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
國家一級博物館
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武侯祠大街231號,佔地15萬平方米,始建於章武元年(221年 ),原是紀念諸葛亮的專祠,亦稱孔明廟、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併為君臣合祀祠廟 。
武侯祠是民眾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的肯定和讚譽的載體,也是三國遺跡源頭,由漢昭烈廟、武侯祠、惠陵、三義廟四部分組成,屬於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文化遺產保護區 。
1961年3月,武侯祠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11月18日,成都武侯祠·錦里當選“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
武侯祠
武侯祠
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川湖總督蔡毓榮的倡導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撫蜀大中丞羅森、四川督學使張含輝、四川布政使金儁等官員的共同捐資下,由宋可法主持武侯祠修復工程。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武侯祠修復工程完成 。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川巡撫於養志就武侯祠的一些樑柱、椽桷腐朽糟壞者予以更換,對垮塌的牆垣及時予以培修。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武侯祠三義廟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毀。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武侯祠三義廟重建 。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川總督李世傑命華陽知縣程煜、成都縣丞黃銑對武侯祠進行培修。
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劉沅主持修繕武侯祠,將兩廡(即今稱為文武兩廊)的法正、許靖、劉巴,以及於史無考的李彪、張虎塑像去掉。另在文臣武將每位塑像前增加了一塊人物事迹簡要說明石碑,文字根據陳壽《三國志》中記載加以提煉而成。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四川總督鄂山主持修繕武侯祠。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武侯祠三義廟全面修葺 。
民國十一年(1922年),川軍臨時總司令劉成勛在成都耆老勸說下,籌款修繕祠廟,並在劉沅更換的大廟大門匾“漢昭烈帝廟”上,增加題跋,變成“獻漢昭烈帝廟四十八代裔孫劉成勛”,以劉備之後自詡 。
1949年以後,中國政府將武侯祠從住持道人手中接管過來,成為對公眾開放並收取門票的歷史古迹。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武侯祠曾與西邊緊鄰的南郊公園(即民國年間修建的紀念川軍抗戰將領劉湘墓園)合併。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武侯祠與南郊公園分開,各自成為大眾參觀、遊覽的文化旅遊景觀。
1984年,在武侯祠原址上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1997年,武侯祠面積新增擴大。
1998年,武侯祠三義廟從提督街原狀遷建至武侯祠內 。
武侯祠
2003年,為保護和利用好三國文化遺產,成都市政府決定武侯祠與南郊公園合併 。
2008年,“5.12”汶川地震造成了武侯祠古建築部分受損
公元223年始修建劉備陵寢。
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朝 康熙年間(康熙十一年)重建。
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景觀
2006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
成都市武侯祠
武侯祠同漢昭烈廟、劉備墓(惠陵)相毗連。整個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築,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以劉備殿最高,建築最為雄偉壯麗。武侯祠后還有三義廟、結義樓等建築。
文物區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三部分組成,祠廟現存主體建築(除惠陵)均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以及遷建的三義廟和新建的結義樓,共七重。祠內供奉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塑像50餘尊,唐及後代碑刻50餘通,匾額、楹聯70多塊,尤以唐“三絕碑”、清“攻心”聯最為著名。
薦馨堂
1953年經修整闢為公園,依次建有浮雕式石牌坊大門、旌忠門、碑亭、薦馨堂、劉湘墓等建築。武侯祠東側的錦里由武侯祠博物館恢復修建,錦里為清末民初建築風格的古街。它依託武侯祠,擴展了三國文化的外延,並融入川西民風、民俗,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成為成都文化旅遊的新亮點。
武侯祠
傳說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今天的錦里依託成都武侯祠,以秦漢、三國精神為靈魂,明、清風貌作外表,川西民風、民俗作內容,擴大了三國文化的外延。在這條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有茶樓、客棧、酒樓、酒吧、戲台、風味小吃、工藝品、土特產,充分展現了四川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
漢昭烈廟
劉備殿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由諸葛亮親選寶地,葬劉備於此。《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八月,葬惠陵”。據《謚法》,“愛民好與,曰‘惠’”,故名劉備墓稱“惠陵”。陵墓中還合葬有劉備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陵前有規模較小的神道為清代所建。惠陵與武侯祠主要建築一樣亦為坐北朝南,緊鄰在漢昭烈廟與武侯祠西側。與武侯祠之間有紅牆夾道相連。
成都武侯祠的字畫、對聯甚多,其中的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武侯祠還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刻石(歷來對此的真偽存有爭議,有一種說法,此前、后兩表實際上是明代士人白麟偽托岳飛之名所書)。
武侯祠
惠陵
左右兩廊各有文臣武將十四員,合計共二十八名文武。東府文官廊以龐統為首,其次為簡雍、呂凱、傅肜、費禕、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及程畿;西府武將廊則以趙云為首,依次為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廖化、向寵、傅僉、馬忠、張嶷、張南及馮習。
三義廟
三絕碑
2015年5月,武侯祠博物館的一位講解員在其微博上,通過一組圖片曝光了一名遊客在岳飛所書的《前出師表》石刻上惡意刻字的行為。之後該消息經過大量轉發,引起了輿論的廣泛關注。官方表示已經開始了初步的修復工作,並且不會影響到之後的遊覽秩序。
武將廊的首位塑像趙雲,身穿的服裝卻與文官廊首位的龐統一樣。趙雲是武將卻要著文臣服裝。
一、趙雲官職
據史料記載,趙雲所任官職,從正史可考的「牙門將軍」、「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鎮東將軍」、「鎮軍將軍」等,歸納可知,趙雲一生幾乎皆為將軍職,故為武將,不為文官。
另外《雲別傳》則提趙雲曾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后領「留營司馬」,除了太守之職可由文官擔任不強求於武將外,不論將軍或司馬之職皆屬武將,因此趙雲仍為武將。
再看戰績,趙雲在正史中曾有當陽救主、參與收川任務、從征北伐而身當大敵曹真,若再把《雲別傳》中的博望之役生擒敵將、漢中之役交戰曹操軍隊等。若比較文官的外交任務或內政治理等,參戰博斗更具武將的本色。
二、祠堂定位
現今成都武侯祠的趙雲塑像,正好位於武官廊的首席,即趙雲被歸類為武將。
根據清朝志略碑文所述,道光二十九年重塑肖像,因此各尊泥塑之服色與取決皆帶有清朝的眼光。這就是為什麼趙雲擠身武將廊卻身穿文官服,乃因滿清文官高於武將,即使同品文武,也以文官為正,而武將為從,如清朝之太師、太保、殿閣大學士卻為正一品,但將軍、提督不過為從一品;二品文官有各省總督、巡撫,二品武官卻只是總兵、副將,而且總兵副將還得聽命於總督巡撫。因此滿清把趙雲視為文官,乃是清朝文官高於武將的關係。
三、謚號評價
趙雲被追謚為順平侯,此由當時大將軍姜維所奏:「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順平侯。」按謚法為評價生前而給稱號,因此先有生平,才有謚號,若反從謚號來推回生平,有如鄭人買履,寧信持度而自忘用足,買鞋不親試腳而反信量尺的奇事。要問的是趙雲的生平能不能足以稱得上謚號所述,而非把死後謚號反推趙雲生前應有如何對應行為。故以從趙雲的生平所任官職或領軍打仗等行為來評價趙雲文武,而不應以即順且平之評價反稱趙雲用文不武。若以宋朝奸臣為例,秦檜卒沒曾被謚為「忠獻」,若從謚號反推生平,就變成因為「忠獻」而推秦檜如何忠心愛國;後來秦檜被改謚「繆丑」,但秦檜的生平又豈可因改謚而有所變更呢?秦檜的生平事迹只有一種,但謚號卻有二種截然不同的評價。賣國害人,是忠或丑,自有公論,謚號可改,生平難變。趙雲生前還不知死後會被追謚為「順平」,故不以謚號評價趙雲生平文武。
從趙雲戎馬倥傯一生,聚兵將軍之事,又有行軍打仗之歷練,綜觀生平,應為武將。若參酌歸田復業之建議、東征孫權之勸諫等,趙雲又有文官慎思審行的特徵,若稱以文武雙全亦理所當然。
武侯祠元宵燈會
夏季:7:30~21:00冬季:8:00~18:30
門票價格:成人60元,學生30元
交通狀況:經過的公交:1、10、57、82、301、334、335、123、521、901、904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