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草廬的結果 展開

草廬

草廬

草廬即南陽諸葛草廬,位於南陽卧龍崗武侯祠院後部正中,是後人在諸葛亮故宅基址上建的一座八角尖頂茅亭。

草廬頂呈八角是取諸葛亮巧布八陣之意。木雕迴廊,環繞四周。前額“諸葛草廬”,為1973年郭沫若手書;內額“諸葛廬”是1940年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所書。后額“南陽諸葛廬“為清光緒二十年(1894)南陽知府傅鳳颶所書。

亭中保存有明成化十四年(1478)碑刻一通,上書“漢諸葛孔明舊廬”,背有任義篆書《書指道碑陰》。此亭寓意諸葛亮就是在這裡“躬耕隴畝”並與劉備縱論天下大事,為其提出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草廬對面的小亭中,保存有近代書法家河北張秀山所書的《草廬對》隸書碑刻。

諸葛草廬是諸葛亮十七歲至二十七歲躬耕於南陽的居住處。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的“草廬”即卧龍崗上的諸葛草廬。

南陽諸葛草廬是劉備三顧茅廬發生地,諸葛亮”三分天下“戰略的策源地,是南陽歷史名勝古迹的代表之一。

出處與詳解


1、【thatched cottage】茅屋;簡陋的草屋
①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②《後漢書·周燮傳》:“有先人草廬結於岡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給。”
③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三:“﹝ 劉知常 ﹞乃於所居之傍,辟草廬以居,時人謂之‘草庵居士’。”
④《元史·吳澄傳》:“澄 所居草屋數間,程鉅夫 題曰‘草廬’,故學者稱之為‘草廬先生’。”
⑤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取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且說徐庶既別玄德,感其留戀之情,恐孔明不肯出山佐之,遂乘馬直至卧龍崗下,入草廬見孔明。
2、用以謙稱自己的住處。
劉基 《次韻和王文明絕句》之十七:“草廬不枉達官車,長日惟消滿架書。”
3、猶草野。
晉 劉寔 《崇讓論》:“在朝之士相讓於上,草廬之人咸皆化之。”

簡介


南陽諸葛草廬“諸葛大名垂宇宙”,翻開中國的歷史諸葛亮佔據著輝煌一頁,在群眾中他是智慧的化身,他的名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千百年來,流傳下來了他的很多故事,然而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則是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未出茅廬,已定天下三分”的故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古樸典雅的茅屋,就是著名的南陽諸葛草廬,歷史上有名的禮賢下士,三顧茅廬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諸葛草廬,最初建於魏晉,是蜀國故將黃權在諸葛亮躬耕舊址卧龍崗上修葺而成的。晉以後,南陽一直是戰亂頻繁、草廬也遭到兵毀,不復存在。唐初,又重建草廬,到了唐代中期,諸葛草廬已為群眾所熟悉並在許多著名詩人的作品中出現。被尊稱為“詩仙”的李白,面對草廬曾由衷的讚歎:“當其南陽時,壟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劉禹錫在其《陋室銘》中又從更高的境界寫下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的名句。可以看出,諸葛草廬,在當時,已經是名揚天下了。元、明、清三代,三顧茅廬的故事,又通過文學、戲曲等形式,更為廣泛的流傳,吸引了無數的朝野名流,文人墨客。元代順帝年間曾任監察御史的周伯倚,號稱“明四家”之一的大畫家唐寅等,都在這裡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這一時期,地方官府對草廬均有修葺,其中以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的修耷規模最大,在南陽知府羅景的主持下,不僅對草廬進行了整修,還在左側修建了“三顧堂”、“關張殿”,並遍植竹木,使這裡松柏蒼煙,翠竹蕭蕭,風景幽雅噬人。令人留連忘返。
南陽諸葛草廬
南陽諸葛草廬
諸葛廬,高4米,八角攢尖式,每角懸掛一風鈴,每當清風徐來。便叮噹作響,好象向人們敘說著發生在這裡的千古佳話——三顧茅廬。草廬的大門上懸掛著南陽知府顧嘉薔於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748年)題寫的一副對聯。上聯為:抱膝此安居覺異日桑種成都殊非本念;下聯是:長吟誰與和問當年曲庚梁父可有遺音。上聯的意思是說:諸葛亮在南陽躬耕壟畝,過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布衣生活,他走出草廬,只是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之恩,後來出將人相,致身富貴於成都,並非他本來的意願。諸葛亮在《上後主表》中曾寫到:“臣死之時,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在他死時,,家中僅有桑田十五頃,充分表現了諸葛亮不圖榮華富貴,不謀私利,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情操。下聯的設問是否定的,也就是說像諸葛亮那樣的後來者是沒有的,諸葛亮吟唱著粱父,在此修身立行以及他那高尚的品質,是萬古莫及的,這充分表現了後人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
草廬外的門媚上懸掛匾額一方,上書“諸葛草廬”四個大字,是我國近代文學家、史學泰斗郭沫若先生於1973年4月題寫的。草廬內的門媚上,也有一匾,是國民黨元老於佑任先生在1940年拜謁草廬時圖下的手筆,上書“諸葛廬”三字,他的字,灑脫自如,翰逸神飛,是不可多得的墨寶。草廬正中,有一通石碑,立於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正面楷書:“漢諸葛孔明;日廬,”背面為小篆“書指道碑陰”,上面記載:“諸葛先生;日廬,距今府城西南五里,去適襄鄧官路南二百三十步。”進一步說明了諸葛亮在南陽所居住的具體方位。站在草廬內,彷彿又聽到了劉備、諸葛亮進行的那場一秘密會談”,那麼他們會談的內容又是什麼呢?讓我們看一看立於草廬門前的這四塊碑刻,上面的文字給我們揭開了這個秘密: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東漢未年,朝政腐敗,群雄逐鹿,爭戰不已。曹操、孫權在這場豪強爭戰中各得天時、地利,雄據一方,勢力單薄的劉備,寄住新野,難展大志,後來經過徐庶的推薦,劉備於公元207年,親往南陽,敦請諸葛亮,連去三次才見到,這段歷史,在《三國志》中記載:“先帝隨詣亮,凡三往,乃見”。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也寫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諸葛亮深感劉備求賢若渴)態度誠懇,又有“欲伸大義於天下”的志向,就在這草廬之中會見了劉備,並從政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內修政理)、軍事(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帥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地理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等方面,對當時的國家形勢作了精闢地分析,建議劉備佔據荊、益二州為根據地,和好西南各族人民,對外聯合孫權,以對抗“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曹操;內改新政治,一旦時機成熟,就從荊、益兩路北伐中原,一成統一大業。劉備聽后,連連稱讚。這碑刻上的文字,就是他們這次談話的內容記錄,它就是千古名篇《草廬對》。一番草廬對話,表現了諸葛亮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政治才華和軍事才能,這場談話對以後三國鼎峙局面的形成和發展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南陽,是諸葛亮成才的搖籃,草廬,是劉備、諸葛亮君臣三顧而舍,如魚得水的場所。它沒有色彩繽紛的雕樑畫棟,也沒有恢宏的壁畫浮雕,然而,這簡陋的草屋,卻造就了一代運籌帷幄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自來宇宙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縱觀中國古史,為將為相之人多矣,而布衣躬耕,受三顧而起,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者,當首推諸葛武侯。南陽諸葛草廬,因“三顧”聞名於世,“一對”彪炳史冊,流芳千古!

歷史


諸葛廬又名 武侯祠,俗稱 諸葛庵,為豫西南名勝之首,馳譽中外,位於河南省南陽市老城西南4公里卧龍崗上,是後人為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躬耕南陽而興建的。
史載,魏晉時期,蜀國故將黃權已經率族人開始在這裡建庵祭祀諸葛亮,而祭祀的茅庵就成為南陽武侯祠的肇始之基。唐宋元明清時期,歷代著名文人為此題詠。元大德二年(1298年)即廬為祠,塑像祭祀。監郡奉直馬哈馬割近旁田地200餘畝給諸葛廬,收入作為歲時香火費用;皇慶二年(1313年)仁宗皇帝敕建諸葛書院於茅廬東側。明嘉靖七年(l528年),敕賜門額、祭式,並在檄文中說:“諸葛亮避東漢之末運,寓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不求聞達,其出處之正,輔佐之誠,先儒比之伊呂。”明萬曆皇帝欽賜諸葛廬七弦琴1件,仍珍藏在廬內。
諸葛廬的現存建築基本上保留著元、明時期的建築特徵,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殿堂樓閣155間,牌坊、仙人橋、山門、大拜殿、茅廬、小虹橋、寧遠樓等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分佈在兩側的建築有諸葛井、碑廊、古柏亭、野雲庵、老龍洞、伴月台、躬耕亭、讀書台等。諸葛廬的左側為三顧祠,祠內有關張殿、三顧堂、射圃亭等。廬之右側為道人居住的二進四合院。
諸葛廬內保存宋、元、明、清碑刻300多塊,其中宋代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書《前出師表》,字跡蒼勁,歷來為書法愛好者所推崇。明李東陽的《重修諸葛武侯祠記》、任義的《書指道碑陰》等碑刻,是研究諸葛廬沿革的重要文字資料。廬內大量的匾額、楹聯、碑碣中保留古代不少名人的佳句和名篇。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葺。郭沫若曾先後題寫了“諸葛草廬”和“武侯祠”兩幅門額。國家領導人胡耀邦、李先念等都曾視察過諸葛廬。廬內茂林修竹,綠蔭遮道,景色宜人,成為國內外遊人嚮往的 旅遊聖地。
南陽諸葛草廬—《草廬對》的發生地
《草廬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
草廬對碑刻
草廬對碑刻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河南南陽新野縣)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南陽卧龍岡諸葛草廬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他們的談話內容即《草廬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為劉備奉獻草廬對策,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三分天下”的《草廬對》受到劉備推崇,正是在這一戰略決策指導下,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與孫吳和曹魏兩大政權成三國鼎立之勢。后《草廬對》成為千古名篇佳作,成為中國政治和軍事謀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草廬對》具有典範價值。
《草廬對》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略構想之一,在政治謀略和戰略學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