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結果 展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茨威格著中篇小說
1922年1月,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茨威格平靜地等待著戰前世界的各種主義浪潮離去,追憶昨日世界的種種問題,反思自己的創作,開始了最為重要的十年創作期。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正是他思想轉折期的代表作。這個文本是茨威格所處的變革時代的精神危機的文學表達,同時也是茨威格在浪漫主義退潮后對其以自我為核心價值的懷疑和反思。茨威格在生活中也收到過兩封“陌生女人”的來信。正是這兩封來信讓茨威格有了靈感。所以,這本書也可以看成茨威格的“自傳”。
這是一部短篇小說集,除《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亦按時間順序收錄了《火燒火燎的秘密》、《馬來狂人》等名篇,作者的創作歷程一目了然。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講述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一個女子暗戀男主人公18年,直至臨死才決定向他告白。
一個男子在41歲生日當天收到一封沒有署名和地址的信,這封信出自一個臨死的女人,講述了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對此一無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剎那,她還是個孩子,而後經歷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風塵,但未曾改變對男人的愛,直至臨死前才決定告白——她躺在凄涼的命運的甲板上,雪白的泡沫把她推向了虛無。小說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經歷,寫出了愛的深沉與奉獻。
小說以書信的形式講述了一位女子在彌留之際,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寫下了一封凄婉的長信,向作家R訴說了她潛隱了一生的激情愛戀和情感痛苦。
由於父親早逝,女孩與母親過著深居簡出,小市民的窮酸生活。隨著時光的沉逝,女孩開始厭棄她與母親的現實生存狀態。女孩十三歲時,鄰家搬來了一位英俊瀟灑的年輕作家。對於一個生活天地非常狹小的女孩來說,在另一個大世界里頗有名氣、英俊瀟灑的作家是一個奇迹,對於女孩來說作家是一個誘人的謎,於是在以後的日子裡,她把一個十三歲女孩的全部精力一股腦用來窺視作家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機會,女孩與迎面走來的作家差點撞了個滿懷。無人生閱歷的女孩不知道作家對他身邊的女性一概投去的那具有吸引力的、既脈脈含情又讓人銷魂的、天生誘惑者的目光和他那慣有的對女性溫柔殷勤的態度並不意味著愛慕,她以為作家的柔情只是給她一個人的,於是從那一刻起女孩的心便永遠屬於他了。
女孩原先在學校里學習不太認真,但自從作家來了以後,女孩的生活整個變了樣。成績由的中等一躍成為第一名;閱讀上千本書,且每天讀到深夜,因為她知道作家是喜歡書的;突然堅持不懈地練習鋼琴,因為她認為作家是喜歡音樂的;她生怕作家會因為她那條舊學生裙打了一個補丁而瞧不起她,因此每次上樓的時候,總是用書包擋在那個補丁上。
女孩16歲時因母親改嫁舉家遷往異地。她在單相思的苦戀中度過了青春時光。當她出落成一個美麗的少女的時候,童年時對作家的崇拜和暗戀迅速發展成為熾熱的愛戀。為了將來能和他在一起,成年後她獨自回到維也納,每天晚上悄悄來到作家住宅的周圍徘徊,默默關注他的行蹤。起初她只想看作家一眼,碰見他一次。一次的偶然機會,作家興沖沖地橫過馬路來,把挑逗的目光投向她時,她卻膽怯羞澀地逃開了。但是她的內心卻是多麼希望他能注意她、認出她、愛上她。一天晚上,作家終於注意到她了,然而從作家好奇地、饒有興趣地注視少女的神態中,她立刻意識到作家沒有認出她就是當年那個鄰家女孩,這是女孩第一次遭受到沒有被認出的命運。
在日復一日望眼欲穿的痴情等待中,容貌出眾的少女終於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們渡過了銷魂盪魄的三夜,那濃情蜜意的纏綿和繾綣令她心醉神迷、終生不忘,但她卻沒有訴說對他的愛情,而是希望作家把她摟在懷裡的時候,心裡能激蕩起某個模糊而遙遠的回憶,然而作家還是沒有認出她這個當年的鄰家女孩。
當少女意識到作家喜歡對所有女人濫施愛情,卻不願作出任何犧牲的時候。她不想讓作家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甚至因此而恨她,於是在貧民醫院裡生下孩子后,獨自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因為少女無意識中的慾望就是尋求作家對自己的認可,她要讓作家想起她的時候沒有一絲憂慮,使自己成為他所鍾情過的女人中獨一無二的一個,讓他永遠懷著愛情和感激來思念她。
為了能讓他們的孩子能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長大后像作家一樣躋身於上流社會,她不惜委身於一個個有錢的男人,但又拒絕傾慕者們的求婚,為的是不受婚姻的牽絆,保持自由之身,幻想將來有一天能夠回到作家身邊。在隨後的歲月里,她和作家常常在劇院里,在音樂會上,在公園裡,在大街上相遇,她的內心一次次發出深深的呼喚:“認出我吧,認出我就是你鄰家的女孩!就是那個少女!”而作家投向她的目光永遠是沒有認出她的神情。
萬般無奈之下她想起作家曾在那激情三夜之後送了幾朵潔白的玫瑰花給她,於是此後每逢作家的生日,她都會派人給作家送去一束玫瑰花,只為了喚醒作家對那三夜的回憶,能繼續重複她的慾望。在陌生女人與作家最後一次見面的舞會上,作家本能的、充滿激情的目光使她渾身灼燙如焚,於是她扔下為她提供優越生活的軍官跟著作家又一次渡過了銷魂之夜。
次日清晨,女人用桌上的白玫瑰暗示作家,盼望他能想起些什麼來,她的目光在呼喊:“認出我吧,最後認出我來吧!”而此刻作家心目中的她比以往任何時候部更加陌生,因為幾分鐘後作家小心地把幾張鈔票塞進她的手筒里,那一刻她的心徹底碎了,彷彿瞬間墜入了萬丈深淵。
在即將離開人世之際,“陌生女人”對作家的唯一要求是在每年作家生日的時候,為自己買些玫瑰花來供在花瓶里,就像她曾經為他做的那樣,只為了能繼續悄悄地活在他心裡,就像過去她曾經活在他身邊一樣,然而可悲的是,直到“陌生女人“在失去孩子的凄涼和病痛中孤獨地死去,作家始終都沒有認出那個與他幾度邂逅甚至在黑暗中歡愛的女人就是當年的鄰家女孩,只把她當作歡場中的賣笑女郎,無數風流艷遇中的一個。讀完“陌生女人”的絕筆信,作家只朦朧地感覺到了一些感情上的蛛絲馬跡,卻始終沒能確切地回憶起她的形象。
陌生女人
陌生女人的生活軌跡從謀求獨立倒退回情婦的生存狀態。她在17歲時拒絕了富裕繼父的經濟援助,返回維也納后從事店員工作。這條道路意味著職業生活與經濟獨立,卻只能持續到孩子的出生。為了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和受教育機會,她成為富有男人的情婦。身體的不忠與內心的忠實相結合,如此複雜的情形將陌生女人生活道路的轉變美化為母親的犧牲模式,這無疑是在繼續傳播20世紀20年代廣為流傳的性別俗套。
作家R
男主人公是維也納的唐磺,喜歡“輕鬆、遊戲、不沉重的一切”,生性風流,是個極端健忘的花花公子。
有人認為,茨威格用孩子的眼光來寫成人的情愛是為了描繪兒童的心理,這話沒有錯。但是,之所以這個描繪是有價值的,不僅源自寫實,更重要的是,他在探討一個深有傳統的關於成長的話題。這種源自德語世界的啟蒙小說類型不僅是茨威格所崇拜的歌德的小說母題,也幾乎可以說是德國浪漫派的典型小說類型,是啟蒙小說的同義詞。但是,茨威格並未通過遊歷和冒險來屜現一個少年如何經歷世事最後達到完善的人格,或者得到何以為人的啟示;也沒有一個更高更完善的世界等著孩子去發現或者創造,沒有一個更崇高更完滿的人生等著孩子去經歷。在茨威格的預設里,孩子所面對的那個他們也將要踏人的世界是一個自在的現實世界,是一個由男人與女人的關係組成的成人世界,它有著自然的運行規則並且始終在那裡。但孩子在還未長成時是不明白這些規則也不知道它的存在的,他們被隔絕在現實世界之外,生活在另一個由浪漫幻想和成人的隱瞞而構造的溫室里。
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文本而言,這個女人的家庭是非常不幸的。父親早年去世,母親深居簡出不與人來往,鄰居的家庭問題嚴重。她看不到一個正常的成人世界,也無從了解正常的兩性關係。這一切都加重了女孩子與成人世界之間的陌生。但是,R作家的出現第一次打破了這種隔絕的生活,讓由兩性關係組成的成人世界凸顯在了女孩的面前,就像命運一樣,強拉她墜入深淵。在這裡,孩子與成人的主題不僅僅被表現為孩子向成人生長的心路歷程,這個主題由於陌生女人始終堅持讓R作家認出13歲的她而變得更為複雜——孩子在成長與拒絕成長中糾結——這部小說因此比以往任何一部小說都更為豐富地描繪了自我與他者相互爭鬥的狀況。
這個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茨威格的小說中,有一個重要的主題,那就是孩子與成人。
茨威格把陌生女人描述成一個不斷要求對方認出自己的單戀者。她不求物質上的回報,不求肉體上的貪慾,她只是對他的存在感興趣,就像她只對自己的存在念念不忘一樣。可見,陌生女人始終承認他者的地位,她的自我恰恰需要通過他者才能給予定義,她的悲劇並不是自我無法同化他者為自我,而是自我無法與他者聯繫在一起,又能同時保持自我和他者的獨立性。所以,她的死亡並不是自我的勝利,恰恰是面對命運的無奈和自我救贖的失敗。通過死亡,她對自我的自足性與他者共存的糾結的確認同時滿足了,這是她要的失敗,死亡意味著自我毀滅——讓存在的變成不存在的——所以自我的存在,與他者的共在,在死亡面前,都變成了無意義,死亡給了她最後救贖的同時,也給了她最後的失敗。因此,她的精神危機並沒有通過她的死亡來得到解決,而恰恰是通過她的死亡變得分外鮮明了。
在讀了這篇小說數遍后,讀者不禁會想,這樣的愛情在這個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這個女人對R先生有著超乎虔誠的痴迷,痛苦到極致,絕望到極致,從未改變,從未放棄,從未怨憤。然而,讀者懷疑的只是這種感情在現實社會中是否存在,卻從未懷疑否定過它在那個陌生女人身上的存在感,那是因為茨威格在刻畫他們扭曲的心靈時,對他們的表達和敘述方式卻沒有任何古怪荒誕,他只是平淡地講述不平淡,在風平浪靜的平和下隱藏著驚濤駭浪式的情感,描繪其中合情合理的混亂,略有誇張卻從不荒誕不經,這樣極致的感情少有卻並非沒有,讓讀者毫不猶豫地信服。
更重要的,也是茨威格最為人所欣賞的是,在他把一顆顆淌著膿血的絕望心靈剖開給眾人看時,從不是純粹地為了展示而展示,他傾注了最溫柔的同情,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後的光明,字裡行間充盈著愛與人性的力量,最黑暗的地方仍舊有最純粹的愛情。應該稱之為理想主義,茨威格式的理想主義。在那個陌生女人傾訴苦一生唯一的愛情時,茨威格非常成功地用技巧將這份情感暈染地更加濃烈真實,真實得讓我們覺得它甚至可以戰勝絕望帶來的一切痛苦,可以戰勝現實的所有欲孽、罪惡與銅臭。
另一方面,反而因為這種刻意扭曲、暗帶誇張的心靈傾訴,讓這份感情擁有了超脫俗世的感人力量,愈是純粹,愈是難得,愈是不求回報,毫無保留,直至令人為之潸然淚下。
茨威格的小說多以第一人稱為主要敘述者,這樣就佐證了主人公內心情感真實酣暢的傳達,更具有感染力,而第一人稱的敘述必然會帶來主觀抒情色彩的過於濃郁以及小說情節的薄弱,茨威格卻成功地將二者進行了協調,他在刻畫內心時,從未忽視過故事情節的建構。
“你,從來也沒有認識過我的你啊!”是整封信的開頭,既是標題也是稱呼,這是封從一開始就透著奇怪的信,甚至有點兒莫名其妙,於是R的好奇心被激發了,而作為讀者的我們想要一探究竟的心也被激發了,整封信中多次出現“我的兒子昨天死了”這句話,這樣的反覆出現的線索將一個可憐女人的一生穿起,組合,解釋,說著最終讓她提筆寫下這封信的原因,更表達出一個母親熱烈的愛。女主人公的自述共有五段,每一段都是她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她愛情發展的一個階段,而這每個階段都是以“我的兒子昨天死了”作為開始,從主人公對兒子之死的感受中自然而然地引到某個人生階段的情感表達中,各個階段之間的間隔與停頓清晰合理,就好像生命體的呼吸一樣,一呼一吸之間有著超脫般的安寧平靜,卻又涌動著強大的生命力,使得小說在充沛的情感和清晰理性的結構設置之間找到了一個奇異的平衡點,明明是女主人公在兒子死亡這種致命打擊之下的絮語,卻又完整地講述清楚了她一生的故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其發表伊始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同名電影、話劇更是盛演不衰,文學批評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