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崖村

山東萊蕪里辛街道下轄村

黃崖村隸屬鋼城區里辛鎮,坐落在棋山北麓,位於萊城東南20公里、距里辛鎮政府駐地東北8公里處。北靠斗子山,西接雙龍峪村,東鄰東峪村,南與后朱山隔黃崖水庫相望。總人口230人,均系漢族,耕地面積266.8畝。有一條簡易公路與外界溝通,是里辛鎮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村莊之一。

歷史沿革


據《劉氏譜》記載,黃崖是春秋時魯國大夫黃伢的故里,黃伢死後,家鄉為了紀念他,將其故里定名為“黃伢村”、元末明初戰亂,黃姓滅絕。明正德年間雙龍峪村劉姓遷此建村,仍沿用黃伢村名,後來人們根據該村處於黃土坡下的地理位置,遂演繹為黃崖村。
自宋元以來,黃崖一直歸萊蕪所轄;清末民初,萊蕪縣劃為十區,黃崖屬顏庄區所轄;1941年改屬新甫縣;1945年回歸萊蕪縣,仍為顏庄區管轄;1951年改稱第七區;1955年稱顏庄區;1958年3月撤區並鄉,顏庄區劃分為鄭王莊鄉和顏庄鄉,該村隸屬鄭王莊鄉;同年10月鄭王莊鄉改為鄭王莊人民公社;1959年2月,鄭王莊、顏庄兩個公社並為顏庄人民公社;1984年屬顏庄辦事處:1985年10月,撤處並鄉設立里辛鄉,該村屬里辛鄉所轄;1995年10月里辛撤鄉建鎮,屬里辛鎮管轄至今。
昔日的黃崖村,生存條件差,因為生活困苦,不少人一輩子娶不上媳婦,人稱“光棍村”。
1965年顏庄公社黨委決定在黃崖村南修建庫容100萬立方米的水庫一座。當時黃崖自然村是雙龍峪行政大村的一個生產隊(第七生產隊,1980年1月1日脫離雙龍峪,成為獨立的行政村)。村址恰在所修水庫庫區內,需整村搬遷。為幫助村民遷移,雙龍峪大隊投入了部分人力物力,1965年底搬遷工作順利完成,新村落成。從1964年秋開始,公社組織全社大量勞力展開大會戰。黃崖村民一邊建設自己的家園,一邊投身於火熱的築庫工作,日上勞力50多人次,1966年春,水庫勝利竣工。
黃崖村東原是一道寬闊的深溝,村民北上種地要翻溝越嶺。特別是七、八月份汛期來臨時,雨水彙集於此形成洪流,更給村民出入帶來極大不便。寶貴的水資源白白流失也甚為可惜。1983年村委研究決定在此攔水築壩,從這一年冬天至第二年春,歷時5個半月,日出勞力50多人次,總投工9000餘個,終於建成了壩底寬60米、高12米、頂寬1.5米、庫容5萬多立方米的小型塘壩。壩身中腰闢為寬5米的生產便道,可通車。塘壩的建成,既能利用其水源澆地、養魚,同時又打通了村東與外界的通道,可謂一舉兩得。
黃崖村西與雙龍峪村有一條河相隔,學生上學,村民外出,都要踩著石頭過河。特別是雨季來臨,學生去雙龍峪村上學尤令家長擔心。1997年,作為扶貧支援對口單位,萊蕪市勞動局為黃崖村捐款建造了一座單孔水泥橋,解決了村民過河難問題,被稱為“便民橋”。第二年村民又集資在村東建起一座雙孔水泥橋。從此,昔日封閉的山村與外界的溝通暢通無阻了。黃崖新村地處山嶺,過去人畜吃水要到一里多遠的山腳下挑水,年老體弱者往返一趟苦不堪言。眼見周圍村莊都吃上了自來水,村委和村民們也開始醞釀打井事宜。1994年春,在村委的帶領下,村民們集資2萬元,架電線,買電機,打機井,建水池,鋪設管道,引水上嶺入村,使村民們告別了挑著罐子打水吃的歷史。
村裡還大力發展養殖業。植桑養蠶、養豬、養雞、養羊、養魚等,尤其養豬,更蔚成風氣。全村60多戶人家,戶均肥豬0.8頭、母豬1.2頭,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豬村。近幾年豬崽行情波動較大,不少村養豬戶改弦易轍,而黃崖人卻不為所動,他們從外地引進優良母豬品種,改良瘦肉型肥豬,不斷提高品種質量,從而打開了市場,拓寬了外銷渠道,創出了產品品牌。
近幾年,萊蕪旅遊業發展方興未艾:黃崖村雖地處偏僻,既非交通要道,又無名山大川。可頭腦活絡、有眼光的外鄉人卻慧眼獨具,看中了它遠離城鎮、廠礦,空氣清新、環境幽雅之長,率先在黃崖水庫之濱建起了餐館,開了當地旅遊之先河。自第一家餐館“池嶺山莊”落戶黃崖湖畔,短短几年間,“得月”、“順霞”、“新河”等10多家餐館如雨後春筍般在水庫旅遊區遍地開花。作為里辛鎮重點開發的旅遊景點之一。2002年又新上了遊船等水上遊樂設施。每逢農閑、雙休或節假日,前來垂釣、遊玩的客人絡繹不絕,遂使天藍、山青、水碧的黃崖庫區成為集美食、遊樂為一體的休閑勝地,其名吃——黃崖野生鯉魚更是聲名遠播。
在引進來的同時,村裡人也開始走出家門外出打工,增加收入。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3000元。
黃崖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民國時期,大土匪劉桂堂曾盤距在棋山一帶燒殺搶掠。黃崖村民與周圍各村群眾聚集在紅山寨奮起反抗,苦戰數日,后寨破,村民罹難30餘人。黃崖村相距五里路的鄭王莊村駐有日本鬼子據點。為趕走日寇,村中青年有數人參加了抗日游擊隊。鬼子掃蕩時,村民堅壁清野,為抗戰作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黃崖村民積極做好支前工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村中熱血青年更是踴躍報名參軍,積極投身於火熱的解放戰場。其中劉加田在淮海戰役中英勇犧牲。黃崖村雖村小人少,但在各個革命戰爭時期,都做出了不小貢獻。
建國前,黃崖地薄民窮,缺醫少葯,患病者多因無錢求醫而延誤治療。新中國成立后,衛生事業有了較快發展。1980年村民劉興恩成為黃崖村第一位鄉村醫生,從此,村民一般疾病可不必出村,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就醫。
新中國成立前,黃崖村教育落後,沒有幾個人識字。1958年成立本村第一所小學,規模較小,只有一個複式班,教員僅秦孝堂一人,1978年併入雙龍峪小學。本村第一名師範生是李登友,畢業后從教40餘年,現已退休;第一個高中生是劉建民,1975年畢業於萊蕪四中,現於里辛二中任教;第一個大學生是劉建平,山東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現在萊鋼職工教育中心工作。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黃崖村共考取本、專科生20餘名。
1987年前,黃崖村一直靠豆油燈或煤油燈照明。1987年在上級供電部門的支持下,加上村民集資,購買變壓器、電線、水泥線桿,建變電室,使黃崖村通上了電。到2002年,家家有電視,並有一半的戶安裝了電話。
如今的黃崖村,人民安居樂業,人壽年豐。據統計,到2001年村裡80歲以上健康老人共有13位,佔全村人口的5 7%。從建國至今,村裡沒有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民風樸實淳厚,尊老敬老蔚成風氣。
黃崖村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以丘陵為主。村莊(新村)建於山丘的朝陽坡,村西是一片平坦肥沃的黃土地。村南是一汪碧水——黃崖水庫。可謂依山傍水,風光優美。

人文自然


黃崖舊村原有文物古迹多處。村中曾有一千年古槐,樹榦直徑有2米多,需4人合圍,樹冠達100多平方米,村西有觀音廟一座,內有觀世音塑像,文革期間神像被毀。1965年因修黃崖水庫,舊村搬遷時一併拆除,村中古槐也被村民忍痛砍伐。現存古迹有北范家橋一座,其址位於黃崖村與西馬泉村交界處,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殷商時期遺跡。單孔石搭橋,東西走向,橋左側立一石碑,碑底座為一長1.2米、寬0.5米、厚0.25米的長方形石條。碑身高1.82米、寬0.75米、厚0.2米。碑又為長方形陰刻文字,正、反兩面共有600餘字,多為人名。碑文因自然風化已難以辨認。范家橋另有南范家橋,其址在里辛鎮高家莊村西。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劉加田 生於1925年3月,1945年參軍,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中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記兼主任
1980年9月-1987年4月 劉建華
1987年5月-1996年11月 劉慶文
1997年12月-1999年l2月 劉興軍
2000年- 劉興恩
1927年4月22日,匪首劉桂堂(黑七)率匪徒500餘人,佔據棋山一帶20餘村,殺害群眾,掠奪財物。聚集在鴻福山寨的各村群眾奮起反抗,苦戰數日,彈盡糧絕,山寨被匪攻破,慘死398人,傷153人,被擄失蹤20餘人。為紀念這一血案,後來鴻福山改為紅山。

地方特產


黃崖村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其次是穀子、高粱。經濟作物有生薑、大蒜、棉花和黃煙。油料作物有花生、大豆、芝麻等。黃崖村周圍山嶺分佈較廣,山上動植物種類較多,動物有狼、狐狸、野狸、野兔、獾、鷹、野雞等百餘種;植物有松樹、柏樹、柿子樹、板栗樹、核桃樹、花椒樹、杏樹、桃樹等200餘種:中草藥也有幾十種,如何首烏、穿筋龍、丹參、霍香、益母草、桔梗等。尤其是水庫、塘壩建成后,有了水,村裡因地制宜,在山嶺荒坡上建起了蘋果、山楂、板栗、黃杏、蜜桃、花椒總計近百畝的林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