弔古戰場文
唐代李華創作的散文
《弔古戰場文》是唐代文學家李華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回顧了歷史上戰爭的悲慘場面,描述了古戰場荒涼凄慘的景象,揭示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給人民造成的災難。
指出必須推行仁政才能制止戰爭,表達了作者渴望和平的善良願望以及對人民尤其是對戰士的無限同情。全文構思精密,虛實交錯,融情於景,夾敘夾議,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片,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描繪出古戰場一幅幅悲涼空曠、慘絕人寰的歷史畫卷,驚心動魄,催人肝肺。
弔古戰場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余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傷心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吾聞夫齊魏徭戍,荊韓召募。萬里奔走,連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闊天長,不知歸路。寄身鋒刃,腷臆誰愬?秦漢而還,多事四夷,中州耗斁,無世無之。古稱戎夏,不抗王師。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異於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
嗚呼噫嘻!吾想夫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野豎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須。鷙鳥休巢,征馬踟躕。繒纊無溫,墮指裂膚。當此苦寒,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軍復沒。屍踣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可勝言哉!
鼓衰兮力竭,矢盡兮弦絕,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吾聞之: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漢傾天下,財殫力痡。任人而已,豈在多乎!周逐獫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師而還。飲至策勛,和樂且閑。穆穆棣棣,君臣之間。秦起長城,竟海為關。荼毒生民,萬里朱殷。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徧野,功不補患。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寢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凄悲。弔祭不至,精魂無依。必有凶年,人其流離。嗚呼噫嘻!時耶命耶?從古如斯!為之奈何?守在四夷。
浩浩:遼闊的樣子。垠(yín):邊際。
夐(xiòng):遠。
縈帶:彎彎曲曲如帶子一樣。
糾紛:重疊交錯的樣子。
黯:昏黑。
曛(xūn):形容日色昏暗。
蓬:草名,即蓬蒿。
鋌(tǐng):疾走的樣子。
亭長:亭長:秦漢時每十里為一亭,設亭長一人,掌管治安、訴訟等事。唐代在尚書省各部衙門設置亭長,負責省門開關和通報傳達事務,是流外(不入九品職級)吏職。此借指地方小吏。
三軍:周制天子置六軍,諸侯大國可置三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此處泛指軍隊。
將:抑或,還是。
齊魏:與下文的“荊韓”指戰國七雄中的四個國家,這裡均泛指戰國時代。徭戍:徭役征戍。
荊:即楚國。召募:招募兵員。
腷(bì)臆:心情苦悶。愬(sù):即“訴”。
事:戰事。四夷:四方邊境的少數民族。夷,古時對異族的貶稱。
中州:中原。耗斁(dù):損耗敗壞。
戎:西方少數民族。此泛指少數民族。夏:華夏,漢族。
王師:帝王的軍隊。古稱帝王之師是應天順人、弔民伐罪的仁義之師。
文教: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失宣:沒有得到宣揚。
用奇:使用奇兵詭計。
奇兵:乘敵不備進行突然襲擊的部隊。
王道:指禮樂仁義等治理天下的準則。迂闊:迂腐空疏。
振漠:震撼沙漠。
胡兵:指北方少數民族軍隊。伺便:乘機。
期門:軍營的大門。
旌旗:旗幟的統稱。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鳥羽作竿飾的旗。
組練:即“組甲被練”,戰士的衣甲服裝。此代指戰士。
析:分離,劈開。
窮陰:猶窮冬,極寒之時。
海隅(yú):西北極遠之地。海,瀚海,沙漠。
繒(zēng)纊(kuàng):指冬天所穿的衣服。繒,絲織品的總稱。纊,絲綿。古代尚無棉花,絮衣都用絲棉。
憑陵:憑藉,倚仗。
輜(zī)重:軍用物資的總稱。
都尉:官名,此指職位低於將軍的武官。
踣(bó):僵仆。
勝(shēng):盡。
蹙(cù):迫近,接近。
冪(mì)冪:深濃陰暗。
牧:李牧,戰國末趙國良將,守雁門(今山西北部),大破匈奴的入侵,擊敗東胡,降服林胡(均為匈奴所屬的部族)。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殫(dān):盡。痡(pū):勞倦,病苦。《史記·平準書》載:漢武帝時,多次大舉征伐匈奴及大宛、西羌、南越,以至“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天下虛耗”,甚至“人復相食”。
周:指周代。獫(xiǎn)狁(yǔn):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即匈奴的前身。周宣王時,獫狁南侵,宣王命尹吉甫統軍抗擊,逐至太原(今寧夏固原縣北),不再窮追。句出自《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獫狁,至於太原。”
城:築城。朔方:北方。一說即今寧夏靈武縣一帶。句出《詩經·小雅·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飲至:古代盟會、征伐歸來后,告祭於宗廟,舉行宴飲,稱為“飲至”。策勛:把功勛記載在簡策上。句出《左傳·桓公二年》:“凡公行,告於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勛焉,禮也。”
穆穆:端莊盛美,恭敬謹肅的樣子。多用以形容天子的儀錶,如《禮記·曲禮下》:“天子穆穆”。棣(dì)棣:文雅安和的樣子。
荼(tú)毒:殘害。
朱殷(yān):指鮮血。朱,紅色。殷,赤黑色。《左傳·成公二年》杜註:“血色久則殷。”
陰山:在今內蒙古中部,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原為匈奴南部屏障,匈奴常由此以侵漢。漢武帝時,為衛青、霍去病統軍奪取,漢軍損失亦慘重。
蒼蒼:指天。蒸:通“烝”,眾,多。
悁(yuān)悁:憂愁鬱悶的樣子。
布奠傾觴(shāng):把酒倒在地上以祭奠死者。布,陳列。奠,設酒食以祭祀。
不至:不能達於死者。
精魂:精氣靈魂。古時認為人死後,其精氣靈魂能夠離開身體而存在。
凶年:荒年。語出《道德經》第三十章:“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大舉興兵造成大量農業勞動力的徵調傷亡,再加上雙方軍隊的蹂躪掠奪以及軍費的負擔,必然影響農業生產的種植和收成。故此處不僅指自然災荒。
其:將。
守在四夷: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這是說要用仁德來使四方歸服,都來為天子守衛國土,就可以免於戰爭。
1.
浩浩:遼闊的樣子。垠(yín):邊際。
2.
夐(xiòng):遠。
3.
縈帶:彎彎曲曲如帶子一樣。
4.
糾紛:重疊交錯的樣子。
5.
黯:昏黑。
6.
曛(xūn):形容日色昏暗。
7.
蓬:草名,即蓬蒿。
8.
鋌(tǐng):疾走的樣子。
9.
亭長:亭長:秦漢時每十里為一亭,設亭長一人,掌管治安、訴訟等事。唐代在尚書省各部衙門設置亭長,負責省門開關和通報傳達事務,是流外(不入九品職級)吏職。此借指地方小吏。
10.
三軍:周制天子置六軍,諸侯大國可置三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此處泛指軍隊。
11.
將:抑或,還是。
12.
齊魏:與下文的“荊韓”指戰國七雄中的四個國家,這裡均泛指戰國時代。徭戍:徭役征戍。
13.
荊:即楚國。召募:招募兵員。
14.
腷(bì)臆:心情苦悶。愬(sù):即“訴”。
15.
事:戰事。四夷:四方邊境的少數民族。夷,古時對異族的貶稱。
16.
中州:中原。耗斁(dù):損耗敗壞。
17.
戎:西方少數民族。此泛指少數民族。夏:華夏,漢族。
18.
王師:帝王的軍隊。古稱帝王之師是應天順人、弔民伐罪的仁義之師。
19.
文教: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失宣:沒有得到宣揚。
20.
用奇:使用奇兵詭計。
21.
奇兵:乘敵不備進行突然襲擊的部隊。
22.
王道:指禮樂仁義等治理天下的準則。迂闊:迂腐空疏。
23.
振漠:震撼沙漠。
24.
胡兵:指北方少數民族軍隊。伺便:乘機。
25.
期門:軍營的大門。
26.
旌旗:旗幟的統稱。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鳥羽作竿飾的旗。
27.
組練:即“組甲被練”,戰士的衣甲服裝。此代指戰士。
28.
析:分離,劈開。
29.
窮陰:猶窮冬,極寒之時。
30.
海隅(yú):西北極遠之地。海,瀚海,沙漠。
31.
繒(zēng)纊(kuàng):指冬天所穿的衣服。繒,絲織品的總稱。纊,絲綿。古代尚無棉花,絮衣都用絲棉。
32.
憑陵:憑藉,倚仗。
33.
輜(zī)重:軍用物資的總稱。
34.
都尉:官名,此指職位低於將軍的武官。
35.
踣(bó):僵仆。
36.
勝(shēng):盡。
37.
蹙(cù):迫近,接近。
38.
冪(mì)冪:深濃陰暗。
39.
牧:李牧,戰國末趙國良將,守雁門(今山西北部),大破匈奴的入侵,擊敗東胡,降服林胡(均為匈奴所屬的部族)。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40.
殫(dān):盡。痡(pū):勞倦,病苦。《史記·平準書》載:漢武帝時,多次大舉征伐匈奴及大宛、西羌、南越,以至“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天下虛耗”,甚至“人復相食”。
41.
周:指周代。獫(xiǎn)狁(yǔn):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即匈奴的前身。周宣王時,獫狁南侵,宣王命尹吉甫統軍抗擊,逐至太原(今寧夏固原縣北),不再窮追。句出自《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獫狁,至於太原。”
42.
城:築城。朔方:北方。一說即今寧夏靈武縣一帶。句出《詩經·小雅·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43.
飲至:古代盟會、征伐歸來后,告祭於宗廟,舉行宴飲,稱為“飲至”。策勛:把功勛記載在簡策上。句出《左傳·桓公二年》:“凡公行,告於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勛焉,禮也。”
44.
穆穆:端莊盛美,恭敬謹肅的樣子。多用以形容天子的儀錶,如《禮記·曲禮下》:“天子穆穆”。棣(dì)棣:文雅安和的樣子。
45.
荼(tú)毒:殘害。
46.
朱殷(yān):指鮮血。朱,紅色。殷,赤黑色。《左傳·成公二年》杜註:“血色久則殷。”
47.
陰山:在今內蒙古中部,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原為匈奴南部屏障,匈奴常由此以侵漢。漢武帝時,為衛青、霍去病統軍奪取,漢軍損失亦慘重。
48.
蒼蒼:指天。蒸:通“烝”,眾,多。
49.
悁(yuān)悁:憂愁鬱悶的樣子。
50.
布奠傾觴(shāng):把酒倒在地上以祭奠死者。布,陳列。奠,設酒食以祭祀。
51.
不至:不能達於死者。
52.
精魂:精氣靈魂。古時認為人死後,其精氣靈魂能夠離開身體而存在。
53.
凶年:荒年。語出《道德經》第三十章:“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大舉興兵造成大量農業勞動力的徵調傷亡,再加上雙方軍隊的蹂躪掠奪以及軍費的負擔,必然影響農業生產的種植和收成。故此處不僅指自然災荒。
54.
其:將。
55.
守在四夷: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這是說要用仁德來使四方歸服,都來為天子守衛國土,就可以免於戰爭。
廣大遼闊的無邊無際的曠野啊,極目遠望看不到人影。河水彎曲得像帶子一般,遠處無數的山峰交錯在一起。一片陰暗凄涼的景象:寒風悲嘯,日色昏黃,飛蓬折斷,野草枯萎,寒風凜冽猶如降霜的冬晨。鳥兒飛過也不肯落下,離群的野獸奔竄而過。亭長告訴我說:“這兒就是古代的戰場,曾經全軍覆沒。每逢陰天就會聽到有鬼哭的聲音。
多麼令人傷心啊!這是秦朝、漢朝的戰場呢,還是近代的戰場呢?我聽說戰國時期,齊魏徵集壯丁服役,楚韓募集兵員備戰。士兵們奔走萬裡邊疆,年復一年暴露在外,早晨尋找沙漠中的水草放牧,夜晚穿涉結冰的河流。地遠天長,不知道哪裡是歸家的道路。性命寄託於刀槍之間,苦悶的心情向誰傾訴?自從秦漢以來,四方邊境上戰爭頻繁,中原地區的損耗破壞,也無時不有。古時稱說,外夷中夏,都不和帝王的軍隊為敵;後來不再宣揚禮樂教化,武將們就使用奇兵詭計。奇兵不符合仁義道德,王道被認為迂腐不切實際,誰也不去實行。唉,可嘆啊!
我想,當北風搖撼著沙漠,胡兵等候進攻的時機;主將驕傲輕敵,敵兵已到營門才倉促接戰。原野上豎起各種戰旗,河谷地賓士著全副武裝的士兵。嚴峻的軍法使人心驚膽戰,當官的威權重大,士兵的性命微賤。鋒利的箭鏃穿透骨頭,飛揚的沙粒直撲人面。敵我兩軍激烈搏鬥,山川也被震得頭昏眼花。聲勢之大,足以使江河分裂,雷電奔掣。至於嚴冬季節,天昏地暗,烏雲四合,凜冽的寒風吹遍沙漠,積雪陷沒小腿,堅冰凍住鬍鬚。兇猛的鷙鳥躲在巢里休息,慣戰的軍馬也徘徊不前。綿衣毫無暖氣,人凍得手指掉落,肌膚開裂。在這苦寒之際,老天假借強大的胡兵之手,憑仗寒冬肅殺之氣,來斬伐屠戮我們的士兵,半途中截取軍用物資,攔腰沖斷士兵隊伍。都尉剛剛投降,將軍又復戰死。屍體僵仆在大港沿岸,鮮血淌滿了長城下的窟穴。無論高貴或是卑賤,同樣成為枯骨。說不完的凄慘喲!
鼓聲微弱啊,戰士已經精疲力竭;箭已射盡啊,弓弦也斷絕。白刃相交肉搏啊,寶刀已折斷;兩軍迫近啊,以生死相決。投降吧?終身將淪於異族;戰鬥吧?屍骨將暴露於沙礫!鳥兒無聲啊群山沉寂,漫漫長夜啊悲風淅淅,陰魂凝結啊天色昏暗,鬼神聚集啊陰雲厚積。日光慘淡啊映照著短草,月色凄苦啊籠罩著白霜。人間還有像這樣令人傷心慘目的景況嗎?
我聽說過,李牧統率趙國的士兵,大破林胡的入侵,開闢疆土千里,匈奴望風遠逃。而漢朝傾全國之力和匈奴作戰,反而民窮財盡,國力削弱。關鍵是任人得當,哪在於兵多呢!周朝驅逐獫狁,一直追到太原,在北方築城防禦,爾後全軍凱旋迴京,在宗廟舉行祭祀和飲宴,記功授爵,大家和睦愉快而又安適。君臣之間,端莊和藹,恭敬有禮。而秦朝修築長城,直到海邊都建起關塞,殘害了無數的人民,鮮血把萬里大地染成了赤黑;漢朝出兵攻擊匈奴,雖然佔領了陰山,但陣亡將士骸骨遍野,互相枕藉,實在是得不償失。
蒼天所生的普通百姓,誰沒有父母?從小拉扯帶領,抱著背著,唯恐他們夭折。誰沒有親如手足的兄弟?誰沒有相敬如賓友的妻子?他們活著受過什麼恩惠?又犯了什麼罪過而遭殺害?他們的生死存亡,家中無從知道;即使聽到有人傳訊,也是疑信參半。整日憂愁鬱悶,夜間音容入夢。不得已只好陳列祭品,酹酒祭奠,望遠痛哭。天地為之憂愁,草木也含悲傷。這樣不明不白的弔祭,不能為死者在天之靈所感知,他們的精魂也無所歸依。何況戰爭之後,一定會出現災荒,人民難免流離失所。唉,可悲啊!這是時勢造成,還是命運招致呢?從古以來就是如此!怎樣才能避免戰爭呢?惟有宣揚教化,施行仁義,才能使四方民族為天子守衛疆土啊。
這篇文章是唐代李華有感於唐玄宗後期內政不修、濫事征伐而發,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當年十一月,作者奉詔出使朔方(今寧夏靈武一帶)邊陲巡按軍政,目睹邊塞大漠飛沙,風雪河冰和戰士苦寒景況,遂觸景生情,寫下這篇文章。
唐天寶(742—756)年間,由於唐玄宗好大喜功,致使邊致使邊將輕啟邊釁,生事邀功,戰事頻仍,生靈塗炭,軍費開支由開元前每年二百萬增至一千一百萬,“公私勞費,民始痛苦”(《通鑒》)。在西北,天寶八載(749)命哥舒翰強攻吐蕃石堡城,六萬多士卒死亡殆盡。天寶九載(750),高仙芝為邀邊功偷襲石國,慘殺老弱,擄其丁壯,掠其金寶,俘殺其國王,導致西北群胡皆叛,引大食來攻,三萬人僅剩數千。在北陲,天寶九載(750)至十一載(752),安祿山征契丹,六萬人全軍覆沒。在南疆,天寶十載(751)至十二載(753),楊國忠先後遣鮮於仲通等征南詔,其死二十萬人。對這種勞民傷財的不義戰爭,李白、杜甫、高適、王昌齡等發出了憤怒的斥責,作者也通過此文發出了反戰的呼聲。
《弔古戰場文》以憑弔古戰場起興,中心是主張實行王道,以仁德禮義悅服遠人,達到天下一統。在對待戰爭的觀點上,主張興仁義之師,有徵無戰,肯定反侵略戰爭,反對侵略戰爭。文中把戰爭描繪得十分殘酷凄慘,旨在喚起各階層人士的反戰情緒,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邊防,具有強烈的針對性。
文章名為“弔古”,實是諷今。全文以“古戰場”為抒情的基點,以“傷心哉”為連綴全篇的感情主線,以遠戍的苦況、兩軍廝殺的慘狀、得人與否的對比、士卒家屬弔祭的悲愴為結構層次,層層鋪敘,愈轉愈深,結末點出主旨。結構緊湊,一氣呵成。
全文共分三段。首段(第一自然段)實寫古戰場的悲涼空曠:浩渺無涯的廣漠不見人跡,惟有無聲的山川縈繞;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悲風卷枯草亂飛,凜冽如霜落之晨;禽鳥驚飛不定,野獸疾走失群……靜態則籠罩著死寂愁慘,動態則令人怵目驚心。接敘亭長沉痛的聲音:這古戰場便是千百萬士兵葬身的墳場!“常覆三軍”是一篇之綱;“往往鬼哭,天陰則聞”,則與杜甫同時所作的《兵車行》中“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有異曲同工之處。作者由觸景生情便過渡到下段緣情造境,引出思接千載的悲嘆遐想。
第二段(第二、三、四自然段),通過想象虛寫歷代窮兵黷武給廣大士兵帶來的巨大災難和慘重後果。三個自然段分四層。先以“傷心哉”三句總吊一筆,“近代”則初露諷今之意。然後從戰國時代寫起,寫初防未戰的戍邊苦寒。“萬里”“連年”,見守邊時空之久遠;“晨牧”“夜渡”,狀夙興夜寐之苦寒……接著夾議一段戰爭的原因,以轉入重點批判秦漢以來的黷武開邊。“無世無之”則再露刺今之意。因秦皇漢武之好大喜功正與玄宗類似,故明白點出:他們都失誤於不重視宣傳仁義禮樂的文治,而重用武將的詭譎之術,導致邊戰不息的後果。故第二層接寫初戰未覆之酷烈,重點譴責主將驕墮輕敵之弊,與高適《燕歌行》中“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的諷刺相似,和王昌齡在《出塞》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的呼籲,其根源都在於所任將帥非人。所以漫山遍野的戰士來回奔跑,雖然心裡害怕,但迫於軍法威嚴,不得不賤視生命以奉法,在金沙撲面中不顧利箭穿骨拚命搏鬥;金鼓互喧,山川也為之眼花繚亂,江河似乎也將分崩離析。這是用擬人手法移情入景,“使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第三層以嚴冬酷寒、殺氣瀰漫之景,渲染三軍正覆之時的慘重:正當陰雲密布,寒氣逼人,雪沒小腿,冰結鬍鬚的嚴冬,猛禽棲巢不出,戰馬也踟躇不前,故士兵們手指凍掉,皮膚皸裂;而強胡卻憑藉這險惡的氣候,前來襲擊糧草,血洗邊防;結果主將戰死,副將投降,士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慘不堪言。以渲染誇張的動態,描寫出一幅慘絕人寰的血戰圖,是對前文“常覆三軍”的具體照應。作者意猶未盡,故第四層又倒敘三軍將覆未覆之際進退維谷的矛盾心態和已覆之後的陰森死寂:當激戰到鼓竭力衰、箭盡弦絕、白刃相拼、生死決戰的時刻,戰士們經過一場欲戰欲降的心理矛盾鬥爭之後,最終以身殉國。此時戰場一片萬籟俱靜,夜風颯颯,天昏地暗,怨魂聚集的“傷心慘目”的景象,猶如一曲凄絕的輓歌,把慘景哀情的典型描寫推向極致。全段都是虛景實寫,情景相生,在景物渲染描寫中或以感嘆抒情領起,或以傷感抒情收結,或於敘事描寫中穿插議論,皆錯綜不可端倪。
第三段(第五、六自然段)議論評價歷代戰爭得失,以人道主義抒發痛悼死者,悲憫生者(家屬)的悲慟之情。前一層議論:褒周、趙而貶秦漢,以賓襯主,是非分明。褒趙之良將李牧大破林胡,說明關鍵在“任人而已,其在多乎”,與前文“主將驕敵”遙相對照,隱刺玄宗用將非人;又反襯下文“漢傾天下”。褒周逐獫狁,則重在說明應與守備為本,不以攻戰為先。這與作者在《韓國公張仁願廟碑銘並序》中,頌張之持重安邊,使“匈奴莫敢南視,雷哭而遁”,“天下減征役之半矣”的主張正一以貫之。貶秦漢一在“荼毒生靈”,一在“功不補患”,皆隱刺唐玄宗的黷兵,這與當時宰相張說“連兵十餘年……雖師屢捷,所得不償所亡”(《通鑒》)的批評,與李白《戰城南》中“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思想亦復一致。作者有褒有貶,可見他並非一概反對戰爭,而重在強調應與守國安民為本。后一層抒情:慨嘆天生眾民,父母辛勤撫養,誰不想兒子活著?誰不想兄弟、夫妻團聚?而帝王於民之生有何恩惠?民有何罪而驅之被殺?連下數問,悲憤激昂,直斥帝王違反人道,為士兵鳴冤叫屈。接寫家人遙望天涯,痛哭灑酒,祭奠招魂的凄慘場面,長歌當哭,反覆問嘆,滿紙嗚咽,悲痛淋漓。終以“從古如斯”反結秦漢近代,再點“刺今”之意,用“守在四夷”正述自己主張,結出一篇之旨。
綜觀全文,圍繞古戰場,三段分寫所見、所想、所感,虛實相生,時空交變,在所想中,又緊扣“常覆三軍”四字,依序描寫三軍戍邊之苦、初戰之烈、結戰之慘、戰後之寂,敘事層次井然,描寫意象生動,抒情真切動人,議論縱橫排宕,事、景、情、理達到了高度的有機融合。
文章在語言的風格上也頗具特色。首先是句勢整齊而錯綜,以四言為主,兼用五六七言句,或駢或散,或奇或偶,參差錯落,變化多姿。長句舒展排宕,短句繁弦促節,“兮”字句一唱三嘆。即使四字句中,有的排比兼對偶,如“萬里奔走”四句;有的只排不偶,如“秦漢而還”四句。所以它比通篇四六對偶的駢文更見靈活自由,又比完全長短無規則的散文更見整齊優美。其次,通篇用韻,如首段全押平聲真、文韻;次段分用去聲遇韻,平聲支韻,去聲霰韻,平聲虞韻,入聲屑、錫、陌等韻;末段分用平聲虞韻、寒韻,上聲有韻,平聲支韻等。不僅換韻平仄相間,而且每句中亦大致平仄相間,從而形成和諧拗怒,抑揚頓挫,弛張徐疾等不同聲情,恰與每段每節或低回感傷,或激越呼號,或深沉喟嘆,或悲痛欲絕的文情變化對應配合,構成聲文並茂,蕩氣迴腸的節奏旋律。在修辭上,參差運用“傷心哉”,“嗚呼噫嘻”等迴腸盪氣的感嘆句;用“可勝言哉”,“有如是耶”,“誰無父母”,“誰無兄弟”,“誰無夫婦”,“生也何恩,殺之何咎”等情勃力堅的反詰句;用“秦歟漢歟”,“將近代歟”,“時耶命耶”,“為之奈何”等發人深省的設問句;用“河誰縈帶”,“凜若晨霜”等生動形象的比喻句;用“山川震眩,聲析江河”等鋪張揚厲的誇張句,用“天地為愁,草木悲凄”等移情入景的擬人句;等等。凡此,不僅使章法多變,文辭華贍,而且使文情跌宕起伏,姿態萬千。全文很少用典故僻字,讀來顯豁流暢。
清代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通篇主意在守不在戰,守則以仁義,乃孔孟之旨也。但用賦體為文,段段用韻,感慨悲涼之中,自饒風韻,故爾人人樂誦,且可為窮兵者炯戒,可為戰場死者吐氣,讀者無不嘆息,真古今至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