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結果 展開
- 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尼采文學作品
- 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尼采文學作品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哲學家、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創作的散文詩體哲學著作。
全書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篇至關重要的序言和2篇演講,演講地點主要集中在一個叫做“斑牛鎮”的城鎮里。第二部分同樣由22篇演講構成,演講地點主要在幸福島及其周圍。第三部分的16篇演講是在查拉圖斯特拉渡海返回他的山洞的途中所作。第四部分包含20篇演講,在查拉圖斯特拉的洞府及其周圍完成。
綜觀全書,尼采要否定的,是以信仰和服從為準則的舊價值體系,他要肯定的,是以生命和人的意志為準則的新價值體系,前者的立足點是上帝,後者的立足點是大地。尼采將即要到來的時代比喻為人類開始覺醒的時代。人類精神彷彿處在由忍辱負重的駱駝向雄武強健的獅子變形的過程之中,它預示著超越人類的赤子新生命的到來。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尼采文學作品]
雖然是一部哲學作品,本書卻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作者的筆觸猶如泉水般恣意落下,如歌般充滿著激昂與進取的情緒。作者的筆調與主題交響輝映,正如後人評價所說,這是一部關於超人的聖經。本書共分為四部,每一部又由相對獨立的散文詩組成。
第一部講述了查拉圖斯特拉從隱居到開始說教的精神演變歷程。查拉圖斯特拉在30歲的時候離開家鄉和眾人,獨自在山上隱居,臨近“不惑之年”之時自覺精神充盈飽滿,於是下山在群眾中宣講自己的主張。他的說教雖然不被理解和歡迎,但也贏得了一些弟子。在第一部分臨近結束之時,查拉圖斯特拉跟弟子告別,重返孤獨,讓大家各尋出路。
在第二部中,重返孤獨的查拉圖斯特拉夢見自己的說教被世人歪曲,於是他再次下山拯救弟子。他前往“幸福島”,對“同情者”、“傳教士”、“有道德的人”、“學者”、“詩人”、“預言家”等各類“現代人”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末尾時他感覺到有一種思想在他心中漸漸升起,這個思想就是全書的核心“永遠回歸”,但又自感時候未到,於是揮淚離開“幸福島”,再次返諸孤獨。
第三部從查拉圖斯特拉登船返程開始寫起,他一路對基督教傳統、對舊的道德和現代社會進行猛烈批判。他感到關於“永遠回歸”的思想正在成熟。
第四部是全書的終曲。這一部有多種人物粉墨登場,他們是查拉圖斯特拉所說的“高人”:“預言者”、“統治者”、“有良心的學究”、“精神魔術師”、“最後的教皇”、“極丑的人”、“自願的乞丐”和“影子”。查拉圖斯特拉一度受到誘惑對這些“高人”的努力表示同情,但最終他超越了同情,因為同情是弱者的道德。在全書結束之際,查拉圖斯特拉終於明白,自己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事業”,於是他再次離開隱居的山洞,“就像從陰暗的山後升起的晨曦,熱烈而強壯”。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寫成於19世紀80年代。當時,西方的資本主義世界,包括德國,正在經歷一場嚴重的思想和道德危機,許多被奉為神聖的國家觀念、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正被人們所拋棄。尼采敏銳地看到了歐洲這場精神上的危機,因此,他借“查拉斯圖斯特拉”這個虛構的超人形象向歐洲世界宣告了這種精神文明的危機,並呼喚一種生機勃勃的人類的出現。
1881年夏季,尼采因健康惡化辭去教授職務,來到以空氣治療勝地著稱的瑞士的恩加丁,那裡有為細長落葉松覆蓋的山坡,清新明凈的空氣,嶙峋的岩石,寒冷的冰河。在這種環境里,尼采感到心曠神怡,思緒如泉。他總是將散步或登山時萌發的想法抄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回去后加以整理,有時總要忙到深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是這樣創作的。它的第一、二卷都以十天時間一氣呵成,第三卷在法國尼斯也以十天時間寫成,第四卷則在1885年於蒙頓寫成。
查拉圖斯特拉
書中所有內容的講述者,是一位反基督的形象。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名宣講自己的哲學思想。這個形象以一個新價值的創造者的面貌出現。尼采大力宣傳這個人的自我超越,並預言將來人們可以不要上帝的幫助便能實現自我與人性。
此書作為尼採的代表作,對於有哲學基礎的讀者來說,並不難於理解。作者將自己全部關於人類與人類未來的思想全部傾入了此書當中,並以符合邏輯的方式一點點的,通過查拉圖斯特拉闡述了出來。
作者主要表達的思想有:
1、人類是處於超人與禽獸之間的物種,人類進步的方向便是超人;
2、上帝已死。唯有讓上帝死,才能讓人類進化至超人;
3、超人的具體描述,在這就不贅述,由讀者自己閱讀和領悟。
尼采
他一生短暫,但著述頗豐。例如,失戀的憂鬱引出了尼采一系列的思考,使他創作了箴言式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是他對自己的思想所作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完整表達,其主要作品有《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之彼岸》、《論道德的譜系》、《快樂的科學》、《曙光》、《權力意志》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赴前線的德國士兵的背包中有兩本書是最常見的,一本是《聖經》,另一本是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採的強權思想對希特勒的影響也是眾所周知的。
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融合了他畢生的哲思精華,充滿了對人生追求進步獨立的熱烈思考和探索,包含積極的智慧,不乏人性的錦囊,滲透著哲理思辨,噴薄著詩人激情,引領人們走向精神的高貴,激發自強不息的鬥志,深悟人生,而又少了尼采其他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悲劇意識和過於憂鬱,他的偏執、狂妄等也似乎不重要了。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有的人死後方生。
——尼采
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佔有一個特殊的地位。我以這部著作給人類以空前偉大的贈禮,這本書的聲音將響徹千古。它不僅是世界上最高邁的書,是山頂雄風最真實的書——整個現象以及人類都遠在它下面——而且也是最深邃的書。它從最豐富的真理中產生,是一個永不枯竭的源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行。
——尼采
• 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斷的在超越自己。而人類,你們又做了什麼?(名言)
• 人類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是橋樑,而非目標。人值得被愛-在於他是橫越,是下降。(查拉圖斯拉如是說-序言-4)
• 誠然,人是條污穢的川流。要容納一條污穢的川流而不被污染,除非你是大海。聽哪!我教你們以超人,他就是這大海,在他裡面你的大輕蔑將被融入。(查拉圖斯拉如是說-序言-3)
• 啊!偉大的星球,假如沒有你所照耀的人們,你的快樂何在?(序言-1)
• 如果你想走到高處,就要使用自己的兩條腿!不要讓別人把你抬到高處;不要坐在別人的背上和頭上。(查拉圖斯拉如是說-第四部-論更高的人-10)
• 人們必須在心中懷著混亂,為了能夠創造一個舞動的新星。(序言-6)
• 人是一根系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子。也就是深淵上方的繩索。走過去危險,停在中途也危險,顫抖也危險,停住也危險。(序言-4)
• 兒童就是純真和遺忘,是一種新生,是一場遊戲,一個自己轉動的圈圈,一種最先存在的運動,一種神聖的肯定。(序1-1)
• 你們尊敬我,但要是有天你們的尊敬傾倒了那又怎樣?不要讓一座雕像砸了你。
• 你說,你相信查拉圖斯特拉?但查拉圖斯特拉又怎樣?你們是我的信仰者-但所有的信仰者又怎樣?你還沒有找尋你自己:你只找到我。所有的信仰者都是這樣,如是所有的信仰成就渺小。
• 我命令你否棄我,併發掘自己。唯有當你們否決我的一切,我才會回到你們之中。(查拉圖斯拉如是說-第一部-論贈與的美德-3)
• 一般人都把這憐憫稱為一種道德,他們對那種種了不起的不幸、醜陋和失敗絲毫不懂得尊重。(查拉圖斯拉如是說-卷四 67-最醜陋的人)
查拉圖斯特拉的序言
第一部
一、三種變形
二、道德的講座
三、彼岸論者
四、肉體之蔑視者
五、快樂與熱情
六、蒼白的罪人
七、閱讀與寫作
八、山上之樹
九、死亡之說教者
十、戰爭與戰士
十一、新偶像
十二、市場之蠅
十三、貞潔
十四、朋友
十五、一千零一個目標
十六、近鄰之愛
十七、創造者之道
十八、老少女人
十九、毒蛇之痛咬
二十、孩子和婚姻
二十一、自願的死亡
二十二、贈與之德
第二部
二十三、持鏡的孩子
二十四、在幸福島上
二十五、憐憫者
二十六、教士
二十七、有德之人
二十八、賤民
二十九、毒蜘蛛
三十、著名的智者
三十一、夜之歌
三十二、跳舞之歌
三十三、墳墓之歌
三十四、自我超越
三十五、崇高者
三十六、文化之邦
三十七、無瑕的感知
三十八、學者
三十九、詩人
四十、大事件
四十一、預言者
四十二、救贖
四十三、人之審慎
四十四、最靜時分
第三部
四十五、流浪者
四十六、幻象與謎
四十七、不自願的幸福
四十八、日出之前
四十九、矮化的道德
五十、在橄欖山上
五十一、走開
五十二、叛教者
五十三、回鄉
五十四、三種惡事
五十五、沉重之精神
五十六、新舊碑銘
五十七、康復者
五十八、大渴望
五十九、第二首跳舞之歌
六十、七印
第四部 暨最後一部
六十一、蜜之獻祭
六十二、不幸之呼號
六十三、與國王交談
六十四、水蛭
六十五、巫師
六十六、退役者
六十七、最醜陋的人
六十八、自願的乞丐
六十九、影子
七十、正午
七十一、致辭
七十二、晚餐
七十三、更高之人
七十四、憂鬱之歌
七十五、科學
七十六、在沙漠的女兒中間
七十七、喚醒
七十八、驢之慶典
七十九、沉醉之歌
八十、徵兆
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曾受過尼采深刻的影響,並為他所喜愛的作家。尼採的主要著作他都讀過,並且十分熟悉。《查拉斯圖拉如是說》更是他喜愛的著作。他曾用白話譯過《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的序言,用文言譯過序言的前三節。魯迅曾說《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的精髓是“鼓勵人類日漸向上”。但是此書充滿寓言、隱喻,特別是作者的表現手法和書中被賦予了獨特意義的概念令讀它的人往往感到困惑。
媒體推薦:查拉圖特拉斯下山了,他向世人佈道:上帝死了!……人之偉大,在於其為橋樑而是非目的;人是一根繩子,繫於禽獸與超人之間……《查拉斯圖拉如是說》便是這樣開頭的。這是一本滲透著哲人睿智的書,一本噴涌著詩人激情的書……一本屬於永恆的書。
尼采曾被魯迅指稱為“發了瘋”,那是指尼采自詡為太陽的哲學觀發生了問題,但又很少有人知道魯迅就是中國的尼采。如果想給你探索的人生課題注入新的思考元素,多一點獨立和個性,學習魯迅,成為魯迅式人物,那麼你可以閱讀尼採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
網路評價:《查拉斯圖拉如是說》是尼采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最為複雜、爭議最多、最難懂的一部作品。它顛覆了尼採的一貫著作風格。它模仿著聖經,卻又與聖經背道而馳。《聖經》主張人們向“善”,而《查》一書則明白無誤地讓人們作“惡”,它以樹木越是要往上長,就越是要把它的根更深地扎入到黑暗中去來做比喻。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後來由理查·斯特勞斯從書中所獲得的靈感寫作同名的交響詩,於1896年完成。
樂曲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其內容完全按照作者自己對尼采哲學與美學思想的想象來創造的。為描摹抽象對立的哲學思想,作者使用了兩個差異很大的調性——代表人類的B調和代表自然的C調,在它們轉換和對立的基礎上,賦予交響詩戲劇性的衝突。
全曲共分九段,除第一段《日出》的標題是理查·施特勞斯自己添加外,其餘八段標題均來自尼採的原著,分別是《關於後世界人》、《關於強烈的渴念》、《關於歡樂與激情》、《輓歌》、《關於科學》、《久病初愈之人》、《舞曲》和《夜曲》。
後來此曲於斯坦利·庫布里克於一九六八年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做為電影配樂。該電影的部分靈感也被認為來自於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本書。
在序言中,尼采刻畫了他的超人理想。他所謂的超人,是對人的超越,如同人是對猿猴的超越一樣。把超人作為一種目標,人本身就成為一種過渡。尼采說,“人是伸展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一根繩子。人的偉大在於他是橋樑,而不是目標,是一種過渡,一種毀滅。”超人並不是出世的希望,相反,它是在世的方式。它並不否定人生的意義,而是肯定生命的價值。它並不是超凡脫欲自命清高,而是要經受各種污衊嘲諷,像海洋一樣,使一切侮蔑在其中沉沒,卻依然保持純潔。它並不是克己制欲、樂天安命的修士,而是瘋狂的電火,在激發、創造中顯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它也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是在探險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中歡笑舞蹈的酒神。把超人作為生存的意義,就是要表明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生命自身的創造。離開生命,便沒有創造;離開創造,生命便沒有價值。為了創造,人應當熱愛生命;也只有為了創造,人才值得犧牲生命。
基於這種超人的理想,尼采對基督教所鼓吹的傳統道德給予了無情的鞭撻。在他看來,基督教道德並不是鼓勵人們熱愛生命。而是教導人們仇視生命,蔑視自己的肉體和慾望。它傳播來世的謊言,使人們厭惡此生此世。尋覓這種道德只是為了尋覓沉酣的睡眠,尋覓催眠的麻痹。它使人成為精神的囚犯,使人變得嚴肅、老練、深沉、莊重,只能在心裡默想著自己的自由,失去了行動的能力。它使人看不見自己,忘卻了自己,喪失了自己,走向鄰人去尋求自己,不再具有真面目,而成為戴著面具的草人。它使人不再具有創造性,一切人意願相同,一切人相同,有著別的感情的人自動走到瘋人院去。這是一種懦夫的道德,它只求和善、公正、慈悲、圓滑、隨機、周到、自足、樂天安命;這是一種馴獸的道德,變狼為狗,使人變成馴服的家畜;這是一種病人和垂死者的道德,讓人蔑視肉體和大地,貪求天國和救濟的血滴。然而,代表所有這些道德的上帝實際是一件人造品,是自我的可憐碎片。
弱者的無能創造了彼岸世界,那個無人的、非人的世界。上帝的地獄就是對人類的愛和憐憫,它使人帶上鐐銬,使人落入自己布下的網。當人強大起來時,上帝就不再被需要。上帝應當被殺死,並已經被殺死,他死於對人類的憐憫,憐憫是釘死愛人類者的十字架。
為了從傳統道德的束縛下將人解放出來,恢復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尼采進一步提出要徹底翻轉傳統的善惡標準,將創造、意欲、評價的自我作為一切事物的價值準則。傳統道德以愛為本,尼采卻將愛看作是最大的危險,在愛中,人變得愚昧、謙卑和可笑。他說:戰士應當永遠追求仇敵,要憎恨,要挑動戰爭。不要工作,只是戰鬥;不要和平,只求攻克。戰爭和勇敢比博愛有更偉大的成就。戰爭聖化了任何理由。傳統道德主張憐憫,但尼采主張既不要憐憫別人,也不要接受憐憫;既不要接受敵人的憐憫,也不要接受心愛者的憐憫。是勇敢而不是同情拯救了不幸者,憐憫卻是最深的深淵。一切創造者都是鐵石心腸。傳統道德的基本精神是“應當”,而尼采卻鼓吹“我要”。傳統道德反對自私,尼采卻說自私是強大靈魂表現出的健康。傳統道德讚揚穩重,尼采卻高揚冒險,認為最危險的是最後的避難所,臨於絕地是最高的勇敢,那流著奶油和蜜的國土只能使人安居樂業。傳統道德總是宣揚萬物命定,人不能不如此。尼采卻認為萬物自由,我能夠,因為我意欲,這種意志同“它已如此”永不相容。傳統哲學反對人自以為是。但尼采卻認為,不能自信的人永遠是說謊者,“為自己之故而為傻子,強於聽人民的意見而為聖人”。傳統基督教宣揚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尼采卻說,上帝死了,我們不願與賤民平等,否則就無法向超人過渡。傳統道德以死為惡,教導人們寧可苟且偷生,尼采卻認為,為了實現權力意志,人應勇於犧牲生命。這是一種自由的死,適時的死,成就的死,能夠給生者以刺激和期許。傳統道德鼓勵人們合群。尼采卻鼓勵人們逃到孤寂中,認為鄰人是有毒的蒼蠅,你的偉大使他們更有毒,“離開了市場的榮譽,才發生了一切偉大”。傳統道德讓人們謙卑。尼采鼓勵人們驕傲,“在驕傲受創的地方,生長出比驕傲更強的東西”。傳統道德反對耽欲。尼采卻認為,耽欲對衰敗者是鴆毒,對獅心人是醇酒,對枯朽者是熾熱的火爐,對自由人是快樂的花園。傳統道德反對對權力的狂熱追求。尼采卻把它看作焚屍場上的火焰,摧枯拉朽的地震,和一切帝王的斷頭台。尼采幾乎深入了一切傳統的禁地,推倒了所有的界碑和偶像,讚美了無數公認的罪惡。在他看來,永久的善惡並不存在,善惡的本質必須是超越自己,永遠新生,使自己成為善惡的創造人。只有這樣,才能為實現超人掃清障礙。
尼采指出,要成為超人就必須勇於承受最大的痛苦,獻身於一切不幸,轟破墳墓,使許多被活埋的痛苦蘇醒。他必須具有堅強的骨頭和輕捷的足,他的快樂便是追尋和忍受痛苦,他渴求災禍、地獄、仇恨和殘害,也渴求著失敗。詛咒對他便是祝福,黑夜於他便是太陽,痛苦就是他的歡樂。
尼採在這部著作中所表達的思想,對西方傳統的人生哲學和倫理觀念,是一次徹底的反叛。它不再從生命維持的角度去闡釋人生的意義,而是從生命創造過程揭示出生存的價值;它不再從社會穩定的眼光去評價社會的倫理,而是以人類的進化和自身超越為目標來估價道德的作用,它不再把痛苦和快樂截然分開,而是將痛苦作為人生快樂的基本原料和前提;它也不再把個人意志同人生價值視為完全對立,而是將個人意志看作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要推動力。在這部書中,人生哲學的基本原則不是善與惡,而是強與弱。勇敢、冒險、仇恨、戰爭、戰士、男人、痛苦、歡笑、瘋狂、殘忍、鐵石心腸、驕傲自豪、爭權奪勢、狂飲縱慾,都被作為強者的象徵予以頌揚;而溫柔、穩妥、博愛、憐憫、和平、和解、女人、戀愛、啜泣、悲哀、謙卑、忍讓、節制、無欲、圓滑、知足、平等、理智都被作為弱者的象徵予以嘲諷。用強弱原則來替代善惡原則,把強和弱截然對立起來,使他的人生哲學具有了強烈的反理性主義色彩。
書中使用的寫作格式相當獨特,尼采使用了一種哲學小說風格的寫作方式,類似於《新約聖經》以及《柏拉圖對話錄》的風格,同時也類似於前蘇格拉底哲學作品里的語調,經常以自然現象作為修辭和講述故事的手段。全文共分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甚至每一章節都可以獨立成篇。
該書在20世紀被很多人看做是“未來人類的《聖經》”,對弗洛依德、里爾克、托馬斯·曼、茨威格、海德格爾、福柯、德里達、米蘭·昆德拉、魯迅等人物的思想和創作產生過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