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艾粄的結果 展開

艾粄

客家特色傳統小吃

“粄”為客家方言里各類糯米、粘米糕點的通稱,如蘿蔔粄仙人粄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是一種美味的特色傳統小吃,屬於客家菜。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

起源追溯


“粄”為客家方言里各類糯米/粘米糕點的通稱。艾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間製作使用,故屬於清明粄,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清明粄。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麴草)粄”、“薴葉粄”等。每年清明節,清明時節,人們在外出祭祀、踏青時便會採摘些鮮嫩的艾葉鼠麴草、竺葉、雞矢藤和使君子等用於製作各類清明粄。
宋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一書中記載了寒食節食品“青隋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飢飯。”
明郎瑛在《七修類稿》卷四十三提到寒食節吃“青糰子”。“這種青糰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多為豆沙或棗泥。放入蒸籠之前,先以新蘆葉墊底,蒸熟后色澤翠綠可愛,又帶蘆葉清香,是很受歡迎的清明節食品。”
艾草制糕點是廣泛流行於我國客家地區、江浙地區、福建地區及潮汕,江浙地區稱“青團”,粵東及台灣客家地區稱“艾粄”,粵北及江西地區一般稱“艾米果”或“艾糍”,閩南和潮汕地區稱“艾粿”。各地的製作方法及相關習俗都大同小異,甜餡或咸餡、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江浙一帶通常包入豆沙餡或其他甜餡製成團狀;而客家人一般將艾粄壓成扁圓狀,甜味為主;江西地區喜歡裹肉餡並且捏成餃子形。
更多細節請參考“青團”詞條。

製作方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艾葉100g
糯米粉300g
食用鹼3g
粘米粉100g
片糖100g
熟花生仁60g
熟黑芝麻20g
紅糖100g
粽葉適量
清水適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新鮮艾葉100g洗凈,放入沸水中焯燙去除澀味,撈出瀝干,再次將艾葉放入沸水中,加入食用鹼3g,攪散煮至軟爛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糯米粉300g加入粘米粉100g,趁熱倒入剛煮好的艾葉攪拌均勻,揉成光滑的麵糰,蓋上保鮮膜,靜置放涼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料理機中放入熟花生仁60g、熟黑芝麻20g,打碎,加入紅糖100g,攪拌均勻製成餡料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將艾葉麵糰搓成均等的小球,依次壓扁,填入餡料,收口搓成圓球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模具內撒少許糯米粉防粘,填入包好的艾粄壓製成形,再將艾粄置於粽葉上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放入上汽的蒸鍋大火蒸15-20分鐘,取出即可享用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臘腸2根
菜脯、艾葉、糯米粉、蒜苗、芹菜適量
香菇6朵
火腿腸3根
蚝油、胡椒粉、花生油、鹽適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首先,臘腸去腸衣切片,火腿切粒,香菇浸泡一會兒切條,蒜苗芹菜菜脯切碎,起鍋熱油加入調料一起翻炒至熟,盛出備用。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接著,艾葉洗凈挑出艾頭,糯米粉、艾葉加冷水揉成麵糰,鍋中加水燒開,揉好的麵糰分成小劑子放入鍋中煮至漂浮狀態,盆子放入糯米粉,盛出煮好的麵糰(剛盛出來的年團溫度高,防止手被燙傷先用勺子攪拌)攪拌一段時間就可以用手揉和啦!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然後,揉好的麵糰分成小劑子擀麵杖擀成麵皮就可以包炒好餡料啦!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全部包好,熱水上鍋蒸10-20分鐘即可掀蓋出鍋啦!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香噴噴,加入艾葉的粄子,嚼勁十足,非常美味哦!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好吃的停不下來~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新鮮艾葉適量
小蘇打適量
花生少量
黑芝麻少量
白糖少量
紅糖粉少量
粽葉適量
糯米粉一斤
沾米粉半斤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準備好所有材料,粽葉用開水煮三分鐘。花生米烤箱烤熟或自己油炸需小火。黑芝麻炒鍋小火慢炒至熟(注意不要炒糊了)將黑芝麻和花生放進攪拌機加入白糖和紅糖打碎備用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煮一鍋水,水開后倒入艾葉,加入小蘇打10克左右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艾葉煮至指甲可以掐斷就可以了。撈出來放進榨汁機加人白糖和開水少量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后倒入艾葉汁攪拌揉至光滑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邊捏邊放塊濕布可以防止表面干硬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包好餡后的艾團,墊上粽子葉。水開後上鍋蒸十五分鐘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出鍋放涼,我喜歡吃涼的,比較有嚼勁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好好吃,這是第八個了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我家小寶也愛吃,哈哈

作用特性


艾粄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濕,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