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燕園的結果 展開
- 北京市西郊海淀鎮地標之一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燕山大學校園
- 復旦大學校園一部分
- 北京市海淀區街道
燕園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常熟古城區,一說:為清乾隆年間東閣大學士蔣溥之子、台灣知府蔣元樞所建,初名“蔣園”。後為其侄泰安縣令蔣因培所有,延清疊石名家晉陵戈裕良疊黃石假山一座,取名“燕谷”,園因名“燕園”。一說:乾隆四十五年,當時任福建台澎觀察使兼學政的蔣元樞,渡海遇險,回常熟后,取其回常似“燕歸來”之意,故名燕園;北京大學、燕山大學校園也稱燕園。
燕園,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燕園
燕園又名燕谷園,位於常熟古城區新峰巷,至今已有220多年歷史,是常熟古典園林中存世時間最長、格局保存最為完整的私家園林之一,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燕園自1982年起陸續修復,當年對園中三嬋娟室、佇秋簃等景點按原有布局進行了重建,於1984年上半年竣工並對外開放。1998年6月,燕園實施第二期修復工程,於2000年10月竣工,歷時3年,共投資200萬元,對燕園16景中的五芝堂、賞詩閣、天際歸舟等12景進行修復,得以重現。2007年3月起,又將燕園十願樓、冬榮老屋、一希瓦閣、竹里行櫥四景修復,主要恢復建築面積376平方米。建築風貌和原先保持一致,充分體現江南私家園林的雅緻和精巧。同時對園林的花木進行恢複種植,重現昔日精巧絕妙的園林藝術風采。
燕園佔地4畝多,地形狹長,劃分為三區。入門為一區,利用直(西側長廊)橫兩廊以及其後的山石,造成園景隱約幽深,使人入園有深邃不可測之感。東折小園一方,有荷花池,“七十二石猴”假山,山石嶙峋,別有天地。尤可取的是從綠轉廊經小橋導入山南的童初仙隔,兩處遙望,則覺庭院深深,空間莫測。假山之東有高低錯落之磚梯與修竹構成“詩境”,由此北入賞詩閣,再進為臨水石船,名曰“天際歸舟”。五芝堂後為第三區,是園主人生活居住之處,中亦用假山與五芝堂相隔。
園內有“五芝堂”、“賞詩閣”、“三嬋娟室”、“天際歸舟”、“童初仙館”、“詩境”、“燕谷”、“引勝岩”、“過雲橋”、“綠轉廊”、“佇秋”、“冬榮老屋”、“竹里行廚”、“夢青蓮花庵”、“一希閣”、“十樓”,乃有“燕園”十六景之美譽。諸景中尤以“燕谷”假山為最。
燕園花木景觀豐富,園中除有古廣玉蘭、梧桐、石榴和五針松、垂絲海棠、紫薇、羅漢松等外,還有牡丹種植亦盛。燕園於晚清時即以牡丹種植,品類著稱而聞名,可見名花珍木亦為此園之勝,與園中名山清池、亭台樓閣、麴院深廊相映增輝,構成獨具特色,意境無限的名園勝景。
燕園於1982年3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常熟燕園
此園后被其長子繼煃賭博輸卻。道光九年(1829年),為其族侄、泰安縣令蔣因培(號伯生)出資購得,大加修葺增飾,並請戈裕良用本邑虞山黃石在園中部疊成假山一座,取名“燕谷”。燕谷如真山幽谷一般,巧奪天工且洞壑中有清澈的池水,園名於是大著,園亦因此更名“燕園”,又名“燕谷園”。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園為邑人知縣歸子瑾購得。光緒年間,燕園重歸蔣家,元樞玄孫鴻逵重得,其所著《吾好廬詩抄》中“園林逢舊主”是為實指。
時至晚清,燕園於1908年為曾任光緒外務部郎中張鴻購得,故又稱張園,張鴻且自號“燕谷老人”。張氏著述多種,所撰反映晚清史實的文學名著《續孽海花》即在此園完成。
建國后,燕園先後為市(縣)公安局、文化館、皮革廠等單位使用。1982年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根據常熟城市總體規劃,市皮革廠開始動遷其在該園所建的部分用房,並即由市基建局(1985年改為市建設委員會)主持組織園林處陸續進行修復,目前,已大部完成。
燕園佔地4畝多,地形狹長,劃分為三區。入門為一區,利用直(西側長廊)橫兩廊以及其後的山石,造成園景隱約幽深,使人入園有深邃不可測之感。東折小園一方,有荷花池,“七十二石猴”假山,山石嶙峋,別有天地。尤可取的是從綠轉廊經小橋導入山南的童初仙隔,兩處遙望,則覺庭院深深,空間莫測。假山之東有高低錯落之磚梯與修竹構成“詩境”,由此北入賞詩閣,再進為臨水石船,名曰“天際歸舟”。五芝堂後為第三區,是園主人生活居住之處,中亦用假山與五芝堂相隔。園內有“五芝堂”、“賞詩閣”、“三嬋娟室”、“天際歸舟”、“童初仙館”、“詩境”、“燕谷”、“引勝岩”、“過雲橋”、“綠轉廊”、“佇秋”、“冬榮老屋”、“竹里行廚”、“夢青蓮花庵”、“一希閣”、“十樓”,乃有“燕園”十六景之美譽。
諸景中尤以“燕谷”假山為最。常熟為倚山之城。燕園地處深僻小巷,臨近間有高牆,其借景虞山之法,別具匠心。即在園內建賞詩閣等高閣,使其背東面西,以西借虞山,登高憑欄遠眺,收納虞山無限風光,使有限的空間變成了無限的空間,俯身下瞰,則幽谷深澗,秀木繁蔭,池水曲折,清流蜿蜒與虞山相呼應。1982年3月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燕谷”,其峻險清奇,與蘇州“環秀山莊”、揚州“小盤谷”、如皋“文園”相頡頏,為園藝家所讚賞。
燕園佔地約四畝余,平面呈狹長形,南北長而東西較狹,布局獨運匠心,空間組合劃分靈活而富有變化,曲折得宜,別具一格。
常熟燕園
清人錢泳《履園叢話》中記有:“蔣園,台灣知府蔣元樞構。后五十年,其族子蔣伯生得之,倩晉陵戈裕良疊石一堆,稱燕谷,園名燕園”,“園甚小,而曲折得宜,結構有法,余每入城亦時寓也。”戈氏之前,疊山置洞,洞頂均用“石樑平頂法”構築,即以條石架於兩側山石之上,以為洞頂承重維繫,雖亦有佳妙之構,但終不免為陳套。至戈氏始創“鉤帶法”,將石拱橋構築橋洞的原理,巧妙運用於堆疊假山洞壑上,為一大突破,由此,將疊山工藝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記述其與戈氏論及堆疊山洞不用條石易於傾頹時,“戈曰:‘只將大小石鉤帶聯絡,如造環橋法,可以千年不壞。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後方稱能事’。余始服其言。”加之,戈裕良堆疊燕谷時,以虞山為藍本,純用本山黃石為之,故極逼真,而又運石如筆,變化萬端,山以大塊石為骨,小石補綴,拼鋃對縫,不假外力,且山石紋理、色彩,相接自然、和諧,復又于山南置澗水一泓,蜿流入洞,渾然一體,實有巧奪天工之妙,堪稱開我國造園史上一代新風。故錢泳評及“其堆法尤勝於諸家”,而為後世園冶家高度讚賞。戈氏作品除燕谷外,尚有蘇州環秀山莊、虎丘一榭園、揚州意園小盤谷、如皋文園、儀征朴園、江寧五松園等,今唯燕園與環秀山莊兩處尚存,殊為珍貴。
燕園長廊
燕園自蔣元樞始建時,有“三嬋娟室”、“童初仙館”、“七十二石猴”等名構勝景。
蔣因培增修燕園后,在其《烏目山房詩集》中題有:“錢松壺為余作燕園圖十六幀,書此奉酬”。從此,乃有“燕園十六景”之美譽。但該詩集未具體談及園景內容,今據張豐玉《瓶花廬詩詞抄》中“題伯生丈燕園圖”提到十四景,即:1.五芝堂;2.賞詩閣;3.三嬋娟室;4.天際歸舟;5.童初仙館;6.詩境;7.燕谷;8.引勝岩;9.過雲橋;10.夢青蓮花庵;11.綠轉廊;12.亻寧秋?;13.冬榮老屋;14.竹里行廚。又據光緒《常昭合志稿》記載,燕園有一希瓦閣、十願樓、詩境、梅屋諸名勝。此說和張豐玉所述對照除重複者外,加一希瓦閣、十願樓即為十六景。
燕園歷史上為園主與文人雅集之地,“賞詩閣”中曾羅列朝野名流詩章,如清代名人阮元、郭鹿各、錢泳等吟賞唱和之作皆羅列其中,益使園林增色。昔園中有清人(佚名)集蔣因培詩句所撰楹聯曰:“虯橋樹合樓對峙;燕谷天開澗半彎。”書齋有蔣因培撰聯:“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涉獵傳記,不能為醇儒。”
燕園花木景觀豐富。園中除現有白皮松、廣玉蘭外,昔有桂樹、辛夷、紫藤、修竹、梧桐、柳樹等,池中植以荷花。晚清更有牡丹種植極盛,品類繁多。燕谷老人張鴻在其《蠻巢詩詞稿》中,即有《燕園種牡丹》、《燕園牡丹藤花盛開和李敬輿韻》等詩記盛。本邑詩人楊無恙,曾有《謝張?隱丈摘贈魏紫》詩,著意描繪了燕園內種植的“姚黃”、“魏紫”等牡丹珍品(惜後為日寇摧殘以盡),可見名花珍木亦為此園之勝。
燕園一角
燕園此修復工程於1998年6月開始,依次按原樣落地翻建了五芝堂與門屋(已均屬結構危房);在原址重建了童初仙館、夢青蓮花庵;翻建三嬋娟室前臨池廊橋;整修“七十二石猴”湖石假山與山間小徑,重建假山前環池疊石,並整修恢復新發現的西側山洞;重建了燕谷過雲橋東部假山,並整理了西部假山北側山體;重建了賞詩閣及與之相通的綠轉廊與詩境景點;重建了天際歸舟旱船與船前水池;重建完成了東園牆、園內各類鋪地與主次園路的鋪裝工作;落地翻建了南園牆與大門,並在大門上方嵌置拓自燕谷老人張鴻手跡的“燕園”磚刻門額。2000年7月竣工,燕園有五芝堂、賞詩閣、三嬋娟室、天際歸舟、童初仙館、詩境、燕谷、引勝岩、過雲橋、夢青蓮花庵、綠轉廊、佇秋等十二景修復。尚有一瓻閣、十願樓、冬榮老屋與竹里行廚景觀,需待後園已遷工廠的車間拆除后再行修復,全園主體已基本恢復歷史原貌,使昔日精巧絕妙的造園藝術風采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