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

湖北省襄陽市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始建於晉朝,位於湖北省襄陽市隆中風景區內。明初,荊南道觀察使吳綬對隆中武侯祠進行了一次全面維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觀察史蔣興芑將武侯祠從東山窪里移建到東山樑上,即三顧堂的東側,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中武侯祠為四進三院的層台建築,各殿依山勢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階下有一塊空地,兩旁各有一尊石獅。西側豎著一塊碑,刻著歷史學家譚其驤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的論斷:“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鄧縣之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鄧縣,此後隆中遂屬襄陽”。

空地正中有一香爐,供遊人拜祭之用。祠堂的牆體由青磚所築,由於風雨的侵蝕,已露出斑駁之象,卻更顯古樸莊嚴。屋頂上飛檐翹角,顯得氣勢非凡。

建築歷史


湖北省襄陽市武侯祠
湖北省襄陽市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杜工部的這首詩,給成都武侯祠免費做了一千多年的“廣告”。事實上,除了錦官城有祀奉諸葛亮的祠宇,隆中武侯祠同樣歷史悠久、雄偉壯觀。
明初,荊南道觀察使吳綬對隆中武侯祠進行了一次全面維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觀察使蔣興芑將武侯祠從東山窪里移建到東山樑上,即三顧堂的東側,就是現武侯祠的位置,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中武侯祠為四進三院的層台建築,各殿依山勢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階下有一塊空地,兩旁各有一尊石獅。西側豎著一塊碑,刻著歷史學家譚其驤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的論斷:“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鄧縣之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鄧縣,此後隆中遂屬襄陽”。空地正中有一香爐,供遊人拜祭之用。祠堂的牆體由青磚所築,由於風雨的侵蝕,已露出斑駁之象,卻更顯古樸莊嚴。屋頂上飛檐翹角,顯得氣勢非凡。
武侯祠的一殿前檐正中置一豎匾“漢諸葛丞相武侯祠”,石質的門楹刻有楹聯:“崗枕南陽依舊田園淡泊;統開西蜀尚留遺像清高”。殿內正中有一尊諸葛亮的銅像,是2001年浙江蘭溪八卦村的諸葛亮後裔贈送的,據說是惟一按諸葛亮真人比例打造的。史載,諸葛亮身高八尺,相當於1.81米。銅像的身後是一幅白虎圖像,銅像之上的匾額為董必武於1965年題寫的“卧龍遺址”四個鎏金大字。殿的兩邊是歷代名人的文章,如習鑿齒的《諸葛忠武侯贊》等。

建築格局


湖北省襄陽市武侯祠
湖北省襄陽市武侯祠
從一殿後面拾級而上進入二殿,二殿建築形式與一殿相仿。殿門兩邊有幾副楹聯,其中讓人印象最深的一副是:畫三分燒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氣周瑜辱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此聯可以看成是對諸葛亮生平事迹的高度概括。祠內楹柱上寫著“伯仲之間見伊呂;先生有道出羲皇”,為曾任職於張學良手下的民國將領黎天才集杜甫句。殿正中為郭沫若題的字:“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
二進殿的後面為中院,有左右廊房,院中有兩棵參天古柏。兩邊為劉備部下的文臣武將泥塑像12尊。左邊是文官,分別為費禕、向朗、習楨、馬良蔣琬龐統;右邊是鄧芝廖化向寵、習珍、馬謖諸葛均
二殿後為過殿,殿內陳列著諸葛亮生平簡介。
四進殿為武侯祠的正殿,殿內塑有諸葛亮及其子諸葛瞻、孫諸葛尚一家三代英烈的塑像。居中而立的諸葛亮羽扇綸巾,凝目沉思。諸葛亮雕塑的兩邊為蘇童題寫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上面正中是襄陽市已故著名書法家王樹人寫得“天下奇才”,兩邊為李鐸題寫的“志存高遠,漢家遺風”。兩側牆壁上掛滿了木刻,上面仍是歷代文人為諸葛亮所作的文章,如李興的《祭諸葛承相文》,習鑿齒的《諸葛武侯故宅銘》以及吳綬的《隆中書院記》等。
四進殿的東側為銅鼓台和碑廊。西側是娘娘殿,供奉的是諸葛亮妻子黃月英。緊挨著的就是三義殿。殿內劉關張塑像栩栩如生。三義殿的走廊兩側分別豎有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槍,此外欄桿、圍牆上嵌有49幅有關劉、關、張故事的浮雕。據介紹,這以上諸殿都是上世紀80年代之後新建。三義殿前的靜院軒內有棵桂花樹,據說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參觀武侯祠,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隨處可見的楹聯、匾額、祭文等。從後人的讚頌、祭奠和緬懷中,我們可以再次領略千古名相諸葛亮的雄才偉略,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人格魅力,同時也對陳維周為何稱他“三代下一人”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歷史沿革


東晉陞平五年(公元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撰寫了一篇《諸葛武侯故宅銘》。此時隆中已有紀念諸葛之祠堂。
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7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李景讓維修隆中祠,並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
唐光化五年(公元900年),封諸葛孔明為武靈王,並冊封隆中武侯祠,並立改封諸葛亮武侯靈王廟碑。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南宋朝庭再次冊封隆中武侯祠,賜隆中武侯祠“英惠廟額並加仁濟號”。
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荊南道觀察使吳綬維修隆中武侯祠,增建了供有劉備、關羽、張飛塑像的“三顧堂”,形成了“隆中十景”。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襲封襄陽王的簡王朱見淑,選擇隆中作為自己的墓地。他毀掉諸葛草廬,遷走武侯祠,造成兩晉至唐宋時期的碑刻石銘破壞殆盡,蕩然無存。
明正德二年(1507年),朱見淑死後,光化王和襄陽府左長史林光奏請朝庭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廟,並御賜廟額“忠武”。
明嘉靖乙酉年(公元1525年),正德進士徐咸任襄陽知府,到隆中拜謁諸葛亮故居,看到武侯祠“湫隘傾祀”(低洼狹小,房屋傾斜),“矚目為之愀然(愴)”遂與監察史王秀共同發起重修諸葛武祠。
明萬曆二十年(1529),中憲大夫,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御史李禎重修武侯祠,併購祠產,增建房屋,立《重修碑記》一塊,記載了隆中遭襄簡王破壞以後的情況。碑陰刻諸葛亮畫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諸葛亮畫像。
康熙三十八年(1699),鄖襄觀察使蔣興芑重修隆中武侯祠。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明末起義軍搗毀藩陵基礎上重建武侯祠,並在草廬原址立草廬亭。
雍正七年(1729年),襄陽府事尹會一重修隆中武侯祠。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憲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鄖道兼理水利事務李敏學重修隆中武侯祠。
光緒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廣總督裕祿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隆中武侯祠,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中正到訪隆中,舉行祭祀儀式並拔款維修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銅鼓台等並立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對武侯祠、三顧堂、野雲庵、三義殿進行維修,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