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2條詞條名為大寨村的結果 展開

大寨村

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西馬鄉下轄村

大寨村是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西馬鄉的一個村子,距離晉中市80公里,大寨村因佔有寨子大而平曠,故名大寨。土地總量為2300餘畝,全村有120戶,共419人。

文化


大寨村因佔有寨子大而平曠,故名大寨。

地理環境


大寨村,位於晉中市榆社縣中北部,地處於西馬鄉東南部、北鄰東馬村、南至東周村、東接北寨鄉、西鄰濁漳河。太焦鐵路穿村而過,西靠太長高速公路,交通發達,曾是大寨鄉政府所在地。

氣候條件

大寨村年平均氣溫8-9℃,0℃以上積溫3500℃左右,10℃以上積溫2300-3000℃。無霜期160-170天。年降水量大於600毫米。耕作制是二年三熟間作套種。

地形地貌

大寨村地處山區,屬於典型黃土丘陵地形,溫和農業氣候區。西馬鄉東部海拔1000-1200米,處于山地、丘陵間的河岸河灣地帶,地勢平坦,地下水位較高,為糧菜高產區。

水文條件

濁漳河俗稱縣河,為本村最大的河流。由北至南縱貫縣境。全長72.2公里,流域面積1747.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縱坡6.6‰,侵蝕模數平均每平方公里1400噸。一般年流量每秒3.36立方米,水位0.45米,流速每秒0.38米。特大洪水年流量每秒可達1190立方米,水位2.4米,流速每秒3.78-4.82米。年徑流量約1.79億立方米,含沙量大。

自然資源


大寨村土地總量為2300餘畝,其中耕地1376畝,約佔60%;藥材、酸棗樹資源豐富。大寨村地下水位較高,水量豐富,但污染較嚴重。

人口民族


全村有120戶,共419人。大寨村村民在外務工約100餘人。其中長期務工佔60%-70%人,務工務農結合佔30%-40%,女性在外務工佔30%。由於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及村子生活條件較差,部分人遷往縣城居住,大寨村人口逐年減少,村中人口成老齡化趨勢發展。

經濟


大寨村為典型農業村。主要種植玉米、大豆、穀子,收入渠道單一,人均年收入2500元。第二產業以木材加工、養豬業、豆腐坊、養雞等為主,較為發達。基本無第三產業。
農業主要以玉米等農作物為主,兼有種植穀子、大豆的豐富農業及鑽,有著豐富的玉米資源以及優越的區位於交通條件。但是由於農業科學知識缺乏,人員流出性大,以及現有水資源不足和污染無法滿足農業發展需要。產量受氣候影響嚴重,限制了其他經濟作物的發展。
大寨村現有木材加工廠一處,養殖坊四處,豆腐坊一處,同時對木材加工、養殖等方面已經掌握了比較發達的技術。木材成品加工、養殖規模擴大,將形成規模效應帶動全村經濟發展。
大寨村緊鄰更修村,其村擁有豐富的大棚栽培技術和經驗,我村可以借鑒經驗發展大棚,形成產業鏈,這將對村民的增收有一定成效。

社會


大寨村主要建成在位於黃土丘陵之上,沿濁漳河呈帶狀分佈。村莊規劃範圍內,主要為居住建築用地。村莊缺乏整體布局、規劃。村容村貌較為凌亂,村莊內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村內缺乏休閑娛樂場所,村內道路不能完全滿足通行要求。
規劃。村容村貌較為凌亂,村莊內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村內缺乏休閑娛樂場所,村內道路不能完全滿足通行要求。

旅遊


從“農業學大寨”到“紅色大寨、旅遊大寨、綠色大寨、產業大寨、文化大寨”,時代不斷賦予大寨精神以新的內涵。用郭鳳蓮的話來說,改革開放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是大寨發展的法寶。 
據官方資料統計,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後期,大寨共接待全國各地參觀者約1000萬人次,來自世界134個國家的2萬餘名外賓也曾慕名而來。 
現在的大寨山清水秀,街道整潔,遊人絡繹不絕,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遊區。每年要接待近50萬遊客,100多戶村民開起了農家樂,年收入達1000多萬元。 
全國勞動模範張志全紀念館,位於西馬鄉大寨村,距榆社縣城北13公里處。該紀念館籌建於2013年,建館面積170平方米總投資33萬元,是榆社縣廉政教育基地。

政治


組織幹部

1947年,宋立英成為大寨村的第一個女黨員和第一任婦聯主席。從17歲到63歲,在近半個世紀的村幹部生涯中,宋立英為大寨村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農業學大寨”時期家喻戶曉的勞動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