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杲

鞠杲

鞠杲(生卒年月不詳),北宋吳川人,元祐進士,他是吳川歷史上第一位進士。河南鞠詠之後,故居在原吳川縣北十一都溫口村(現吳川市黃坡鎮穩村也叫彎村)。

概述


北宋末期,宋神宗為了挽救危機,支持王安石實行變法,此舉遭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在變法派與保守派的反覆鬥爭中,鞠杲站在保守派一方,於元符中年入京上書,“辭極抗直地力數改革派章惇蔡卞等人的罪行,激怒了章惇,遂被列為“奸黨”貶謫終身。保守派復辟后則尊他為鄉賢加以崇祀。

家世及其簡介


鞠杲的祖上是密州高密的世家大族,遠祖鞠真、鞠常、鞠仲謀、鞠礪、鞠詠連續五代皆為北宋大臣,其中鞠常、鞠詠還名列《宋史》,
據《宋史》和高安鞠氏族譜記載:北宋真宗時期的侍御史鞠仲謀傳二子,長子鞠礪,次子鞠砥。鞠仲謀之父鞠常,漢乾祐二年擢進士第,年二十一......開寶七年,寢疾,卒於官舍,年四十七,享年應為公元928-974年。又載:夫人於氏“太平興國七年卒於私第,年四十七。”享年應為公元936-982年。假如於氏夫人在十八歲生長子鞠仲謀,那麼鞠仲謀的出生年應是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到《宋會要輯稿》記載的“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正月二十八,命侍御史鞠仲謀為國子監考試知舉官”整53歲。而鞠詠,參閱《宋史》只能查到他的卒年,據載:“鞠詠,開封人,詠十歲而孤,父勵為廣南轉運使”,又載:“天聖八年(1030年).......判登聞檢院,明年詠卒。”因此認定鞠詠卒於公元1031年。由此得出的輩分排序為:常-仲謀-礪-詠,從年齡結構上是合理的,而《宋史》中的“勵”亦可為“礪”。
鞠杲,從家譜上得知是鞠仲謀長子鞠礪的嫡傳,那麼他的輩分排序應該怎樣確定呢?首先,鞠杲上書彈劾章惇在歷史上很有名,各種史籍多有記載,時間是在“北宋元符中”,大約是1099年,歷史記載:“鞠杲中進士第不久便進京上書,彈劾章惇妨賢誤國,言極抗直”。湛江吳川史志上說,鞠杲是吳川歷史上中進士的第一人。進一步分析,一般參加科考都在青壯年,像范進那樣七老八十了才中舉人的,即使不是小說的誇張也是特例。彈劾事件既然發生在元符中,此時鞠杲正當青壯年的四十歲以前,而鞠詠卒年在1031年,青壯年的鞠杲同卒年的鞠詠就已知時間判斷就相差68年,因為是直系傳人,68年至少應傳續三代以上。吳川的一位網友認為:鞠詠是鞠杲之父。這個顯然不合邏輯,假設鞠詠病逝時鞠杲年方一歲,到元符中的1099年已經是68歲的老人,偌大年紀尚能遠涉幾千里,風塵僕僕的從吳川到汴京上訪告狀這可能嗎?因此鞠杲應是鞠詠的孫輩或曾孫輩比較合理。
其次,鞠杲中第是在吳川,吳川在北宋隸屬廣南東路,其祖鞠礪又擔任過廣南轉運使,看來鞠杲居吳川是有歷史原因的。北宋的轉運使權力很大,負責軍隊的軍需糧草供應和漕運,相當於現在的後勤部長,主要官員由兵部委派,不受地方轄制。廣南路分東路和西路,廣南東路為現在的廣東,西路是廣西,吳川縣北“十一都溫口村(宋代歷史名稱)”正好在廣南東路漕運的要道上,是鞠礪工作的必經之地,家住開封的鞠礪在此選擇一塊風水寶地投資田產很正常。想當初鞠仲謀從雍熙二年到端拱二年作康樂(今江西萬載)主簿,利用五年的積蓄為二兒子鞠砥在石崗投資一塊田產,可能是認為鞠砥仕途無望的長遠打算。而此時的長子鞠礪,一定是成績優異,為父也一定看出他將來的仕途無量,果然入仕后,先任尚書善部員外郎,後任廣南轉運使,可謂官運亨通。鞠仲謀早期也曾擔任過陝西轉運使,後來升到兵部員外郎,父子倆先後在一個系統任職,真是一榮俱榮啊。可惜,鞠礪英年早逝。
新建西山鞠氏譜序上說:西山萬壽宮鞠氏的始遷祖是鞠杲,是為鞠仲謀守靈而舉家遷徙。從時間上分析,鞠杲的遷徙應該是鞠仲謀卒后100多年的事了,而距鞠砥遷石崗最少也晚了120年。金田鞠氏明朝萬曆三十八年九月譜序載:鞠仲謀是大宋景德二十四賢之一,為了表彰他生前對朝廷做出的貢獻,死後由宋真宗欽勅“柩葬大嶺......命子孫就而居焉。”關於景德二十四賢歷史有記載,《資治通鑒卷二十四》載:“帝密采群臣之有聞望者,得刑部郎中邊肅,殿中丞鞠仲謀......凡二十四人......或命為省府判官,或升其差使焉。”鞠仲謀名列第二。“景德二十四賢”,這是朝廷對現任官員政績的一種褒獎,這說明在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以前鞠仲謀仍在任上,而此時長子鞠礪已經先父而終,由此判斷,鞠仲謀享年應在六十歲以內。“大嶺”是葬地,宋代的大嶺今無可考,很可能是今天西山前面的某一個地方。“命子孫就而居焉”就是責令子孫就地居住,世代守靈。丁憂是古代行孝的一種制度,一般由兒子來執行,規定是結廬墓旁,披麻戴孝,守靈三年。仲謀公逝世之時,長子鞠礪或已亡故,守靈的重任自然落在次子鞠砥身上,因此鞠砥及其後代應是第一波參與守靈的人。北宋元符中即1099年,鞠杲尚在吳川,因此,遷徙時間應是鞠杲上告章惇失敗被“貶謫終身”后,方才舉家遷往洪州西山,此時應該是鞠仲謀逝后大約90~100年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