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駝悲

銅駝悲

《銅駝悲》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詩人考進士受阻,返鄉過洛陽時,為寬慰失意的愁苦,寫下了這首詩。此詩可分三段,每段四句。全詩借銅駝的感情,來抒發作者自己的悲愁,立意新穎。

作品賞析


這首五言古詩共一十二句,四句一段,可分三段。
詩中第一段四句所記,乃詩人以落魄者的身份與心情即為悲劇主角亦為精神主觀,一方面企圖藉赴洛陽牡丹花會賞花送春以為傷痛不平之聊慰,另一方面再藉“悲銅駝”為感時思物,並擬人體己作《銅駝悲》以為鬱悶心情之排遣,合而旨在可藉相應符號個涵歷史意蘊地形象展示來收達觀人生、達觀自然、達觀歷史、超越自我之效也。姚文燮注曰:“落魄尋花,無聊情緒,作曲送春,時去不復,致來銅駝之悲也。”是說不免有曲解詩人所懷的“悲劇情結”,及其相應的“感傷主義”,在藝術審美上所深層具有積極性的精神本質,其實絕不可能出於“無聊心情”之嫌。或者換言之,詩人屆時所以特別能以漢鑄銅駝為藝術觀照與塑造對象,但藉“悲銅駝”再作《銅駝悲》,好拿自己的主觀精神來把本來無生命、無感情、無精神的古物銅駝,當做時代更迭之鑒證,一併擬人賦予它之形象與符號以相應的意義。
詩中第二段四句,詩人稟其獨有的人生苦短之感與歷史蒼涼之慨,先拿橋南紫陌驊騮驕騁繁華之地,與北邙前賢亡靈歸葬陵墓蒿荒之地為對照,復拿四會道街之畔貴客正豪飲高會,與所立銅駝因閱歷已多而不勝變遷之感為景緻觀照,以作承轉,共同來射人生生與死之短暫,並射歷史繁榮與衰敗之輪迴,好發人為之深思深醒也。
詩中第三段四句,合而來說人生在世,生命的脆弱無助,命運的多踹多難,誠然一如燭光臨風,隨時有可能或因燈油熬盡而自行熄滅,或因風而被猛然吹滅,但是人生自我設計、自我奮鬥、自我實現的要義,卻總是應在要以“生世莫徒勞”為志向,但為認識真理與堅持真理,一併引堅韌不拔、百折不回的道德修養為不離。離此者,必不能真正體驗個涵在“厭見桃株笑,銅駝夜來哭”這一不失“悲觀主義”精神色彩之詩句中,自被大理想、大失望、大破滅、大悲哀、大寂寞所嚼爛了的詩心,及其悲劇人生的積極精神意義。
詩中,藉個人升沉,體察世態炎涼,且以感物感時為體己的詩人李賀,特別以“銅駝悲”為塑造、為象徵,來詠人物之衰、盛世盛時不在,以為世人處世處事之警策也。

創作背景


錢仲聯認為此詩作於元和四年(809),其時詩人考進士受阻,返鄉過洛陽,為寬慰失意的愁苦,寫下了這首詩。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後世稱李昌谷。
出身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房,門蔭入仕,授奉禮郎。仕途不順,熱心於詩歌創作。作品慨嘆生不逢時、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反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社會剝削的歷史畫面。詩作想象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後人譽為“詩鬼”。27歲(一說24歲)英年早逝。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作為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人物,李賀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李賀因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昌谷,27歲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