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圖
南宋時期趙孟堅創作的墨筆畫
《水仙圖》是傳為南宋畫家趙孟堅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現收藏於天津博物館。
《水仙圖》全卷繪水仙,內容布局上前松后緊,幾組水仙疏而不空,密而不塞長葉輕拂,滿紙風動。
《水仙圖》此卷“用筆尖細、流利,坡草尤極飄灑飛舞,從畫筆以至紙質、墨氣來看,確是宋人真跡無疑。”趙孟堅的傳世作品不多,此卷前題后跋,雖似後人妄加,但如此長卷完整保留至今,而且布局嚴謹,藝術精湛,確屬難得可貴。是研究趙孟堅筆墨風格的重要資料。
![全卷](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0/m80189e9b8bdf89fa21e453cd0bfebfb3.jpg)
全卷
卷無題款,僅在畫尾上角鈐一朱文方印“彝齋”。包首有乾隆行書題籤“趙孟堅白描水仙真跡”。引首有乾隆題行書“群玉凌波”四字。卷首有趙孟堅自題詩(書法水平不高,或後人作偽妄加的)。拖尾有元代潘純題詩,有元代張楧、劉笏、張伯淳三人題跋(經書畫鑒藏家考證,乃是從《趙子固水仙圖並題長卷》移錄的)。畫的接紙處有“希憲”(據《古書畫偽訛考辨》考,為明代萬曆年間項希憲)騎縫印七方,明“杜用佳氏”(杜瓊)印。
趙孟堅是南宋宗室,善畫水仙,學揚無咎一派,自抒胸懷。以水仙為繪畫題材,據湯屋《畫鑒》記載,“湯叔雅江右人,墨梅甚佳大抵宗補之,別出新意。水仙、蘭亦佳。”南宋初擅長水仙有揚無咎、湯正中(揚無咎之外甥),但至今未見作品傳世。《班瑚網》載“趙子固效湯叔雅《霜入千林圖》,又作水仙一百,一集中一枝最大號曰百花朝王。自跋雲效湯所為。流落北方子昻得之。”趙孟堅常白描水仙,作《水仙圖》繁多,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甚至成為與趙孟堅“物我不分”的繪畫意象。此卷《水仙圖》或為其中一卷,但此圖無年款,創作時間亦不可考。
另外,此卷《水仙圖》畫風雖似趙孟堅,但其題詩、跋款皆似偽加,故此卷是否其真跡仍爭議較大。同時,現傳為趙孟堅《水仙圖》現存數本,另外還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等處的藏品,或布局不同,或幅式不同,但均不如此卷的藝術價值高,且真偽問題均需待進一步考證研究。
水仙這一中國傳統觀賞名花,相傳為水中仙女所化,它凝姿約素、高潔脫塵、清秀俊逸,被譽為“凌波仙子”,歷代文人雅士多喜以水仙為題賦詩作畫。而身在南宋末年,集文人、士夫、畫家身份於一身的趙孟堅,則立志做一個身處亂世,不變其節的忠貞之士。作者繪《水仙圖》亦是為表達他清高堅貞的品格。
此卷《水仙圖》所有的空間幾乎都被用來描繪水仙花。一株株、一叢叢,沿著地勢高高低低地婀娜起伏,臨風搖曳,清麗可貴。圖中水仙花雖數量繁多,但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之下,它們的形態卻沒有一處雷同,更沒有一處不合於自然,充滿了活潑的生命力。全圖疏密相間,神韻飛動,畫面文秀淡雅,將水仙幽靜、婀娜的姿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局部圖](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e/m4e51b419143d7069af44184a5d5dbd4c.jpg)
局部圖
現代美術史論家毛建波:此圖繪汀沚岸邊,叢叢水仙,花繁葉茂,雖全用水墨,卻能把花葉的色澤、質感、厚度真實地表現出來,紛披穿插,層次分明,有“墨分五色”之妙。這一個千百枝花葉的長卷,疏密相間,神韻飛動,畫面效果極文秀淡雅,符合水仙的特色。
此卷《水仙圖》曾經明代項希憲、杜瓊收藏,后入藏清內府。在《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等上均有著錄。解放后入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2004年,天津藝術博物館與天津歷史博物館合為天津博物館,后此畫一直為天津博物館館藏的一級文物。
2018年5月29日至6月25日,為迎接天津博物館的百年華誕,天津博物館舉辦了“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展覽,此幅《水仙圖》在該次展覽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