米做酒釀,稻穀燒谷酒。農婦則不同,她們要做家務,織布,晾曬糧食,舂米,餵豬養雞,洗衣做飯。但吃飯的時候,她們吃稀飯,雜糧,紅薯居多。
先人在遷徙的路上,每到吃飯時間,埋鍋造飯,然後繼續趕路。到了下雨,或柴火找不到的地方,就吃乾糧。蒿子粑是少不了的。除了冬天,蒿草一年三季都有。農婦把大米磨成粉,摻水,和切細蒿子,揉成麵糰,再捏成一個個圓餅,上籠屜蒸熟。多做一些蒿子粑,帶在行囊里。孩子餓了,就給他一個。先人們一路就這麼走過來了。所以故鄉一直有吃蒿子粑的習慣。
古代山民所生活的地方山高林密,毒蛇較多,時常傷人。為防蛇出山傷人,老祖先研製一種以艾蒿為主要成份的藥物,拌上香甜食物,扎入蛇洞讓蛇來吃,蛇吃了會死去,這種風俗叫扎蛇眼。同時,還編成對巴句敬告人們:“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後來,人們用蒿葉拌米粉做成粑粑,在三月初三這天吃。據說,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進山勞作,出門辦事,就不會遭遇蛇咬傷,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