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通揚運河
可自流引長江水灌溉運河
新通揚運河,西起芒稻河,過江都抽水站區,在五里窯與老通揚運河相交,穿宜陵節制閘通航孔,向東經塘頭、泰州至海安三角洲經串場河,全長89.9公里,揚州境內通航里程為28.76公里,航道規劃等級五級,維護等級六級。夏南至宜陵節制閘下游最高通航水位2.8米,最低通航水位0.7米,宜陵節制閘上游至江都西閘最高通航水位4.5米,最低通航水位0.8米,通航保證率在95%以上。
通揚運河
通揚運河的前身,是西漢吳王劉濞時開鑿的一條西起揚州茱萸灣(即今灣頭鎮)、東通海陵倉(今泰州)及如皋蟠溪的一條運河。當時開挖這條運河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便利運鹽,所以後來稱之為鹽運河,亦名邗溝、運鹽河、南運河。
吳王劉濞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在封域內“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開鑿鹽運河后,淮南鹽場的鹽通過水運集中到揚州,然後轉輸各地,“以故無賦,國用饒足”(《漢書》)。並在公元前154年以此作為發動“吳楚七國之亂”的經濟資本。自劉濞之後,歷代統治者為攫取鹽稅這一重大財源,又逐漸將其向東南延伸,最終直達南通。到1909年這條運河正式改稱為通揚運河。因此,通揚運河是中國最早的鹽運河。
一條河持續挖了22年
1980年2月16日,從1958年開始持續開挖了22年的新通揚河終於全部竣工,可能是市開挖時間最長的一條河流。1977年江都水利樞紐四站建成后,抽排能力提高到450立方米/秒,為充分發揮江都站作用,1978年建成江都東橋、江都新東閘和送水閘。1979年11月21日,又按江都西閘外灌溉期枯水位2.19米、三陽河口水位1.89米、自流引江550立方米/秒的要求,拓寬新揚運河新東閘至宜陵三陽河口,長11公里,土方743萬立方米,14萬人施工,總工日903萬個。
通揚運河貫通揚州、泰州、南通三市,有兩條,一條是2000多年歷史的老通揚運河,一條是解放后新開挖的新通揚運河,兩條通揚運河近乎平行。
南面的一條為歷史悠久的老通揚運河。老通揚運河起於灣頭鎮,經宜陵、泰州、姜堰、海安、如皋而達於南通,全長159公里,為區別於1958年開挖的新通揚運河,故稱之為老通揚運河。老通揚運河的前身,是西漢吳王劉濞當時開鑿的一條西起茱萸灣(即今灣頭鎮)、東通海陵倉(今泰州)及如皋蟠溪的一條運河。當時開挖這條運河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便利運鹽,是中國最早的鹽運河。所以後來稱之為鹽運河,亦名邗溝、運鹽河、南運河。為區別於新通揚運河,也常稱之為老通揚運河。老通揚運河在328國道附近,對於現在的船舶來說,老通揚運河有點窄。
1958年秋,江蘇省水利廳副廳長熊梯雲來揚州,提出浚通揚運河為南乾渠問題,當時與揚州技術幹部商量認為:沿通揚運河有宜陵、泰州、姜堰諸城鎮,拆遷任務大,建議在通揚運河以北另開一條新河,以泰州趙公橋為河中心,向東經姜堰至海安,向西經宜陵折向芒稻河,新河線地勢低、村莊少、拆遷費用低,經有關部門同意后,開挖的新通揚運河全長69公里。
1958年11月15日,江都閘和新通揚運河全線開工。1959年四五月份,泰縣、江都春耕已屆,中途停工。江都閘繼續施工,8月完成。1960年初,新通揚州運河復工,次年四五月間竣工,江都至泰州段,長40公里,底高-2.5米,底寬20米,基本開通。滿足江都站抽排不斷拓灘
江都一站建成后,當年,通過新通揚運河抽排里下河澇水1.08億立方米,1964年六七月乾旱,即自流引江,8月份里下河多雨,內澇威脅嚴重,又抽排澇水1.5億立方米,10月份后,自流引江,補給里下河及海口沖淤保港用水,全年共自流引江水3.8億立方米。
兩年實踐證明,新通揚運河斷面標準不足,加之土質沙化,兩岸雨淋溝坍嚴重,自流引江時,上游被沖,下游淤淀;抽澇排水時,不能充分發揮江都一、二站抽排130立方米/秒的作用,於是報經水電部批准,對新通揚運河進行第二次整治,抽排江水標準150立方米/秒。
1967年,江都三站開始興建后,於1968年新通揚運河按抽排250立方米/秒要求進行第三次整治。同年9月29日,揚州地革會發出“關於新通揚運河續建工程施工民力安排的意見”,共動用民工10.5萬人,1969年春,次第竣工,總土方1940萬立方米,至此,揚州境內新通揚運河全線告通。
通揚運河航道位於蘇北東南部,出南通船閘與長江相接,自南通市北行,經平潮、白蒲、丁堰、如城至海安,西沿曲塘、姜堰、太州、宜陵於三里窯跨越新通揚運河,出江都船閘,循芒稻河北上,抵邵伯六閘,轉里運河至揚州,與京杭運河銜接,航程188.5knl,是連接揚州、南通和經串場河與鹽城三地區的重要水上運輸紐帶,沿線工廠眾多,工業總產值在四十億以上。目前沿線運輸部門有大小船舶2600餘艘、機動船馬力達32000多匹,非機動船舶總噸位近90000七左右。
一、高沙土質使航道淤淺嚴重。
新通揚運河航道全長27.45公里,其中由航道部門按維護五級標準實施護坡3.5公里,其餘24公里屬自然狀態。由於該航道兩側土質為高沙土,倒塌嚴重,泥沙流失造成航道淤淺。雖航道部門多次斥資進行航道疏浚維護,但疏浚速度遠遠趕不上兩側自然岸坡倒塌和航道淤淺速度。
二、超負荷運行使航道通而不暢。
新通揚運河最低通航水位0.7米,常水位為1.0米,河底標高-1.9米,設計最低通航水位時按水深2.0米計算,航道底寬僅有11~15米。根據《內河通航標準》,新通揚運河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六級航道,距規劃三級航道相去甚遠,距現有五級航道也有很大差距,最多只能通行100噸級的船舶。但由於地方經濟的發展,目前每天過往船舶上千艘,最大通過的單個船舶為800噸級,並且船舶通過量及單個船舶噸位還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使航道不堪重負。
三、低矮橋樑影響船舶通航安全。
姜堰市新通揚運河上現有橋樑19座,其中有7座橋建於上世紀60年代末期,凈高3.50米,凈寬8.0米。空載船舶通過時需通過壓水等辦法,降低了船舶的通過能力和通過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