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和蒼蠅

魯迅所作雜文

《戰士和蒼蠅》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寫的一篇雜文。此文先闡明了“有缺點、創傷並不影響戰士”的這個唯物主義觀點,而後在這個基礎上,以“蒼蠅”這個醜惡的形象作比喻,揭露當時軍閥統治者卑鄙的本質。文章以蒼蠅對於戰士的嗡嗡營營,將偉大與渺小,崇高與恬卑,高尚與卑鄙對照起來,從而得出蒼蠅根本不可與戰士相比擬的明確結論。最後以對蒼蠅的極其輕蔑作結束。全文短小精悍,比喻確切,對比鮮明,語言有力,論述自然,哲理深刻。

作品原文


戰士和蒼蠅
Schopenhauer說過這樣的話:要估定人的偉大,則精神上的大和體格上的大,那法則完全相反。後者距離愈遠即愈小,前者卻見得愈大。
正因為近則愈小,而且愈看見缺點和創傷,所以他就和我們一樣,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異獸。他仍然是人,不過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偉大的人。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來揮去他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安全,遠在戰士之上。
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
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去罷,蒼蠅們!雖然生著翅子,還能營營,總不會超過戰士的。你們這些蟲豸們!

註釋譯文


詞語註釋

1.Schopenhauer: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者。文中引述的話,出自他的《比喻·隱喻和寓言》一文。
2.嘬(zuō):吸允。
3.營營:象聲詞,蒼蠅的聲音。
4.蟲豸(zhì):蟲子的統稱。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作者魯迅在1925年4月3日發表的《這是這麼一個意思》中說明:“所謂戰士者,是指中山先生和民國元年前後殉國而反受奴才們譏笑糟蹋的先烈;蒼蠅則當然是指奴才們。”這篇文章以戰士和蒼蠅分別比況為國奮鬥乃至以身殉國的革命者和攻譏他們的軍閥,並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他對革命者的深情讚頌與對軍閥的極端鄙夷之情。
此文以生動的比喻,揭露了攻擊、污衊孫中山和民國初期革命先烈的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奴才們的卑鄙、渺小的本質,說明他們的誹謗損害不了民主革命戰士的光輝形象。同時,也揭示了一個真理:民主革命戰士和反革命小丑這兩者是無法比擬的。前者可能存在著一些缺點、錯誤,但這無損於他革命者的本質;後者無論如何“完美”,也終究改變不了他們腐朽卑鄙的本質。文章借用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一段話作引子,說明偉大的人物有一些缺點錯誤是並不奇怪的,因為他們並不是什麼神怪、異類。作者魯迅反對把偉大的人物神化為“天才”、“先知”或“超人”,認為他們是生長在民眾之中的,是廣大人民的一員,他們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缺點、錯誤,這無損於他們的偉大。闡明這一點后,作者魯迅接著用一個恰當的比喻,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那些攻擊已死的民主革命戰士的封建軍閥的醜態和本質。這些封建軍閥們利用革命者身上的某些缺點、錯誤,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妄圖達到抹殺戰士的光輝,醜化民主革命的目的。這正如蒼蠅們當戰士戰死了的時候,“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一樣,這是由他們本身的腐朽、卑鄙的本質所決定的。他們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得意洋洋,自以為“英雄”,唯心主義地抬高自己、表現自己,營私利己。但是他們骯髒、醜惡的本質是盡人皆知的,對於他們,根本談不上缺點、錯誤的問題。因此,作者魯迅諷刺地寫道:“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接著,便一針見血地指出:“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最後,作者魯迅以戰士揮去蒼蠅的姿態,以對他們的大聲呵斥來結束全文,表示了對他們的極端輕蔑。

藝術特色

貶錮弊常取類型作者並不直接駁斥種種謊言,而是高屋建瓴,抓住對方封建軍閥的本性,巧妙地運用貼切、形象的比喻,創造了“蒼蠅”的形象,蒼蠅的自然屬性轉化為社會屬性,人格化,使封建軍閥的醜惡、卑劣、可惡、可憎的“人相”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活靈活現,成為人類中“蒼蠅”的標本,準確地勾勒出封建軍閥們醜惡嘴臉。
詩與政論相結合,情、理、趣融為一體作者魯迅有感而發,充滿著對民主革命戰士和封建軍閥的濃烈的愛僧感情,形成一種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在愛憎感情中熔鑄著政治、社會真理和人生哲理,全文提出的兩個哲理,超出歷史的約束,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和說服力。文中沒有抽象的說教,而是採用嘻笑怒罵的方式,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揭示了一個重要的規律,提供了認清本質和現象、主流和支流,劃清民主革命和封建軍閥、成績和缺點的經驗。
這篇雜文,短小精悍,尖銳潑辣,鞭笞入里,鋒利切實,觸及時弊,字字見血。以《戰士與蒼蠅》作為標題,新穎,奇特,醒目,具有懸念的作用,也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在藝術上,主要是運用了比擬、對比、引語、反語、諷刺等藝術手法,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魯迅
魯迅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