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8條詞條名為天池的結果 展開
天池
貴州遵義尖峰嶺湖泊
共青湖位於中國歷史文化遵義城南約10公里處的遵義縣龍坑鎮,又名大水田,素有“郡之西湖”、“播雅天池”、“黔北明珠”的美譽。現存鶴鳴洞乾隆“萬世永賴”碑載:“粵稽大水田堰肇自唐時”。《續遵義府志》載:“播雅天池在城南三十里,即《明史》所稱大水田也,周廣十餘里,勘蓄溉田,當始在宋元間”,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這座古代水庫形若巨掌,腕處築壩,鎖湖碧水。湖底有泉眼多處,涌流不絕。壩側紫金山上朱建廟宇,今寺已不存。東岸有小山立於湖畔,形如半島,與岸相接甚狹,可眺望湖山景色。山腰有溶洞,稱“鶴鳴洞”,又稱“仙女洞”,洞口刻“鶴鳴風景”4字,洞內有兩壁有摩崖詩刻。
天池[貴州遵義尖峰嶺湖泊]
中鐵共青湖位於遵義南部門戶位置,總用地近2700畝,容積率為1.25,總建築面積約為105萬m2,總居住戶數達7000戶,居住人口近21000人。項目北臨直轄市重慶,南接省會貴陽,北距遵義市區12公里,南毗遵義縣城5公里。
“中鐵共青湖”項目邀請國際景觀設計單位——史密特科里集團擔當設計,深圳華匯有限公司進行項目規劃。充分結合項目地形特徵,將湖山的景觀優勢最大化;山地重秀,台地重幽,谷底重曲,湖水至尊,院落天下。創造一個具有獨特精神內涵的,融合多元文化的高品質社區,體現“和而不同,兼容並蓄”的氣質,打造鬧市中的世外桃源。並通過以“湖、山、谷、林、泉、峰”為六大元素;傳承中國傳統人居精神,妙承園林技法造藝,打造湖山公園式的低密度居住環境。
景區內擁有肥美的田園,秀麗的山峰和廣闊的水面。湖西面平沙入水,岸上林木蔥籠,花草芳馨。在昔天池寺的遺址上建陸軍145野戰醫院,前臨綠水,后靠青山,跨湖架三曲平橋通對岸。隨著旅遊開發,兩岸已建有約20家山莊,供遊人休閑娛樂。
遵義遠古文明,特別是自唐代以來,播州楊氏土司使人們修築了許多的山塘水庫,把遵義從人們心目中的“不毛之地”變成了“魚米之鄉”,成了潤澤一方的福地。於是有了“播州天池”——歷盡萬苦千心播州人掘挖群山窪地、築壩積蓄清泉細流,為播州楊氏土司家族建起的遊玩園林和風水寶地。而此“播州天池”,即今天共青湖矣。
共青湖又名大水田。據 《遵義府志》記載:“大水田堰,周九里七分,絕山而堤,其東通二孔以蓄池水,可灌田萬畝”。已有千年歷史的共青湖,明朝時期就聞名全國,吸引八方遊客,屬遵義有名的旅遊景點,與全國最具盛名的杭州西湖相比,單就歷史而言一點也不遜色。至於今日名“共青湖”,那是因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時團中央書記 胡耀邦來遵義視察,看見共青團員們在此勞動,因而取了此名。
湖的四周森林茂密古木參天蔥蘢青翠,萬千遊客齊來,也可全部淹沒于山林之間。湖畔自古還是鶴鳥、鴛鴦等水禽棲身的好處所,棲息著數十種禽鳥,乃是鳥的王國。湖西,一座跨湖而通的百米三曲平橋,給湖平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其北,一半島佇立湖中,島上怪石嶙峋,灌木叢生,又有名喚“仙女洞”之石洞,洞中石壁殘存著清代道教修者的摩崖詩刻,給遊人留下無限的遐思。又傳聞此島乃播州楊氏土司楊應龍(播州楊氏第二十九代統治者)母親之墳墓,可隨湖水之漲落而升降,給共青湖抹上了層神秘的色彩。
史料記載:“清代,湖中養魚,滿湖蓮荷,夏日遊人如織”。清代著名學者莫友芝有詩讚曰:“眾山環蒼池,九里蓄清境。訝然崢嶸間,趣與江湖水。”我想,明人汪珂玉評說西湖美景之妙語“晴湖不如雨潮,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用來評說共青湖一點也不為過。過去,145醫院曾在此落建於此,而今,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典雅別緻的休閑娛樂場所,向世人昭示著共青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