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城市經濟圈

滇中城市經濟圈

滇中城市經濟圈是指雲南中部以昆明為核心,半徑約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個州市組成的行政轄區,總面積94558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面積的24%,2008年該區域人口1698.7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37.4%

2015年8月31號滇中城市經濟圈三條高速路開工。

簡介


滇中城市經濟圈,是指雲南中部以昆明為核心,半徑約150-200公里左右,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個州市組成的行政轄區,總面積94558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4%,2008年該區域人口1698.7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37.4%。
將實現區域內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支撐體系的共建共享、互聯互通能力的鞏固和提升,以綜合交通運輸支撐體系建設為核心,構建交通、生態環保、城鎮化、高新技術、能源和公共服務等支撐滇中城市經濟圈協調發展的六大體系。
總體目標是,2022年實現滇中城市經濟圈“教育均等、就業均等,醫療一體、社保一體,金融同城、通訊同城、交通同城”,達到“公共服務一流、社會環境一流”。

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制度創新和體制創新為突破;依靠科技,轉變方式,調整結構,科學發展;統一規劃、統籌協調、擴大開放;突出重點、優化布局、互利共贏;充分發揮滇中城市經濟圈的整體經濟實力、綜合承載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快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努力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轉變發展方式,不斷調整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努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2、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創新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優化發展環境、制定發展規劃、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3、集約開發,空間管治。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引導人口集中居住,產業相對聚集,空間集約利用。突出空間管治的公益性,提高政府空間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4、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做大做強核心區,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加快培育新的增長極,促進所有市區縣共同加快發展。
5、優勢補充,良性互動。發揮各地特色,突破行政區劃,促進產業相聯、市場一體、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6、保護環境,協調發展。保護併合理利用各類資源,改善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整體可持續發展。
(三)功能定位
1、立足西部,接軌國際,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重要樞紐。
2、空間優化,分工有序,實力雄厚的強勢增長極。
3、人地和諧,城鄉一體,富裕文明的現代城市群落。
(四)發展戰略
1、以中國向西南開放為主要方向的經濟國際化戰略
以滇中城市經濟圈為核心,以第三亞歐大陸橋西南通道為主軸,以泛亞鐵路東、中、西三線為支撐,以“八入省”、“四齣境”綜合交通體系為樞紐,實施面向東南亞、南亞和“印度洋”開放為主要方向的經濟國際化戰略,推進我國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建設。
2、以強化區域優勢為目的的經濟協同化戰略
以現代新昆明作為滇中城市經濟圈的龍頭帶動;大力拓展培育曲靖、玉溪、楚雄和武定〈祿勸〉四個城市增長極;積極引導滇中城鎮空間向主要經濟聯繫方向和發展走廊聚集,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
3、以空間集聚為導向的城市群戰略
以資源承載為前提,努力協調人口城鄉結構,不斷促進圈內人口由鄉村向城鎮轉移;積極引導外圈人口向滇中城市經濟圈集聚,不斷優化人口空間格局;大力加強城鄉統籌,不斷推進滇中城市經濟圈城鄉一體化進程。

主要目標


1、總體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生態文明型社會為根本,以有效配置城市群資源為手段,以區域協調、跨越發展為總目標,立足大西南,承接珠三角、長三角,面向東南亞和南亞,將滇中城市經濟圈建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資源共享、整體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城市群;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排頭兵。使滇中城市經濟圈在實現國家“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戰略中成為能更有力帶動中國西部沿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成為我國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的樞紐以及國際化經濟開放示範區。
2、階段目標
啟動期(2009—2010年)。滇中城市經濟圈建設全面啟動,城市之間的行政區劃約束得到化解,統籌、共建、共享的綜合基礎設施框架體系開始形成,經濟圈對周邊區域經濟影響和帶動作用開始顯現。
推動期(2011~2015年)。連接滇中各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及城際軌道交通網基本建成,滇中城市經濟圈建設向縱深推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業優化等體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資源節約、生態文明和環境友好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初步形成。經濟圈內人口達到2090萬人,GDP超過8680億元,人均GDP接近4.2萬元,各項生態環境指標開始好轉。
深化期(2016~2020年)。滇中城市經濟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業優化等綜合配套建設主要任務基本完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文明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模式基本建立,作為國家生態屏障的雲貴高原生態保護壓力將得到極大緩解,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空間結構


構築一核、兩軸、三圈、四極、五通道的空間結構。即:形成一個核心,發展兩條軸線,構建三個圈層,培育四個增長極,發揮五大通道優勢。
(一)一核
以現代新昆明(一湖四片)為核心,範圍包括昆明主城、呈貢新城、晉城——新街新城及昆陽——海口新城。該區域是昆明城市功能重組和集聚新興城市功能的重點區域,主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休閑經濟,發揮作為區域合作中心城市的影響力、帶動力、輻射力,打造立足雲南、聯繫全國、面向東南亞和南亞的資金、商品、技術、人才、信息流集散中心,在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的同時,輻射帶動周邊國家和地區。
(二)兩軸
包括滇中東西、南北兩條重點發展軸,是滇中城市和產業一體化建設的綜合廊道,是中國陸路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必由通道。
1、東西軸
以連接曲靖——昆明——楚雄的高速公路和鐵路等交通設施為依託,重點發展中央商務、先進位造業、空港物流、生物製藥、重化工等產業,成為滇中城市圈連接黔桂、珠三角地區,拓展緬印巴的重要軸線。
2、南北軸
以連接武定〈祿勸〉——昆明——玉溪高速公路和鐵路等交通設施為依託,建設具有綠色生態、科技文化創新和休閑經濟走廊三大功能的縱向主發展軸,成為滇中城市圈向川渝腹地、長三角地區發展、向越老泰柬輻射的重要軸線。
(三)三圈層
以環滇中城市的公路網、鐵路網和軌道交通網的建設為基礎,構築“極核圈層”、“帶動圈層”及“輻射圈層”三大圈層結構,加快滇中城市經濟圈的形成,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依託昆明面向東南亞、南亞交通樞紐建設和滇中城市經濟圈公路網、鐵路網、軌道交通網的建設,形成溝通廣大內陸地區和面向東南亞和南亞、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陸路樞紐,使滇中城市經濟圈成為中國西南對外開發和經濟增長的新高地。
1、極核圈層
依託昆明鐵路樞紐環線和昆明繞城高速公路,構築極核圈層。規劃範圍主要包括現代新昆明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約30—50公里範圍內的部分市、縣(區)、鎮和相關區域。極核圈層與核心城市聯繫緊密,是各種要素依託國家和省級產業園區集聚和擴散的地帶,主要發展高技術產業、現代農業、先進位造業、化工、物流等產業,經濟增長力強勁,對圈外具有較強帶動、輻射和服務功能。
2、帶動圈層
依託連接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武定縣祿勸縣)環狀城際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圈,構築帶動圈層。規劃範圍為極核圈層外圍、距核心城市中心約100到150公里範圍內的城市和區域,屬於一小時經濟圈。該圈層是擴展城市規模,發揮人口集聚功能,培育新興特大城市的主要地帶,也是實現產業分工和合理布局的主要地帶,以發展煙草及配套、加工業、化工、冶金、生物、現代農業等產業為主,具有較強的經濟社會發展帶動作用。
3、輻射圈層
依託連接宣威富源、羅平、石林彌勒)、通海、峨山、新平(腰街)、南華、姚安大姚永仁元謀、武定、尋甸東川、會澤的環狀高速公路圈,構築輻射圈層。規劃範圍為帶動圈層外圍、距核心城市中心約150到200公里範圍內的市縣(鎮)和區域,屬於兩小時經濟圈。該圈層是培育地方性中心城市,統籌城鄉發展的主要地帶,重點是提升產業集聚度,加強產業競爭力,發展新興產業,承接極核圈層產業與功能轉移、擴散。
(四)四極:曲靖、玉溪、楚雄、武定〈祿勸〉四大城市增長極
1、東部——曲靖增長極
以構建珠江源大城市為目標,拓展對周邊地區和省份的輻射、
帶動作用,使曲靖成為全國重要的集生產、加工、貿易、科研為一體的重化工和有色冶金基地;承接黔桂川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物資集結和運輸樞紐。
2、南部——玉溪增長極
以加快昆玉一體化進程為目標,整合區域內資源,優化產業布局,推進兩城交通公交化,逐步由通信、金融兩城一地向一體化邁進,構建世界級的煙草產業基地、花卉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康體休閑旅遊基地以及最適宜居住地。
3、西部——楚雄增長極
以加強和提升城市聚集力為目標,加快發展生物產業,建設全省重要的綠色產業基地、冶金化工基地、突出特色文化,民族文化旅遊產業基地以及承接產業轉移和出口加工基地,形成併發揮聯動滇中、滇西的重要功能作用。
4、北部——武定祿勸增長極
為彌補滇中經濟圈城市鏈條中的塌陷環節,將武定、祿勸兩縣合併規劃建設成為一個生態化新興產業示範(組團)城市,設立生態產業園區,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文化創新、環保等新興產業。充分發揮承接昆明、聯動攀枝花,帶動相對落後的滇中北部經濟發展的功能作用。
(五)五通道
以昆明為核心,呈放射狀的五大通道,通過鐵路、公路網溝通內陸,連接東南亞、南亞。
1、滇東北通道
以昆明經曲靖至上海的滬昆鐵路和滬昆高速公路為基礎。滇東北通道連川、渝、黔,直接與成渝經濟帶相接,是中國廣大的內陸腹地和長三角地區進入東南亞、南亞最便捷的陸路通道。
2、滇西北通道
以昆明至成都的成昆鐵路和昆永高速公路為基礎。滇西北通道面向川、藏和金沙江上游,與關中城市群呼應,是中國西部地區通邊達海的重要通道。
3、滇西南國際通道
以昆明經楚雄至大理並延伸至瑞麗和緬甸的第三亞歐大陸橋西南通道(泛亞鐵路西線重要部分)為基礎。滇西南國際通道是中國走向南亞、印度洋最便捷的陸路通道。泛亞鐵路西線以及中緬陸水聯運通道開通以後,滇西南國際通道運輸成本將進一步降低,滇中城市群作為中國面向南亞、印度洋開放的樞紐地位將進一步凸顯。
4、滇南國際通道
以昆明經玉溪至河口、磨憨的泛亞鐵路東、中線和昆河、昆曼高速公路為基礎,並延伸至越南河內、海防和泰國曼谷。滇南國際通道是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直接降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陸路運輸成本,有利於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更有利於中國和東南亞旅遊業的發展。
5、滇東南通道
以昆明至南寧的雲桂鐵路、昆衡高速公路為基礎,經過泛亞鐵路可直達越南、泰國、緬甸等東盟國家。滇東南通道處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大湄公河次區域、泛珠三角經濟合作區等多區域合作相互疊加、融合的區域,為將滇中經濟圈建設成為中國~東盟物流、商貿、加工製造基地,信息、交通樞紐和金融中心創造有利條件。

發展機遇


機遇一:區域合作的快速深入推進,為滇中城市經濟圈開放與發展提供了巨大平台
以昆明為中心的滇中地區,位於中國與東南亞、南亞的交匯之地,地處中國西南國際大通道的咽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加快,中印緬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GMS)不斷深化,以及KK(昆明與加爾各答)合作的日益加強,為滇中城市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城市經濟圈建設與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滇中城市經濟圈由封閉發展的“末梢”變為對外開放的“前沿”。目前,國家鼓勵城市經濟圈發展的政策導向日益明顯。黨的十七大特彆強調,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突破行政區域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繫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雲南要發展,滇中城市經濟圈的“弱勢合縱”勢在必行。建設滇中城市經濟圈,與國家戰略導向相符,有望得到國家的支持。
機遇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是促進滇中城市經濟圈建設的可靠保障
《雲南省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鼓勵和支持城市之間開展分工協作,打造滇中城市群,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省委強調,要把昆明建設成面向東南亞南亞、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現代化城市。2006年雲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把以昆明為重點的滇中地區,發展成為全省經濟的核心區和對內對外開放的中心,構建以昆明為中心的經濟增長極和區域中心城市為核心的經濟區,建設通向周邊省份的經濟帶和通向周邊國家的經濟走廊,形成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互動機制。
機遇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使滇中城市經濟圈獲得了優惠政策保障
黨的十七大指出,要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期,西部大開發政策將進一步得到完善,優惠措施將越來越多,這必將使滇中城市經濟圈發展獲得難得的政策優惠期。
機遇四:科技進步和產業轉移有利於滇中城市經濟圈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

發展基礎


(一)豐富多樣的資源稟賦,為滇中城市經濟圈區域協調發展奠定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滇中四州市地勢相對平坦,氣候宜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且各具特色,互補性強,是我省最適宜聚集人口、休閑度假、建設城市和發展產業的區域。滇中地區礦產資源儲量大、經濟價值高,集中了全省絕大多數磷、銅、鐵、鉛、煤等礦產。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我省糧食、烤煙、蔬菜、花卉、畜牧等主要農作物的主產區。生態環境總體水平保持良好,森林覆蓋率超過50%。旅遊文化資源僅次於滇西地區,滇中地區不僅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古滇文化和彝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的旅遊休閑度假勝地。
(二)不斷增強的綜合實力,為滇中城市經濟圈區域協調發展增添了強勁活力
滇中是我省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2008年,滇中四州市共實現GDP3295.1億元,佔全省的57.8%,人均GDP約為19400元,是全省人均GDP的1.55倍;財政收入佔全省財政收入的49.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省的68%;投資和商品零售額分別佔全省的42.4%和60.6%;城鎮化率超過42.6%,高於全省33%的平均水平。區域交通、通訊、供電等設施較好,已基本建成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在煙草、冶金、化工、機械、裝備製造、電子信息、休閑旅遊、商貿物流和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等產業方面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有全國最大的煙草基地、磷化工基地和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滇中城市自身實力的增強,不僅為滇中城市經濟圈吸引外資和承接產業梯度轉移贏得了契機,也為滇中城市經濟圈的合作共建創造了良好基礎條件。
(三)加快發展的現代新昆明,為滇中城市經濟圈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核心輻射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2008年,根據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對包括港澳台在內的中國289個地級以上城市進行系列排序顯示,昆明城市整體競爭力在全國排名第16位、居西部1位,在中國城市誠信政府排行榜中排名第9位;在中國國際化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16位,在國家環境保護部《2007年全國城市環境管理與綜合整治年度報告》中昆明環境空氣質量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2位,僅次於海口市。無論從經濟總量,發展速度還是發展勢頭看、昆明的綜合競爭力十分突出。隨著現代新昆明建設步伐的加快和泛亞鐵路、泛亞高速公路、昆明國家門戶機場的建設,城市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昆明的影響力、輻射力、帶動力將進一步提升。
(四)不斷加強的合作願望,為滇中城市經濟圈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
我省《“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把滇中列為全省的重點開發區,隨著省政府對滇中各州市發展定位的明確,為滇中地區差別化發展和協作分工的廣泛開展奠定了基礎。滇中各州市也把統籌區域發展,“加強滇中城市合作、構築區域共同體,推進整體競爭力提升”等方面有著廣泛的共識,簽署了相互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了各方積極推動合作,加強資源整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增強區域整體實力,以統籌發展為主旨的區域競爭新格局正在初步形成。
(五)制約和挑戰
滇中城市經濟圈的協調發展仍然面臨許多制約和挑戰,主要表現為四州市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雷同,未形成匹配、關聯的格局,重複建設、各自為政現象仍然普遍,人力資源條件亟待改善,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提升,區域間協調機制不完善,資源環境承載力脆弱,尤其是水資源量極少且時空分佈不均,環境保護與建設任務艱巨。

發展契機


契機一:合作共識與願望的加強,為滇中城市經濟圈建設提供了內在動力
經過多年“單打獨鬥”,滇中4城市深刻體會到,只有加強合作,構築區域共同體,才能在國內競爭與對外開放中形成集團優勢與強大合力,掌握髮展的主動權。2006年4月召開的首屆滇中城市群論壇,為滇中城市經濟圈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四方達成了“加強滇中城市合作、推進整體競爭力提升”的共識。昆明市與玉溪市已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明確:雙方積極推動資源整合,充分發揮兩市六大優勢,積極推動六方面合作,增強城市整體實力,從而帶動滇中地區的發展。
契機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滇中城市經濟圈發展增添了強勁活力
滇中是我省基礎條件最好、發展最快的區域。特別是在基礎設施方面,此區域交通、通訊、供電等設施日益完善,為滇中城市經濟圈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南昆、成昆、貴昆、內昆和昆河等鐵路通往國內外,昆玉、崑曲、昆楚等高速公路構成了出省、通邊的公路網路,昆曼、昆仰、昆河三大國際公路的修建,將使昆曼經濟帶、昆仰經濟帶和昆河經濟走廊初露端倪;隨著國內第四大航空港——昆明新機場的建設,空港經濟將成為亮點。滇中城市教育、醫療、金融、信息等服務優勢明顯。滇中地區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司總部,人才集聚,為滇中城市經濟圈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資源支撐。滇中城市自身實力的增強,也為滇中城市經濟圈吸引外資和承接產業梯度轉移贏得了契機。
契機三:日益顯現的互補要素,為滇中城市經濟圈崛起積蓄了巨大潛力
一是空間互補。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城市發展水平不同,核心城市拓展空間受限,支撐城市空間利用率低。加強滇中城市經濟圈建設,能促進其它城市空間的有效利用。
二是資源互補。滇中地區礦產、水、生物、旅遊等資源各異,互補性強。以礦產為例,昆明磷礦儲量48億噸,居全國之首;曲靖的煤、鐵及等資源豐富;楚雄的鹽礦資源蘊藏量較大,玉溪的有色金屬種類較多。
三是產業互補。滇中4城市在煙草、化工、機械、冶金、電子、旅遊等產業的同構性,和昆明在高新技術、裝備製造、醫藥、冶金產業的領先;曲靖在煤炭、化工、電力等產業的優勢,玉溪的煙草配套、旅遊產業的特色;楚雄在天然醫藥、畜牧、綠色食品等產業的實力等差異性,有利於產業整合,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四方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四是服務互補。昆明的科技教育、金融保險、物流等現代服務業較為發達,其他城市的商貿、旅遊等各具特色,為多邊信息溝通、技術交流等創造了條件。
契機四:現代新昆明建設,成為滇中城市經濟圈的“領頭雁”
滇中城市經濟圈建設,需要一個有實力的核心城市為中心,昆明市恰恰能夠擔當這一領頭雁的重任。昆明作為省會,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是全省惟一的特大城市,綜合競爭力十分突出。從經濟總量、發展速度、發展勢頭、發展空間來看,昆明後勁十足。隨著現代新昆明建設的推進,“三大板塊”齊頭並進,“六大產業片區”集聚成型,新機場、烏東德電站、光電子基地、國家能源項目等一批大項目的推進,“春城”昆明的輻射和帶動能力將進一步提升。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現代新昆明、現代新滇中將以靚麗的新貌和強大的綜合實力展現在世人面前。

保障機制


滇中城市經濟圈區域協調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性任務。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快完善體制機制,為本規劃實施提供切實保障。
(一)構建協調發展的組織領導機制
省政府成立副省級以上領導為組長的滇中城市經濟圈協調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雲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全面負責滇中城市經濟圈協調發展工作。省級各有關部門和四州市要從加快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推進滇中城市經濟圈協調發展的重大意義,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抓緊制定本規劃的具體實施辦法和工作方案。採取多種有效形式,建立省級有關部門和四州市會商機制、四州市與其他州市區域協調合作機制,全面加強滇中在資源配置、項目布局融資、對外開放協作、一體化公共服務和其他重大工作上的統籌協調和爭議問題協商處理,高效協同推進滇中城市經濟圈協調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要認真研究制約滇中城市經濟圈協調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分類舉措、切實解決;對於急需解決的工作困難,要明確責任、限時解決。根據全省和滇中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變化,及時修訂完善本規劃,保證滇中城市經濟圈始終沿著科學發展的軌道前進。
(二)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機制
根據本規劃制定完善並實施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級有關部門和滇中四州市各級政府要認真按照本規劃要求,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所有地方性政策進行系統梳理,抓緊研究制定規劃實施所需要的新政策。制定滇中地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在土地、稅收、人力資源、投融資、法律法規等方面研究制定支持重點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主要包括產業分工合作政策、產業集聚政策、技術創新政策等。制定產業分工合作政策,要按照突出共同利益的原則,重點選擇交通、商貿、金融、信息、旅遊、人力資源等領域,構築區域合作的網路體系;制定產業集聚政策,要規定各功能區鼓勵發展、限制發展和禁止發展的產業,鼓勵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構築強競爭力的產業鏈;制定技術創新政策,要鼓勵企業實行開放式自主創新,加大對研究開發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投入,加快提高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
支持產業走廊的高新技術、煙草、製造業、冶金、化工等產業基地、工業園區和特色產業集群。對按要求進入產業走廊的企業,可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分類給予政府財政投資或財政補貼;稅收部門給予一定期限內減免稅、准允加速提取折舊等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優先貸款和直接投資,並賦予有利的還貸條件,優惠利率的差額部分由政府投資基金予以補貼;在行政指令和政績考核方面,優先進入規劃,優先准予立項,優先予以審批。加強產業轉移中的環境保護,限制高污染產業轉移到生態脆弱區和保護區附近;率先積極探索和建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人才保障體系等促進滇中城市經濟圈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積極穩妥地推進滇中地區一體化發展。不斷優化發展環境,繼續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在目前以行政區為被考核單位考核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增加由省政府為考核主體、以經濟圈為被考核單位的考核制度,在目前各個行政區劃各自財政預算基礎上,增加經濟圈統籌安排公用基礎設施投資的制度,將目前實行的生產型增值稅轉變為消費型增值稅,促進企業跨行政區發展和推進區域經濟合作。深化滇中地區流通體制改革,以商品市場為基礎、生產要素市場為重點,合理布局大型商業設施和市場,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加快統一區域內市場准入政策、市場執法標準和市場法制環境,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建立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區域市場體系,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切實增強滇中發展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加快把滇中城市經濟圈培育壯大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引擎。
(三)建立合作共贏的發展機制
滇中各州市之間要以“開放、寬鬆、公平、高效”為準則,互通互惠各種優惠政策。積極探索和建立城市群中通行通用的人口遷移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就業、養老、失業、醫保政策,聯手構建統一的制度框架和實施細則。加強各州市間政策的互聯互通互用,構建行政服務和政策支持的“綠色通道”和共享同等的經商政策,以搞活城鄉人流、物流,促進城市繁榮。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則,從規劃對接入手,從項目實施入手,通過經濟紐帶和市場化運作方式,滇中城市之間應切實加強在重大規劃問題上的協調銜接,促進基礎設施、社會事業設施的共建共享;鼓勵滇中地區建立相互幫扶機制,充分發揮實力較強的地區對相對落後地區的扶持和帶動作用,加大貧困點扶貧開發力度,著力促進滇中城市經濟圈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產業發展密度和發展潛力,細化滇中城市經濟圈的產業分工,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調節功能,扶持區域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型產業基地建設;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園區集中,推動產業融合,促進產業間的功能互補和產業鏈延伸,發揮集聚效應。逐步形成主體功能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範、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產業開發格局。
(四)建立資源統籌配置機制
實行資源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優化配置,對土地、原材料、能源等資源,通過開放市場、調整價格及降低消耗等途徑,實現最大程度的共享;教育、科技、人才、知識產權、信息、管理、旅遊等資源,要重構無障礙共享機制,實現互利互贏;對交通、通訊及其他基礎設施資源,建立區域性共建、共享機制,並在管理上形成一體化管理。強化土地集約利用,建立建設用地集約供應保障體系。多渠道挖掘未利用土地、空閑地、廢棄地、低效利用土地的潛力,盤活土地存量。積極拓寬建設用地指標來源渠道,通過申請追加指標、有償調劑等多種途徑和方式,保障經濟圈重點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加大村鎮整治,宅基地整理和荒山荒地改造力度,確保區域內重點建設“占補平衡”的需要,優先保證重點園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產業集群的建設用地。
建立重點開發地區年度用地監測制度,加強土地開發強度考核監督和土地利用規劃實施評價,積極盤活存量土地,不斷促進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積極探索多種集約利用土地的用地方式、管理制度以及土地資源利用效益評價制度。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大外流域引水工程。加強水資源統一調度,建設跨流域調水和城市水源工程,有計劃地限制開採和補充地下水,加強節水技術改造,建立節水和用水的價格新機制,建立水資源補償機制,對因水源保護造成的地方財政減收增支,通過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給予一定的補助。加快牛欄江引水工程建設進程,加大金沙江虎跳峽調水工程前期工作力度,鼓勵缺水區域與水資源充裕地區實施稅權交易,實現水源建設、庫區移民、項目異地開發的有機結合,實行工業和城鎮污水回用制度以及居民生活用水定額管理制度;逐步推行水務一體化管理。建立合理生態補償機制,加強資源開採、產品製造、產品消費、資源回收和無害化處置全過程管理,推進區域排污權交易,提高區域環境容量的總體配置效益。
(五)建立規劃監督評價機制
省政府要適時制定出台《雲南省滇中城市經濟圈區域協調發展規劃實施意見》,省級有關部門要儘快編製《滇中主體功能區規劃》、《滇中資源綜合利用規劃》、《滇中綜合交通發展規劃》、《滇中重大支撐項目行動計劃》、《滇中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以及《滇中公共服務發展規劃》等有關專項規劃,四州市要依據本規劃制定詳細開發規劃,並做好與本規劃的銜接與協調工作。建立規劃實施責任制度和定期專項評估制度,明確責任,強化獎懲。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對各類規劃的實施評價和監督,對規劃實施的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實行動態跟蹤管理並對本規劃實施情況形成相應評估報告。積極推進公眾參與的法制化和制度化,使公眾通過法定的程序參與規劃實施的決策和監督。加強規劃宣傳,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城市群建設。全面接受監督。根據滇中城市經濟圈協調發展的要求,儘快改革完善有關部門和州市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把重點工作協作配合情況和協調發展重要指標作為考核的突出內容,消除孤立地評價單個地方政績的片面性,強化促進滇中地區整體發展的政績導向。

重大意義


滇中城市經濟圈位於我國內陸地區和東南亞、南亞的結合部,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撐和國家沿邊開放戰略的主陣地。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加快,其在國家對外開放中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歷史使命更加緊迫。2009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雲南時明確指出,“尤其要充分發揮雲南作為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重要陸上通道的優勢,深化同東南亞、南亞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提升沿邊開放質量和水平,使雲南成為我國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
因此,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劃要求,調整滇中城市經濟圈空間開發結構,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實現滇中城市經濟圈協調發展,將更有力地推動滇中乃至全省發展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省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之間相協調,鞏固全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民族團結、邊境安寧、生態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良好局面,加快建設富裕、民主、文明、開放、和諧雲南的進程,把滇中城市經濟圈打造成我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環境優良、設施完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最重要支撐平台,是全面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提升我國沿邊開放戰略的新要求,是深入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新任務,是適應國家城市群戰略的新舉措,也是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手段。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快速發展,滇中四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城鎮區域不斷擴展,城鎮集聚正在顯現,正在從城市經濟圈萌芽階段向快速發展階段過渡,成為全省發展基礎最好、發展水平最高、發展前景最廣闊的區域。面對國內外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主動適應國家區域發展的新格局,加快推進滇中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充分發揮滇中地區在我國提升沿邊開放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構建功能定位準確、空間結構優良、發展環境良好、引領作用顯著的滇中城市經濟圈,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雲南加快發展的任務。
該經濟圈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縱軸的南端,是在滇中城市群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城市間功能不斷聚集、運作不斷協同、點-軸-圈式空間結構布局日益突出所形成的城市集群,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帶,是中國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陸上樞紐,也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核心區域,對促進中國東西互動、海陸並進的完整開放格局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存在的問題


一是昆明“一市獨大”。近年來,由於新昆明發展戰略的實施,滇中地區其他州市與昆明的差距在明顯拉大。昆明在大力發展工業的同時,也面臨“兩難”的境地:
一方面在昆明200平方公里壩子內,環境容量和人口密度已難於承載工業的如此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如不發展工業,經濟總量又難以提升。
二是由於各城市間在煙草、有色金屬、化工、機械製造等重點產業存在結構趨同,缺乏深層次的溝通與協作,甚至利益衝突,導致招商引資和優惠政策等方面相互競爭,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向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發展,影響了滇中地區整體優勢的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