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
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
《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是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
個人簡歷
鄒振環,1957年生,副教授,中國古代史教研室。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82年6月獲歷史學學士,同年考入本校歷史學專門史(中國文化史)專業攻讀碩士。研究方向是"明清思想文化史",1985年獲史學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為《晚清西書中譯與文化界》。畢業后留在復旦大學歷史系任教,1995年在本校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在職攻讀博士。1999年1月獲博士學位,論文題為《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本人先後在歷史系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歷史文獻研究室和中國古代史研究室工作,現為歷史系副教授、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國古代史學科建設小組組長。先後完成三部專著、一本譯著,在全國的核心刊物等雜誌、文集上發表了60餘篇學術論文。《中國歷史學年鑒》、《近代史研究》、《新聞出版報》、《文匯讀書周報》、《讀書博覽》及姜治文等編著的《翻譯批評論》都有相關書評與書介論及拙著。1997年《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獲首屆上海歷史學會"學會獎"。
主要論著目錄
(1)《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2)《江蘇翻譯出版史略》,專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3)《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專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6年
(4)《孟子智慧》,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6年。
(5)《從翰林到出版家——張元濟的生平與事業》,與張人風合譯,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年。
(6)《清末漢文文獻中最早有關馬可·波羅的記述),載《世界歷史》1999年第5期。
(7)《清末地理學共同體的形成與近代中國地理學的轉型》,載《中華文史論叢》1999年第58輯。
(8)《西方地理學的學術挑戰與中韓學人的應戰》,《復旦學報》1999年第3期。
(9)《李石曾與〈朝鮮學典〉的編纂》,《二十七年血與火的戰鬥》,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10)《〈性心理學〉:其節譯、全譯精注及其傳播與影響》,《中和位育——潘先旦百年誕辰紀念》,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年。
(11)《賽珍珠〈大地〉的翻譯及其引起的爭議》,《賽珍珠評論集》,灕江出版社 1999年。
(12)《17——18世紀漢文天主教典籍在朝鮮的傳播與影響),《韓國研究論叢》 1998年第5輯。
(13)《近代中韓文化交流史上的的金澤榮》,《韓國研究論叢》 1998年第 5輯。
(14)《薛福成與瀛環志略)續編》,《學術集林》卷14,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
(15)《近代最早百科全書的編譯與清末文獻中的狄德羅》,《復旦學報》 1998年第3期。
(16)《章太炎〈國故論衡·原道〉校注》,《中國哲學》第19輯,嶽麓書社1998年。
(17)《明末清初朝鮮的赴京使團與漢文西書的東傳》,《韓國研究論叢》 1998年第4輯。
(18) 《清末國際移民及其在近代上海文化建構中的作用》,《復旦學報》1997年第3期
(19)《馮承鈞及其在中國近代翻譯史上的貢獻》,《學術月刊》1996年第4期。
(20)《清末亡國史“編譯熱”與梁啟超的朝鮮亡國史研究》,《韓國研究論從》1996年第2輯。
(21)《伍譯嚴譯出版比較論》 ,《出版史研究》第4輯,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年。
(22)《明清之際的西書中譯及其文化意義》,《宋明思想和中華文明》,學林出版社1995年
(23)《中國近代翻譯史上的嚴復與伍光建》,《中國文化與世界》(三),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l995年
(24)《文化新世界的建設者——從事翻譯出版的早期張聞天),《檔案與史學》1995年第5期。
(25)《文學翻譯史上的中國與朝鮮》,《韓國研究論叢》第1期,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
(26)《晚清西書中譯及對中國的文化的影響》,《出版史研究》第2、3輯,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至1995年。
(27)《抗戰時期的翻譯與戰時文化》,《復旦學報》1994年第3期。
(28) 《慕維廉與〈新工具〉》,《基督教與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7)《中國歷史文選教學中補充有關域外文獻內容的若干嘗試》,《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究》第2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34) 《西書中譯史的名著時代在上海形成的原風及其文化意義》,《復旦學報》1992年第3期。
(30)《辛亥前楊蔭杭著譯活動述略》,《蘇州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31)《五四時期的學術著作翻譯出版概況》 ,《出版史研究》第1集,中國書籍出版社h乃3年。
(32)《〈瀛環環志略〉譯名試評》,《徐繼畲與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33)《張元濟佚文三篇》,《上海文史資料選輯》1993年第69輯。
(35)《馮承鈞與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商務印書館 1992年。
(36)《接受環境對翻譯原本選擇的影響——林譯哈葛德小說的一個分析》,《復旦學報》1991年第3期。
(37)《民國時期東西譯書簡論》,《江蘇出版史(民國時期學術討論會文集》。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
(38)《關於劉文典生平的一點補充》,《安徽文學》 1991年第4期。
(39)《晚清留日學生與日文西書的漢譯活動》,《中國近代現代出版史學術討論會文集》,中國書籍出版社1990年。
(40)《克虜伯火炮與克虜伯炮書的翻譯》,《中國科技史料》1990年11卷3期
(41)《〈孫文學說〉在滬初版發行的前前後後》,《史林》1989年第4期。
(42)《京師同文館及其譯書簡述》,《出版史料》1989年第2期。
(43)《翻譯文獻在歷史文選中的地位》,《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究》第1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社1989年。
(44)《晚清中國人對西方近代圖書館的考察和認識》,《圖書館雜誌》1987年第5期。
(45) 《中國圖書分類法的沿革與知識結構的變化》,《復旦學報》 i987年第3期。
(46)《兩部〈新史學〉的比較》,《探索與爭鳴》1987年第2期。
(47)《張元濟研究概述》,《浙江學刊》1987年第1期。
(48)《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與近代科技的引進》,《出版史料》1986年第6輯。
(49)《張元濟與早期共產黨人》,《上海文史資料選輯》(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50)《西醫譯著與近代中醫界的反省》,《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1期。
(51)《張元濟與共學社,《檔案與歷史》 1986年第4期。
(52)《中因近代史的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鍾天緯簡論》,《社會科學》1985年第6期。
(53)《中國文化史研究五十年著作一瞥》,《讀書》1985年第4期。
開設課程
中國文化元典導讀、明清以來中西文化交流、中國古典文獻研究、明清西學史、中國歷史文選、中國翻譯史、中國古代史專題。80年代以來本人一直在從事明清以來西書中譯與中國文化關係的研究。
中國翻譯史按時間序列大致可分為民族翻譯、佛典翻譯和西學翻譯三個歷史階段。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即明清之際開始的西學翻譯,無論從規模、範圍和影響的層面及深度上,都是前兩個階段所無法比擬的。儘管這三個歷史階段的後者對前者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著某種繼承關係,但把明清以來三百餘年的西學翻譯作為一個單元來進行考察,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目前尚無專門著述對這一歷時三百餘年的西書中譯歷程進行比較系統的研討。
翻譯史的寫法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結構,可以翻譯家為中心,也可以翻譯機構為主線;可以通過翻譯思想的變動,也可以通過翻譯運動的興衰來清理線索。西學翻譯的研究,可以由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從翻譯理論的角度,可以從翻譯出版的角度,也可以從翻譯與文化等視角加以考察。
譯作是一個民族了解其他民族的最好的窗口,因為在兩種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直接影響的,多數是翻譯而不是原著”。1920 年3 月14 日毛澤東在致周世釗的信中說:“看譯本較原本快迅得多,可於較短的時間求到較多的知識”。譯本使近代中國人超越了本民族、本地區、本文化的生活,給他們帶來了新的見聞、激動、感悟、靈智與啟迪,使他們開始了從狹窄的地域史走向遼闊的世界史的心路歷程。對於譯作重要性的認識,在近代中國莫過於曾經從事過翻譯活動的大學者王國維了。他在1898 年3月1 日致許同藺的信中指出:“若禁中國譯西書,則生命已絕,將萬世為奴矣。”譯作之影響力究竟有多大呢?1907 年周作人曾下過這樣的論斷:“一書之力,恆足以左右人間。斯妥夫人《湯姆之小舍》書出,致興南北美之戰,而黑奴終解。”正是循著這一思路,本書獨闢蹊徑,以明清之際至新中國誕生前的三百餘年西學翻譯為考察對象,採用翻譯作品為主線,以這三百餘年影響較大的一百種譯作的出版先後為經,以這一時期的文化人與文化運動為緯,來展示一部西書中譯的歷史以及這三百年來西書中譯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