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兆禴
明代江西廣昌縣令
宋兆禴中進士后,庚午年授江西廣昌縣令。他明禮曠達,不任羈束,樂於助人,不拘小節,傳為佳話。宋兆禴歸家后,舊廬不改,終日與其弟兆榕,講文吟詩。
目錄
據賀益明主編的《揭陽縣誌。續篇》記載:“宋兆禴,字宗浮,號喜公,揭陽縣漁湖都鳳圍村(今榕城區新興街道東郊村)人。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與郭之奇、黃奇遇、辜朝薦同科,史稱‘潮州戊辰四俊’。初授江西廣昌縣令,十個月後以丁憂歸家。廣昌縣民眾懷念其清冤獄、興文化、築縣城而建祠紀念。服除補仁和縣(今浙江杭縣)縣令,任職五年,多有政績,但以清節不能迎合上司而失鹺使者歡,解綬歸里。以詩名世,與弟兆榕詩文酬唱自娛。郭之奇稱其詩:”一往騰凌,不任羈束,則似以才勝者;擷華佩實,睿折多方,則似以學勝者;或為先驅,或為奔屬,分總離合,班陸不糾,又似才學兼者。其著作有《舊耕堂存草》錄其詩百餘首,又有詩總集《學言余草》具散佚。“宋兆禴出生於縣城一河之隔的鳳圍村,祖輩以耕讀傳家,是村中的大家望族,資產殷實。其父宋汝翼,少年便聰穎過人,日能記數千言的古詩文。稟性慷慨,最講義氣,為人曠達,常與諸生縱情詩酒。兆禴小時也如其父,聰敏伶俐,穎逸出眾。進學堂讀書,古詩詞朗朗上口,深得塾師賞識。長成之後,好與師友結伴遊覽,詩文答對,流觴曲水。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邑紳舉薦,赴省鄉試,得中舉人。那年他十八歲,父母不望其顯達為官,而讓他在家研習古文典籍,還延請名師指引伴學。崇禎元年(1628)弱冠之年的宋兆禴,上京赴考,中了進士,金榜題名。
宋兆禴中進士后,庚午年授江西廣昌縣令。廣昌地處江西和福建毗鄰的武夷山區,交通閉塞,歷來較為貧窮落後。他上任之後,到縣境各處走訪,見縣城雜亂,民生刁蔽,地多蠻荒,百業待興。他既受命於朝廷,立志不負皇恩,決意施展英華正茂之才,為當地百姓干出一番事業。於是,他首先清理歷年積案,平反了冤假錯案,解除蒙冤受屈人員,得到百姓的擁護。接著,他邀集地方士紳,修訂鄉規民約,布告全境,整頓社會治安,使百姓安居樂業。他倡導各地興辦學堂,延請名師教育弟子,培養人才。對縣城進行整治,他授意縣衙由堪輿設計,對全城街道商鋪進行改造建築。他還捐出俸祿,組織建造橋樑,整修道路,修葺祠觀廟宇……總之,他上任之後,廣昌全境,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作為廣昌的父母官,他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宋兆禴服滿之後,朝廷命他為浙江仁和縣(今杭縣)縣令。他蒞任后,繼續保持清廉勤政愛民的作風。他處理政務事務,講求實際,不憑虛言文節,經辦的百姓案件,秉公執法,決不徇私舞弊,更不會受人之請託。他常說:“公則明,廉生威,清正廉明才不負百姓厚望。”他在任期間,還處理了多宗積案,不留辦不了的案卷。給仁和人民以親民、為民、愛民的好官形象。
宋兆禴公餘時間,喜歡邀文士諸生,游杭州西湖蘇白二堤。有時上名山賞景,會文賦詩,酬謝答對。還樂意組織地方士子,講授交流學問,輔助他們學習。通過和他們觀游唱和,飲酒吟詩,結識了地方許多賢士。他明禮曠達,不任羈束,樂於助人,不拘小節,傳為佳話。
宋兆禴在仁和任職期間,有一年舉行縣試,一位名叫沈嵊的人,因到山上遊玩,飲酒賦詩而忘了參加考試。在家人的督促下,他醉眼未開來到試場,見座位已滿,沒法考試。他便於試場牆壁上揮毫大書,寫了一首很有文採的登高詞。題完跌坐,宋兆禴拍其肩膀道:“我得一賢契唉!”還稱讚他:“我雖不如唐賀知章,但你卻如李白一樣有才情。”後來,宋兆禴把沈嵊推薦給督考的提學使,沈嵊成為縣中秀才。
宋兆禴於仁和任職五年,為當地百姓辦了很多實事,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讚揚和尊敬。但是,他性情豪宕,不修小節,卓犖不羈,不能迎合上司。當鹽運使到浙,他沒送禮,失鹺使者歡,解綬回歸故里。他要走時“邑人遮道扳轅而留之,不得行”。使他只得夜半出行。宋兆禴歸家后,舊廬不改,終日與其弟兆榕,講文吟詩。他喜好潮樂琴弦,常與文友樂友共賞弦樂,不為寵辱之憂,終日飲酒唱和,有鶴有琴,自娛自樂,怡然自足。他磊落敦至,多才多藝。其一生對潮汕文化做出貢獻,可惜天不容才,其時未竟其用,只能以詩名世。宋兆禴於崇禎十五年(1642)去世,年僅43歲。
宋兆禴的詩集有《學言余草》和《舊耕堂存草》二集,可惜未刊而散佚。乾隆《揭陽縣誌》藝文,錄得宋兆禴的《重開進賢門記》一文。該文縱橫詳述,文筆生輝,倚景生情,引人入勝。下面採錄三首詩,以供讀者欣賞。
紫陌春晴春山無處不蔥青,紫陌晴光近可迎。
螺黛新描當戶照,鶯花共語向溪清。
江城日暖浮佳麗,南畝風熏發媚明。
開爽一岡春事足,幾回登眺助詩情。
元塔登高人文地氣翕然升,雁塔登高豈記層。
更待參雲惟此級,何曾插漢不容登。
平疇拔地明孤起,遠嶂臨江欲共憑。
若問題名無字在,海天空闊賦鯤鵬。
雙洞疏煙雙岩原自出黃岐,別以靈棲著景宜。
北去松雲隨意懶,南來竹靄倩風移。
林間客話氤氳里,雨後僧歸澹漢時。
每叩洞門驚踏破,身後煙上不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