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

1959年成立的事業單位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Hunan Fisheries Science Institute)成立於1959年12月,歸口管理湖南魚類原種場、湖南中華鱉原種場和湖南鱖魚原種場。

研究所主要從事魚類育種、魚病防治、水產飼料、特種水產養殖、淡水珍珠養殖、大水面增養殖及水產品加工的研究與應用,特別是魚類良種繁育、魚類雜交育種、特種水產養殖及淡水珍珠養殖技術。

據2018年1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研究所共有干職工134人,下設6個綜合科室和7個機構。

發展歷史


1959年8月8日,湖南省農業廳黨組向省委報告,請求成立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
大門
大門
1959年12月4日,中共湖南省委批複同意成立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所址開始籌建在長沙市郊區國營綜合農場朝正大隊馬欄山,利用綜合農場部分魚池和房屋作為建所基礎。
1960年10月,湖南省水產局為了確保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報請中共湖南省委批准,所址搬遷沅江縣瓊湖鎮,原所址改設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長沙分所,繼續從事科研生產工作。
1961年,湖南省農業廳黨組研究,決定撤銷長沙分所,原分所的科技人員、行管幹部、工人與有關儀器設備全部搬遷沅江,房屋、基地全部無償移交長沙市副食品生產局。
1971年12月,湖南省革命委員會農林局通知,為了充實加強拓溪水庫漁場建設,發揮深水捕撈隊的更大作用,經省局黨委研究決定,將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深水捕撈全部人員(包括幹部、工人)和所捕撈研究室的部分人員調往柘溪水庫漁場。
1973年,柘溪水庫下放安化新化兩縣經營,原所屬深水捕撈隊和捕撈研究室的部分調出人員全部回所。
1978年5月,湖南省水產學會恢復活動,由學會常務理事會協商,學會辦公室設在省水科所。
規劃圖
規劃圖
1996年7月,研究所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洪災,全所368畝科研、生產試驗基地和27棟辦公、住宅樓全部被淹,平均水深4米多,被淹時間長達53天,大量科研魚苗、逃走、設施被沖毀,對研究所科研、生產造成毀滅性打擊。經農業廳核實,直接經濟損失938萬元。
2003年10月,為更好地促進水科所的搬遷,湖南省農業廳黨組決定,由研究所口管理湖南魚類原種場、湖南中華鱉原種場、湖南鱖魚原種場,同意水科所主體部分遷往長沙,建設湖南水產科技園。
2004年,湖南省發改委經省政府同意批准研究所搬遷項目。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辦公樓
辦公樓
據2018年1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研究所共有干職工134人,其中離退休人員48人。科技人員65人,其中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29人,中級技術職稱32人,初級技術職稱9人。
2004年以來,3位同志攻讀在職農業推廣碩士學位;10多位同志參加自學考試,獲得大專、本科文憑;20多位同志參加專業技術培訓;同時引進專業技術人員11人,其中博士1人,碩士7人,本科生3人。

科研部門

據2018年1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研究所下設湖南魚類原種場、湖南中華鱉原種場、湖南鱖魚原種場、農業部漁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長沙)、湖南省水產引種育種中心、湖南烏龜良種場、湖南省漁業環境監測站。

設施設備

據2018年1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近十年來,特別是水科所主部分遷長以來,基本建設投資穩步增長,共獲得條件建設投資(包括自籌經費)1650萬元,其中購地費906萬元,綜合實驗樓和檢測中心建設346萬元,魚池改造費260萬元,其他費用138萬元。獲得專項及科研經費2100萬元,技術服務收入700萬元。
水科所
水科所
從建所到2012年,三場一所的固定投資為4869萬元,其中單價2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11台,364萬元,5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4台125萬元,房屋面積10716m 。
土地徵用689881.2㎡
房屋建設10716㎡
電力設施、供電線路、多功能會議室、有線電視網路、LED顯示屏、LED亮化工程。
1.
土地徵用689881.2㎡
2.
房屋建設10716㎡
3.
近10年,投資50萬元,購置台式電腦47台,手提電腦5台,在綜合實驗樓安裝一套主幹為16M光纖網,實現了與外界的INTERNET相聯。
4.
電力設施、供電線路、多功能會議室、有線電視網路、LED顯示屏、LED亮化工程。

學術資源

據2018年1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研究所收集整理了分佈於湖南省各地的160餘種魚類,並據此建立了湖南省品種最全的魚類標本室;還設立了湖南省收集國內外水產科技情報最為齊全的圖書資料室,存有國內外水產專業圖書、期刊20多萬冊。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據2018年1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多年來,研究所先後承擔了98個水產科研項目。其中國家重點科研項目14個,省部級重點科研攻關項目66個,省廳科研項目18個。共獲得各級成果獎68項。其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國家發明獎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8項,省農業科技進步獎25項,湖南省85、86年十大科技成果獎2項,其它獎勵6項。另外還有4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專利。
水科所
水科所
九·五期間共承擔各類科研課題8項,已完成6項(83-2系抗病草魚三峽課題仍在進行中),研製開發魚葯新品種3個,獲各級政府和部門獎勵8項,其中獲國家發明獎1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省農業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農業部監測成果一等獎1項。 1982年大鯢首次在研究所繁殖成功,為大鯢的繁育研究邁出了關鍵性一大步;1980年,研究所首次獲得草鯉異源四倍體,這是世界上首例人工獲得的魚類異源四倍體,這一發現開闢了草魚抗病育種的新途徑,對整個魚類育種都有重大意義。
研究所於1983年選育出83-2系抗病草魚,已選育到了第7代。通過雜交研究培育的芙蓉鯉年平均推廣面積達50萬畝,年新增產值達0.5億元;研製的草魚出血病疫苗年推廣面積達100萬畝,年增產值過億元;以安鄉珊珀湖、華容東湖為試點的大水面開發研究,在全國的年推廣應用面積達130萬畝,年新增產值達1.5億元;稀土育珠技術,縮短養殖周期18個月;甲魚工廠化養殖技術和名特優水產品配合飼料已在全國10多個省、市推廣應用。各項科研成果的應用累計為社會增創漁業產值86億元。

學術刊物

水科所家屬樓
水科所家屬樓
《內陸水產》(月刊)創刊於1991年,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並於1998年獲得全國優秀水產期刊評比一等獎,2003年初評為全國優秀水產報刊二等獎,年發行量最多達20多萬冊。
當代水產》創刊於1979年,由湖南省畜牧水產局主管,湖南省水產學會和湖南省水產研究所共同主辦,湛江市騰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2008年,《當代水產》通過版面和內容上的一系列改革,完成了從學術性刊物到市場型刊物的轉變。《當代水產》雜誌包含行業動態,行業盤點,人物訪談,會議報道,縱觀評點,病害測報,技術學堂,科研園地,行業故事,你說我說,後院書吧,信息特欄,市場行情等多個欄目。

文化傳統


• 所徽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
研究所所徽主體由兩條魚構成,代表著研究所的主要職責為以魚類為主的水產研究;所徽的主色調為藍色、淡藍色、綠色,為水和水生生物的顏色;最下方為1959,是研究所的建所時間。
• 領導題詞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

現任領導


所長:伍遠安
副所長:李傳武、喻德良、王冬武
總工程師:廖伏初
紀檢書記:李成
工會主席:馬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