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巴雷特
威廉·巴雷特
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1913-1992),美國哲學家,存在主義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什麼是存在主義》、《自我與本能》、《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哲學研究》等。
威廉·巴雷特
的主題如書名所示,強調人的非理性一面。文字通俗易懂,倫理清晰有力。是美國哲學家威廉·巴雷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目錄
第一編“當今時代”
第1章 存在主義的問世
第2章 遭遇虛無
1.宗教的衰微
2.社會的理性安排
3.科學與有限性
第3章 現代藝術的證言
第二編 西方傳統中存在主義的源泉
第4章 希伯來文化與希臘文化
1.希伯來的信仰的人
2.希臘理性
第5章 基督教源泉
1.信仰與理性
2.存在對本質
3.帕斯卡爾的事例
第6章 逃離拉普特飛島
1.浪漫主義作家
2.俄國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
第三編 存在主義大師
第7章 基爾凱戈爾
1.基爾凱戈爾其人
2.蘇格拉底與黑格爾;存在與理性
3.美學的、倫理學的、宗教的
4.主觀真理與客觀真理
5.攻擊基督教世界
第8章 尼采
1.看哪,這人
2.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里發生了什麼;作為道德學家的尼采
3.力量與虛無主義
第9章 海德格爾
1.存在
……
第10章 薩特
第四編 整體的人對理性的人
第11章 復仇女神的地位
附 錄
附錄一 否定性、有限性與人性
附錄二 存在與分析哲學家
譯後記
《非理性的人》是一本頗有影響的書。這是一本研究存在主義哲學的著作。作為一本哲學著作,這本書寫得並不晦澀,不但文筆優美,而且富於激情。與一般的研究性著作不同,作者威廉·巴雷特的意圖不在於複述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概況,而是力求表現出他所理解的存在主義,表達出他自己的哲學思想。正因為如此,在評介存在主義的眾多著作中,此書是最為深刻和獨到的作品之一。
對於今天的人而言,存在主義即使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名詞,也早已是明日黃花,不值一提了。一般說來,人天生是健忘的,或者換句話說,記憶是有選擇性的,尤其是身處安樂的人,更是容易將昔日的艱難從記憶中“選擇出去”。如今正躬逢盛世,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生活富足,似乎沒有理由再提及興起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存在主義了,哪怕它曾經煊赫一時。亂世之中的危言,豈能蠱惑盛世之人心。
然而實際情況恐怕並非如此。有人指責存在主義造成了人們內心的緊張,但實際上,這種緊張狀態並非無中生有。存在主義之所以能夠讓人緊張,是因為這種緊張早已存在於人們心中,存在於現實的世界中了。正如作者所言,存在主義是核時代的哲學。這既是對現實情況的寫實,又是一種象徵性的提法。核時代意味著大危機的時代,但這危機又並非僅指核危機或核戰爭的威脅,而是一種全面的危機,是一種胡塞爾晚年所感受到的歐洲危機,即生活世界本身的危機。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隨著資本主義的世界一體化,這場危機逐漸演變成了世界性的危機。核危機只是這場危機的最突出的表現之一。這場危機有著深刻的形而上學的基礎,即西方的知識論傳統或理性主義傳統。危機的原因在於:現實的巨大災難,人們所面臨的個體的或集體的困境,乃是由於人們拒斥任何不能被納入知識體系和形式系統中的東西;然而這些東西實際上不僅不能被拒斥,反而是構成拒斥的基礎。這不僅是觀念之中的矛盾和危機,更是現實中的矛盾和危機。在健全的理智看來,一切不合理性的,不能被形式化的(如今的突出表現之一是數字化),不能被科學手段所證實的東西,都是無意義的,都是虛無;我們如今所取得的物質文明的成就,我們時代的種種繁榮景象,皆是這種理性的知識論傳統所賜。然而由於不加約束地、無節制地抬高理性和同樣不加約束地、無節制地排斥理性之外的一切,都導致我們身處危機之中。儘管在當代表面的繁榮使得危機隱而不顯或者看上去不那麼嚴重,似乎通過理性的手段完全可以加以解決。假如把理性當成是人的“光明”的一面,那麼人總是力圖掩蓋自身的非理性的“陰暗面”,使其看上去不那麼“陰暗”,或者盡量地對其視而不見。
西方文化傳統的主流是知識論傳統。一般認為,知識論傳統濫觴於蘇格拉底時期的古希臘,由柏拉圖加以發展,定型於亞里士多德。但蘇格拉底這個人物處於轉折時期,較為複雜,從克爾凱戈爾和尼采對他的不同態度也可見一斑。這個傳統一直持續至今。但西方還有另一種傳統,這一傳統與主流傳統保持著一種張力,這就是基督教傳統或信仰的傳統。這一傳統來自非希臘的希伯來文明。自古羅馬末期以後,信仰和理性的鬥爭就一直沒有停止。中世紀是信仰和理性衝突最為激烈的時期。雖然中世紀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宗教占統治地位的時期,但同時卻也是理性主義非常發達的時期。教父們從來就沒有擺脫亞里士多德的影響,因此在當時的代表人物身上都可以發現明顯的二重性。但是經過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隨著新教的確立和啟蒙運動的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理性戰勝了信仰並取得了統治地位,正像如今人們雖然還是上教堂,做祈禱,但卻不復再有信仰,正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你們殺死了他。”上帝正是死於理性的眾人之手。
但理性的統治下並非人人稱臣,被理性主義所壓制的東西也並非永無反抗。儘管在當代,人成為被認識的主體,提出問題,然後分析和計算,最後對問題加以確證和解決的人成了人的主要形象。然而始終還是有人看到了人的生活、苦難和死亡,這些在理性之外卻本該屬於人的東西。那些看到並感受到、領悟到理性的界限和人的有限性的人,就是“非理性的人”。這樣的人在所有時代都有,希臘晚期的普羅提諾,早期教父德爾圖良等是較早的代表人物,近代的馬丁·路德對理性咬牙切齒:理性,這個婊子。當代人正在遭遇虛無。在當代西方,主流聲音之下,同樣一直都有人能夠感覺到危機的存在並大聲疾呼。除了存在主義以外,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馬爾庫什寫過一本曾產生巨大影響的《單向度的人》,這本書的書名其實完全可以更換為《理性的人》而不變其要旨。當代西方學界甚為流行的以反對現代性、合理性和宏大敘事等為己任的後現代主義也當屬此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代藝術。不論是繪畫,雕塑,還是音樂,小說,都是對傳統的反叛,是對空洞的抽象和形式的反動。當代繪畫和雕塑中的無主題,人物的支離破碎,著力表現非本民族的文化等,當代小說中的意識流,無高潮的平淡化處理方式以及現代搖滾樂等都是這一反潮流的體現。在反傳統方面,藝術走在了時代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