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聖誕

媽祖聖誕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聖誕,媽祖是福建、浙江、廣東、台灣等沿 海地區共問信奉的海神。後來,由於華僑漂洋過海,又將這種信仰習俗帶 到東南亞各國以至世界各地。

媽祖的傳說


海神媽祖
海神媽祖
最早記載媽祖事迹的古籍,現知是南宋洪邁 的《夷堅志》,其卷九“林夫人廟”條載:“興化軍(治所在今 福建莆田 縣)境內地名海口,舊有蛛林夫人廟,莫知何年所立,氣宇不甚廣大,而 靈異素著。凡賈客入海,必致禱祠下,求杯(王交),祈陰護,乃敢行。蓋嘗有大洋遇惡風而遙望百拜乞憐,見神出現於檣竿者。”那麼,媽祖的 身世又如何呢?元《鑄鼎余聞》引《臨安志》云:“神為五代時閩王統軍 兵馬使林願第六女,能乘席渡海,人呼龍女。宋太宗雍熙四年,升化湄洲, 常衣朱良,飛翻海上,土人祀之。”媽祖的生地莆田縣的縣誌記載:“天 后姓林,世居莆之湄洲嶼,五代閩王時都巡檢林願之第六女也。母王氏。宋太平興國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妃始生……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一雲 景德九年十月初十日也。”在這些記載之中,不難看出媽祖原是一個凡人, 姓林名默。據說媽祖在生之時,精研醫理,為人治病,又性情和順,熱心 助人。同時,由於生活在海邊,熟悉水性,拯救海難,有能預測天氣,指 導航海。當時,人們稱她為“神女”、“龍女”。在她逝世之後,由於民間 多次傳說她顯聖拯救遭遇海難、海盜的商船、漁舟,故被人尊稱為媽祖。在有關記載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敘述神話成分最濃,其卷四 載:“妃林姓,舊在興化路寧海鎮,即莆田縣治八十里濱海湄洲地也。母 陳氏,嘗夢南海觀音,與以優缽花,吞之,己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以唐天寶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誕。誕之日,異香聞里許,經旬不散。……兄 弟四人業商,往來海島間。,……年及笄,誓不適人,即父母也不能強其 醮。居無何,儼然端坐而逝,芳香聞數里,亦就誕之日焉。”民間傳說,有一天,林默在家中痴痴獃呆地坐著,她的父母以為得了病,大聲叫醒了 她。林默醒過來后追悔不迭:為什麼下讓我保全兄弟無恙呢?父母不明白 她說什麼。不久,兄弟有三個人經商回家,哭著說三天前在海上遭到颶風,巨浪滔天,船沉沒水中。而他們在風浪大作時見一女子牽著他們的船篷桅 索而行,渡波濤如同平地。這時,父母才知道,前些日子林默形若痴獃的 時候,原來是出元神而救兄弟。她的長兄沒有得救,是因為父母叫醒了她。這時,父母才懊悔不已。
曾有人對福建莆田地區的媽祖民俗作了一次全面調查,現摘錄如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民俗活動形式的異同,從而看出地區民俗文化的交流與變異。
(一)誕辰禁捕。湄島漁民,每逢三月二十三日前後數日內,不敢下 海捕魚或垂釣。這個習俗系因媽祖誕辰、,《媽祖顯聖錄》載:東海多神 怪,漁舟常溺。天后曰:“此必是鬼怪為殃。”便命操舟鼓槳馳至海的中 流。那時風日霽靜,望見水族輳集,錦鱗彩甲,跳躍吐水沫。看見遠處濤 頭,擁著一尊類似王子儀容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頓時水潮洶湧,舟中人怕得發抖不已。后說:“不必怕。”即傳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揚波,才知道是龍王來朝。以後凡天誕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慶賀。據此湄島漁民在這幾天內,不敢下海捕魚垂釣,以示對媽祖的紀念。
(二)半截紅褲。湄島婦女,主要是中老年婦女,常穿一條特殊的外 褲,上半截為紅色,下半截為黑色或藍色。據說,媽祖生前最喜歡穿紅色 衣服,故湄島婦女視為神聖而仿效。但媽祖是神明可穿全紅,世人為俗人, 所以只取一段紅色。以此表示對媽祖的敬奉,也藉此保平安。
(三)船帆髮髻。湄島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髮型都是船帆形的,即 在頭的中後部,梳成一個高約十多厘米、半弧型豎起的形似船帆的髮髻。梳法是:先把頭髮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間部分頭髮梳成髮髻,再梳左右鬢邊,然後統一固定起來梳成船帆一樣的髻。有時還在帆髻上插 一根縫衣針,針上附一條紅線,使髮型更好看。
(四)杯問卜。莆田民間常用一對木製或竹制的、一面平坦、一面 隆起的半月型法器——杯,向菩薩問卜。這種杯,相傳也來自媽祖,莆人傳說,有一位鑄鼎工人來到湄島鑄鼎,連續三次難成。後來才發現是 有個女孩站在旁邊觀看,工人以為不祥,要趕她走。女孩說:“走是可以 的,但我要那燒紅的鐵砂。”工人答應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雙手捧起燒 紅的鐵砂回家,安然無恙。據說這位女孩便是小時媽祖。後來媽祖即用這 對冷卻的鐵砂——杯,與天界通話。後人仿效,成為民俗。
(五)懸掛菖蒲。端午節時,莆田人必於大門上懸掛菖蒲,認為可以 避邪,此民俗也與媽祖有關。《媽祖顯聖錄》載:有一次瘟疫盛行,莆田 縣官全家病危。吏告縣官以湄嶼神姑法力廣大……官齋戒親往請敬……天 后念其素稱仁慈,代為懺悔,取菖蒲九節……令貼病者門首,煎蒲飲之,病者立痊。縣官喜再生之賜,舉家造門拜謝。自此神姑名聞全國,此後,民間認為菖蒲乃媽祖所賜,可以避邪消災,相繼仿效懸掛,漸成民俗。
(六)香袋避邪。莆田民間,父母常為兒女到宮廟索取香袋,俗稱“香 火”,供子女佩掛,以保人身平安,不怕妖邪。這種香袋為布制,二寸方 形,正面紅色,中綉太極八卦,四角空隙處綉有“湄洲祖廟”四字,四角 邊緣尖端,扎雜色絨線,背面為草綠色,正中綉紅花一朵,並在1/3處加一 塊紅色蓋帷,上綉“天上聖母”四字,袋內能藏符咒或香灰,於正面邊緣 邊扎一扣眼,以便穿線佩掛。
(七)“九重米果”。莆入在農曆九月初九日,必蒸制“九重米果”, 即用米漿和料蒸制,先蒸第一層,然後再蒸第二層。連蒸九次,即成了“九 重米果”。民間傳說,蒸“九重米果”,因媽祖歿於九月初九日。
(八)泛槎掛席。莆地漁船要出海,常在桅杆上掛一帆式草席以保順 風。后因草席笨重不便,改成上插“天上聖母”布制三角旗代替,這是從 古代掛席演變而來的習俗。
(九)“尾晚元宵”。莆田元宵最早是初七晚,可是媽祖元宵節則是 這個月的最後一天,即二十九晚或三十晚。為什麼呢?據說元宵時民間多 扎龍燈遊戲,按莆俗元宵過後,龍燈必須火化讓它升天以保平安。如不火 化,便成“孽龍”,危害生靈。但龍乃海中之王,誰能主持這一儀式呢?民間認為媽祖是海神,統領四海龍王,所以媽祖元宵節定為本月最後一天,以便讓全縣的龍燈集中起來燒掉,以免留下作亂,這就是媽租元宵節在月 底習俗的由來。
媽祖
媽祖
(十)裝點“燭山”。莆人在媽祖無宵節那晚,不論大宮小廟,都要 裝點“燭山”。所謂“燭山”,即在天后宮的宮廟廣場前,用鐵或木頭制 成高低個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離的位置上,裝上竹尖,以便插燭之用, 這晚,信徒各獻一對龍燭火燭,點燃之後,遠看似一座燭山,象徵媽祖海 上顯神光。事後,信徒自己記住燃燭的位置,待燒到一二寸時,吹滅后帶 回家中繼續點完,以求一年內神護平安。
(十一)龍舟挂彩。莆人在端午節常舉行龍舟競渡,它不同於全國為 紀念屈原而舉行的划龍船比賽,即莆田龍舟必附“天上聖母”旗,船上必 附媽祖像。這是因為:龍為水中之王,而媽祖為海神,載著媽祖划龍舟,一為驅邪,二保平安,三鎮龍舟,免生意外。
(十二)奇特祭品。媽祖祭品較奇特,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還備 有麵粉製作的“水族朝聖”三十盤,其中有魚、蝦、蟹、蚌等三十六種。

船工祭媽祖


媽祖的祭祀形式從莆田流傳到潮汕,發生了不少變化。在過去,潮汕 的船家每當新船下水時,總要到汕頭港媽嶼上的“媽祖廟”請香回來,在 船中肚供置“天后聖媽祖”的香案。除初一、十五上香燒元寶外,每逢媽 祖聖誕,更要隆重祭祀。平素最俚吝的船主,這一天也要以“五牲”或“三 牲”祭祀媽祖,然後盛宴招待全船員工。上游來的船隻臨近潮州城時,要 燒香祭拜媽祖,保佑平安過湘子橋。每當船隻順利通過橋孔時,則對江鳴 放鞭炮,答謝媽祖。

游媽祖


媽祖廟
媽祖廟
每逢三月二十二日的“媽祖生”,各地的“營媽祖”活動均十分隆重(營,即游的意思)。這一天,各鄉村挑選數批青年作為抬媽祖轎的“轎 夫”。“轎夫”都是些健壯有力者,而且挑選多是結婚多年而未有子嗣者 或剛剛結婚的男青年。“營媽祖”時,先到媽祖廟請了神像,安放在轎里 之後,由馬頭鑼鳴鑼開道,接著是一抬大香爐,隨後才是媽祖大轎,然後 是諸路神仙,再后是扮成各種故事的人物和錦標、錦旗等。沿街沿巷的群 眾圍觀如潮,家庭中主婦必設香案於路邊祭拜,而且各家各戶點燃長長的 鞭炮以示歡迎,等媽祖鑾駕經過時,祭拜者便取三根燃著的香,插在隊伍 前面的爐里。圍觀的人,假如是結婚多年而未有子嗣、而又輪不到抬轎的, 必爭擠到前邊去摸一摸神像或轎頂,摸得著的話,則象徵今年必生貴子。游完媽祖后將神像送回廟時,要看哪一台轎的神跑得快,快者新年更吉祥 如意。故此,當快接近神廟時,抬轎者總是發足狂奔。這時老弱者就是把 木展脫掉,提在手中也難以趕得上他們,故潮汕俗語云:“摜屐綴不著走 庵”(用來比喻能力差,跟不上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