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水利樞紐

江都水利樞紐

江都水利樞紐(JiangduWaterControlPro-ject)長江水北調水利樞紐工程,中國最大的引江樞紐工程,簡稱江都抽水站。位於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境內,位於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尾閭芒稻河的交匯處,工程始建於1961年,至1977年建成,它既是江蘇省江水北調的龍頭,也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是一項灌溉、排水、通航、發電的綜合利用工程。

工程背景


江都水利樞紐,原為江蘇省”引江濟淮,江水北調“工程的渠首工程。
江蘇引江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開挖的邗溝,即引江水向北通航至淮安末口入淮。唐宋時期,在邗溝上興建各種堰、埭、壩、閘等建築物,實行渠化通航。旱時利用揚州五塘蓄水濟運,水枯時,則自大江中車水濟運。宋宣和三年(1121年)春,曾“詔發運副使趙億以車畎水運河”(《宋史·河渠志》)。黃河奪淮后,淮河入海尾閭被占,河床淤高,里運河承擔部分洪水入江,引江歷史就此終結。
1952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調宏偉構想由此生髮。
江都水利樞紐
江都水利樞紐
1958年,江蘇進行“引江濟淮,江水北調”規劃,與國家“南水北調”(東線)規劃緊密結合。規劃引江分兩路:一路由南官河自流引江入里下河地區;一路建抽水站由廖家溝抽水入高寶湖北送。
江蘇省水利廳1958年編製的《江蘇省水利規劃提綱》中,規劃引江濟淮(江水北調)工程的主要內容是:開南官河引水穿過通揚運河入里下河地區,幹線經鹵汀河、射陽河出海,拓浚通揚運河為輸水河道,結合航運,在南官河口及通揚運河西口各建引江閘。后因原通揚運河拓浚工程土方多、拆遷大,改為在原通揚運河北另開新通揚運河。並興建邵伯大控制工程,在邵伯、大汕子建抽水站。
1960年1月,國務院批准興辦蘇北引江工程,新建5萬千瓦電力抽水站,上半年先完成2.5萬千瓦。2月,省人委報送了《江水北調東線江蘇段工程規劃要點》和《蘇北引江灌溉電力抽水站設計任務書》。《規劃要點》提出,自流引江和抽提江水並舉;集中抽水和分散抽水同時進行;近期和遠景相結合,使之與國家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力求配合;蓄水引水並舉,既利用湖泊調蓄抽水向北,又利用湖泊蓄水互相調濟;抽水灌溉與除澇防洪結合,做到一站多用。4月,省水利廳又編報了《江蘇引江灌溉第一期工程濱江電力抽水站及高寶湖電力抽水站初步設計》。4月15日,水電部批複,同意第一期工程按設計方案施工。濱江站於是年冬開工,計劃裝機1.25萬千瓦。後來,經研究將蘇北引江灌溉工程規劃與里下河地區規劃、濱海墾區規劃、高寶湖地區規劃進行綜合考慮,統一安排灌溉、洗鹽、改良水質和港口沖淤等水源問題,並結合里下河排澇。為此,將原濱江站遷至江都縣西南,改名為江都抽水站,原計劃高寶湖站移至淮安,稱淮安抽水站,以京杭運河為輸水幹道北送,“四湖串連、八級抽水”,把江水抽送至微山湖,使江、淮、沂沭泗溝通,引水、蓄水、排水、調水相結合。
1961年3月,水電部召開六省市規劃籌備會議,研究認為:抽引江水到山東的工程規模巨大,決定暫緩考慮,抽引江水先解決蘇北地區灌溉用水。並於1961年4月,水電部批准同意江蘇實施蘇北引江灌溉工程。
1962年,江蘇根據水電部意見,對規劃又作了補充和修改,主要是對廢黃河以南的淮河下游,包括淮水北調灌區,增加灌溉、排澇和沿海墾區洗鹽、沖淤的綜合考慮,使引江規劃進一步全面、合理。總的灌溉面積為:水稻1483萬畝,三麥670萬畝,秋季旱作物650萬畝,需水量180億立方米至236億立方米,需要抽引江水400立方米每秒,自流引江140立方米每秒,興建江都抽水站,增建淮安抽水站。1963年1月國務院批准江都站裝機規模第一步按抽排里下河地區澇水250立方米每秒,近期抽引江水灌溉限於250立方米每秒。如以後淮河來量減少,裝機需要擴大時,再行報批。作為先驅性工程,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同年開工建設。
以後,隨著淮河上中游工程的變化,下游缺水加重。1966~1967年連續斷流221天,洪澤湖乾涸,里下河地區水位低落,水質變壞,入海港口淤塞嚴重。為了解決蘇北農田灌溉、沖淤保港的燃眉之急,江蘇省水電局於1970年又編製完成了《江蘇省淮河地區骨幹工程規劃治理意見》,計劃在已建的江都抽水站一、二、三站共抽水250立方米每秒的基礎上,再增加150立方米每秒,達到400立方米每秒;並建泰州抽水站350立方米每秒,其中50立方米每秒給新通揚運河以南灌溉,300立方米每秒通過新通揚運河和規劃中的通榆河灌溉斗龍港以南墾區,結合洗鹽沖淤和航運。至1987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尚未啟動,江蘇江水北調工程雖未能全部實施,但江水已可北送達徐州及連雲港市。 
2002年,國務院全面啟動東中西“三路”調水,宏大的南水北調工程拉開大幕。江都水利樞紐作為國家南水北調的龍頭,又進行了一系列擴建。 

工程概況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江都區南郊,在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尾閭—芒稻河的交匯處,這是江蘇省江水東引北調、引江濟淮的“龍頭工程”,也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起點。整個樞紐工程由4座大型電力抽水機站、12座節制閘、2個地下涵洞、5座船閘、2條輸水干河以及變電站、高壓輸變電線路等組成,是一項實行跨流域調水,遠距離輸水,具有灌溉、排澇、排洪、調水、發電、航運以及提供城鄉工業、生活用水和沿海墾區洗鹼沖淤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4座抽水機站共裝機33台,裝機總容量49800千瓦,設計流量400秒立方米(簡稱秒立米,下同),連同備機抽水流量達473秒立米。 

主體工程


江都第一抽水機站
江都第一抽水機站(簡稱江都一站),是中國自力更生首次興建的第一座大型電力抽水機站。安裝64ZLB-50型立式軸流泵,配用TL800-24/2150型800千瓦同步電動機8台套,裝機容量6400千瓦,設計流量60秒立米,設計揚程7米。由江都抽水機站專用變電所直接供電,採用架空式組合導線引入6千伏電源。
江都一站採用堤身式結構,肘形進水流道,虹吸式彎管出水流道。站身由主站房、副站房、公路橋三部分組成。主站房自下而上為底板層、水泵層、檢修層、主機層;副站房自下而上為站身底板、虹吸出水管、工作間、真空泵室、空壓機室、真空破壞閥廊道、變電室和控制室等,進水口設有攔污柵和檢修閘門,工作橋兼作公路橋。 
江都一站系江蘇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負責設計。1961年12月動工,1963年3月建成並投入使用。工程投資874.1萬元。完成上方91.96萬立方米、石萬1.89萬立方米、混凝土1.91萬立方米,耗用鋼材397噸、水泥6733噸、木材1278立方米。 
江都第二抽水機站
江都第二抽水機站(簡稱江都二站),位於江都一站東側250米處,安裝64ZLB-50型立式軸流泵,配用TI.8013-24/2150型800千瓦同步電動機8台套,裝機容量6400千瓦,設計流量60秒立米,設計揚程7米。由江都抽水機站專用變電所直接供電,採用架空式組合導線引入5千伏電源。
江都二站結構形式與江都一站基本相似,採用堤身式結構,肘形進水流道,虹吸式彎管出水流道。站身由主站房、副站房、公路橋三部分組成。為增加滲徑長度,保證站身穩定,上游護底與站身底板相接處為一段13米長的鋼筋混凝土防滲鋪蓋,外接水泥砂漿砌的塊石護坡,下游護底與站身底板相接處有一段4米長的反濾層,外接水泥砂漿砌的塊石護坡口站身兩側各建35米長粘土截水牆一道,沿岸墩全長加建寬3米的枯土截水牆。 
江都第二抽水機站系江蘇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負責設計。1963年7月興建,1964年8月竣工。工程投資812.5萬元。完成土方49.8萬立方米、石方3.24萬立方米、混凝土1.56萬立方米、耗用鋼材316噸、水泥5569噸、木材2211立方米。 
江都第二抽水機站
江都第二抽水機站
江都第三抽水機站
江都第三抽水機站(簡稱江都三站)。位於江都二站東270米處,安裝ZL13.5-8型立式全調節可逆式軸流泵,配用1600千瓦立式可逆電機10台套,總裝機容量16000千瓦。設計流量135秒立方米,可逆式機組正轉可抽水抗旱、排澇;在淮河有餘水下泄時,可反轉發電且可併入電網,上下游水位差在4米的情況下,發電功率達3000千瓦,空轉調相時無功最大輸出約1200千瓦。由江都抽水機站專用變電所用架空式組合導線直接供電。
江都三站採用堤后式結構,進水為半肘形彎管流道,出水為虹吸式出水彎管。中間出水管擱置在土上。兩端分別與主、副站房相接。接頭處用平板橡膠皮密封。站身由主站房、副站房、公路橋三部分組成。主站房自下而上為底板層,水泵層、檢修層和站房;副站房的主體為虹吸式出水管駝峰。駝峰頂裝有真空破壞閥、真空泵空壓機等輔助設備,虹吸管出口處設有攔污柵,站房下游有攔污柵、檢修閘門、工作橋;公路橋在副站房北側。 
江都三站系江蘇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設計。1967年7月動工,1969年10月竣工,工程總投資1086萬元。完成土方52萬立方米、石方1.06萬立方米、混凝土1.46萬立方米,耗用鋼材505噸、木材2042立方米、水泥5137噸。 
江都四站
江都第四抽水機站(簡稱江都四站),是江都抽水機站中的一個主力站,裝機容量占整個站裝機容量的42%,流量占整個流量的440%。江都四站安裝ZL30-7型直徑3.1米的大型立式軸流泵,配用TDL325/58-40型3000千瓦立式同步電動機7台套,總裝機容量21000千瓦。設計揚程7米,設計流量210秒立米。機組靠四站門口的1台SFSL-110/6.3千伏31500千伏安的變壓器供電,電源從江都抽水機站專用變電所以110千伏線路直接引出。江都四站採用堤后式結構,進水為肘形彎管流道,出水為虹吸式出水管,中間出水管兩端分別擱置在站房與出水擋土牆上,採用紫銅片止水,解決了江都三站中間出水管直接擱在土上受沉陷而引起介面部位錯位產生漏氣、漏水的問題。站身由主站房、副站房、公路橋三部分組成。主站房自下而上為底板層、水泵層、檢修層和電機層;副站房主體為虹吸式出水管擋土牆和虹吸管駝峰段,房內裝有真空破壞閥、真空泵、空壓機等輔助設備;站房上游設有公路橋,下游設有工作橋,橋下有攔污柵和檢修門。 
江都四站系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江蘇省水利工程總隊、蘇北農學院、華東水利學院等單位組成的南水北調江蘇段江都四站工程處設計組負責規劃設計。1975年11月興建,1977年3月竣工並投入運行,工程投資1590萬元。完成土方88.54萬立方米、石方2.46萬立方米、混凝土2.6萬立方米,耗用鋼材1068噸、水泥10013噸、木材1417立方米(不包括工地砍伐的樹木)。 

配套工程


節制閘

萬福閘,位於揚州市東郊的淮河入江水道的廖家溝上,為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的第一大閘,也是江蘇省僅次於三河閘的第二大閘。1959年10月動工,1962年12月竣工,工程總造價1700萬元,完成土方160萬立方米、石方7.3萬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5萬立方米。耗用鋼筋1200噸、閘門鋼材650噸、木材7500立方米。閘長466.8米,寬141米,65孔。交通橋凈寬12米,工作橋凈寬4米,工作便橋凈寬1.58米。設計流量7400秒立米,實際流量5740秒立米。閘門上扇為鋼架鋼筋混凝土面板直升門,下扇為鋼筋混凝土直升門,電動啟閉。護坡長度:上游東岸400米.西岸550米;下游東岸277米,西岸223米。該閘主要擔負淮河入江泄洪量的65%解決儀征、邗江、揚州100萬畝農田灌溉用水;調節京杭大運河(蘇北段)通航水位;保證揚州市城鄉工業和生活用水。 
萬福閘
萬福閘
太平閘,位於邗江縣二橋鄉,在萬福閘以東500米左右的淮河入江水道的太平河上。1971年11月動工,1973年3月竣工,工程造價255萬元。完成土方30萬立方米、石方1.15萬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1.01萬立方米。耗用鋼筋314噸、木材420立方米。閘長167米,寬113米,24孔。交通橋凈寬10米,工作橋凈寬4.6米,工作便橋凈寬1.2米。當淮河入江泄洪量12000秒立米時,太平閘泄洪量1950秒立米,當淮河入江泄洪量15000秒立米時,太平閘泄洪量為2470秒立米。閘門上扇為鋼筋混凝土波浪板平面直升門,下扇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扁殼平板直升門,油壓啟閉。護坡長度:上游東岸189米,西岸131米;下游東岸278米,西岸2000米。 
金灣閘,位於江都縣與邗江縣交界的金灣河上,東距江都鎮3公里。1972年10月27日興建,1976年16月24日竣工,工程造價420萬元。完成土方54.5萬立方米、石方1.93萬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1.24萬立方米。耗用鋼筋290.5噸、閘門鋼材90.07噸、木材544.26立方米。閘長160米,寬132米,22孔。交通橋凈寬7米,工作橋凈寬3.6米,工作便橋凈寬3米。設計流量3200秒立米。閘門上扇為雙曲扁殼鋼絲網水泥結構,下扇為鋼筋混凝土平板,兩扇為連成一體的直升門,油壓式兩節柱塞頂升啟閉。護坡長度:上游東、西各68米,下游東、西各159米。該閘主要控制正常水位,及時引進江水,排除洪澇。 
芒稻閘,位於江都鎮西南郊1公里處的芒稻河上,1964年4月18日動工,1965年6月10日竣工,工程造價為428.89萬元。完成土石方1.44萬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1.67萬立方米。耗用鋼筋1292.36萬噸、閘門鋼材137噸、木材3213.7立方米。閘總長157米,寬81.25米,7孔,每孔凈寬10米。交通橋凈寬7米,工作橋凈寬4.6米,工作便橋凈寬2.1米。設計水位:上游正向8.5米,反向4.5米;下游正向1.7米,反向7.25米;閘底高程一1米,閘頂高程10.5米。設計流量830秒立米,實際流量1180秒立米。閘門為弧形鋼閘門,手搖、電動啟閉,啟動能力315噸。護坡長度:上游東接引江橋,西接芒稻船閘下游塊石護坡40米,草皮護坡100米。該閘主要排淮河洪水入江,按300年一遇排洪流量830秒立米、千年一遇排洪流量900秒立米設計。在江都抽水機站排里下河澇水入江時,排洪流量達473秒立米。 
江都閘,位於江都鎮孔庄南新通揚運河。1958年11月動工,1959年8月建成,投資257.64萬元。設計水位:上游正向6.79米,反向-0.66米;下游正向1.0米,反向3.1米,設計流量290~1490秒立米。該節制閘10孔,每孔凈寬6米。閘底高程0.5米,閘頂高程8.5米。閘門為鋼架木面直升門,繩鼓式啟閉機開關。該閘主要作用是防止江水倒灌,后因江都東閘、江都送水閘的相繼建成,此閘已不起作用,於1979年冬拓寬新通揚運河時拆除。
江都西閘,位於新通揚運河西端,西側通長江。1963年6月11日動工,1964年S月25日竣工。工程造價655.3萬元。完成土方1215萬立方米,石方1.56萬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2.235萬立方米。耗用鋼筋544噸、閘門鋼材492噸、木材2335立方米.閘長103.05米,寬106.27米,9孔,每孔凈寬10米,中孔為通航孔。交通橋凈寬4.5米,工作橋凈寬4.5米,工作便橋凈寬1.3~2.1米。設計水位:上游正向7.米,反向1.7米;下游正向4.5米,反向4.5米,閘底高程5.8米,閘頂高程9米。設計流量505秒立米,實際流量1340秒立米。閘門與通航孔均為弧形鋼閘門,鋼結構平板直升活動胸牆,手搖、電動、遙控啟閉,啟動能力67.5噸。護坡長度,上、下游各80米。
該閘在里下河地區乾旱時,開啟閘門,自流引長江水入里下河腹部地區、東部沿海墾區,灌溉700多萬畝農田,同時可以引進江水,為江都4座抽水機站抽水北送提供水源,在里下河地區發生澇災時,關閉閘門,切斷長江水源,由江都抽水機站抽排入江;與其他閘配合,還可以調節新通揚運河的航運水位。 
江都東閘,位於江都第四抽水機站以東430米處的新通揚運河上。1977年11月1日動工,1978年3月5日竣工,工程造價408.78萬元。完成土方60萬立方米、石方7240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1.71萬立方米,耗用鋼材534.3噸、木材1372立方米。閘長120米,寬91.2米,13孔。交通橋凈寬5米,工作橋凈寬4.5米,工作便橋凈寬1米。設計水位:上游正向4.5米,反向1.0米,下游正向1.0米,反向1.7米,閘底高程7米,閘頂高程6米。設計流量550秒立米,實際流量1140秒立米。閘門上下扇為鋼筋混凝土梁格鋼網水泥面板直升門,電動啟閉,啟動能力260噸,護坡長度:上、下游分別為80米和30米。該閘在江都西閘引長江水自流向里下河地區時,開啟閘門,引水東送;在里下河地區需排澇時,開啟閘門引澇水至高水河,由抽水機站抽排入江;在冬春長江低潮時,關閉閘門,江都抽水機站抽江水經送水閘向里下河地區和沿海墾區補充水源。 
江都送水閘,位於江都東閘以北300米處,即抽水機站上游引河上。1977年12月動工,1979年1月6日竣工。工程造價296.41萬元,耗用鋼材100噸,木材258立方米。閘口長103.04米,寬21米,3孔,每孔凈寬6米。交通橋凈寬7米,工作橋凈寬3.6米,工作便橋凈寬2.7米,設計水位:閘上游8.5米,下游0米,閘底高程0米,閘頂高程8.5米。設計流量300秒立米。閘門為鋼筋混凝土直升門,電動啟閉,啟動能力60噸。護坡長度:上游為340米,下游為440米。該閘在冬春長江低潮時,江都抽水機站抽引長江水經此閘入新通揚運河,向里下河地區和東郊沿海墾區補水,以改善水質,達到沖淤保港。
邵仙閘洞,是邵仙節制閘和邵仙地下涵洞的總稱,位於江都縣雙溝鎮陳行庄西1.5公里處。其中,邵仙閘在邵仙河(高水河)上,邵仙地下涵洞在邵仙閘底板下部,溝通邵仙河和運鹽河,採用立體交叉的閘洞結構形式,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資,做到一閘多用。邵仙閘洞於1963年5月12日興建,1964年5月14日竣工,工程造價438.18萬元。完成土方44.36萬立方米、石方8610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1.42萬立方米,耗用鋼筋535.6噸、閘門鋼材120噸、木材1138立方米。
邵仙套閘
邵仙套閘
邵仙閘長110.6米,寬59.83米,4孔,其中兩孔可通航。交通橋凈寬2.2米,工作橋凈寬5.4米,工作便橋凈寬1.5米。設計水位:上游正向1.5米,反向0米;下游正向6米,反向6米,閘底高程1米,閘頂高程10.5米。設計流量300秒立米。閘門為弧形鋼閘門,電動啟閉。護坡長度:上游10米,下游22米。
邵仙地下涵洞長91.8米,7孔,洞徑為2.35X2.3米。設計水位:上游正向5.5米,反向3.5米,下游正向3米,反向6米。洞底高程0米,閘底板高程2米。設計流量80秒立米,實際流量82.5秒立米。鋼板結構平板閘門,裝有10噸齒桿式啟閉機啟閉。護坡長度:上游南、北各70米,下游南、北各40.2米。該閘洞在江都抽水機站抽江水北送時開閘,江水以300秒立米的流量流入京杭大運河(蘇北段〕,灌溉300多萬畝農田。在江都抽水機站排里下河澇水時關閘,河水經芒稻閘入江,在里下河地區需補水時,邵仙地下涵洞可引邵伯湖水以80秒立米的流量入通揚運河,以保證灌溉和南北通航。 
宜陵閘,位於宜陵鎮東北郊1.1公里處的新通揚運河上。1963年3月1日動工,1963年7月16日竣工,工程造價182.46萬元。完成土方12.73萬立方米、石方3353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5621立方米。耗用鋼筋101噸、閘門鋼材82.24噸、木材624立方米。閘長79米,寬75.55米,13孔,中孔為通航孔,閘孔凈寬4.5米,通航孔寬10米。交通橋凈寬7米,工作橋凈寬2.4米,通航孔工作橋凈寬5.4米,工作便橋凈寬1.5米。設計水位:上游正向3.5米,反向1.0米,下游正向0.8米,反向3.0米,閘底高程-2.5米,閘頂高程6米.設計流量300秒立米,實際最大流量為724秒立米。閘孔為鋼架鋼絲網水泥面板(原為木面板)直升門,通航孔為上下扉鋼架鋼面板直升門,裝有12台10噸電動、手搖兩用螺旋式啟閉機。通航孔裝有2台150噸電動、手搖兩用卷揚啟閉機。護坡長度:上游32.5米。下游南岸55米,北岸95米。該閘在江都西閘自流引江水時,開啟閘門,向東送水,控制通揚運河通航和灌溉的水位,在遇暴雨時及時關閉閘門,防止通揚運河以南高地雨水向里下河地區倒灌。 
宜陵北閘,位於宜陵鎮北新三陽河南端。1974年11月16日動工,1975年9月25日竣工,工程造價145萬元。完成土方12.7萬立方米、石方4744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3880立方米,耗用鋼材147噸,木材235立方米。閘長87.5米,寬50.8米,7孔,每孔凈寬6米,交通橋凈寬3.8米,工作便橋凈寬2米。設計水位:上游正向4.5米,反向0.5米,下游正向1.0米,反向0.5米。閘底高程5米,閘頂高程5.5米,設計流量300秒立米,實際流量355秒立米,閘門為預應力橫樑、鋼絲網水泥波浪面板,電動、手搖兩用啟閉,啟動能力40噸。護坡長度:上、下游各54米。該閘主要防止新通揚運河大水流入三陽河兩岸的大片低田,保證三陽河低水位引江水北調、灌溉和沖淤。 
運鹽閘,位於江都縣雙溝鎮陳行庄以西2公里處的運鹽河上。1963年10月8日興建,1966年5月27日竣工,工程造價225.98萬元。閘長132.05米,寬71.8米,7孔,其中2孔為通航孔,閘孔凈寬6.8米,通航孔凈寬13米。交通橋凈寬2.26米,工作橋凈寬5.4米,工作便橋凈寬1.1米。設計水位:上游正向8.3米,反向4.5米,下游正向3米,反向8.5米。閘底高程0~2.1米,閘頂高程10.5米。設計流量830秒立米,實際流量尚未超過設計流量,閘門上扉為鋼筋混凝土直升門,下扉為弧形鋼閘門,行車逐孔啟閉。護坡長度:上下游各200米。該閘主要在淮河發生洪水時,可引800~900秒立米洪水入江;江都抽水機站抽水北送時,可引江水20~300秒立米入邵伯湖
邵伯閘,位於邵伯鎮西的南乾渠首。1952年10月興建,1953年5月竣工,工程造價64.49萬元。完成土方6.44萬立方米、石方4282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2792立方米。耗用鋼筋41噸、閘門鋼材15.2噸。閘長25米,寬13米,2孔,每孔凈寬5米。交通橋凈寬4米,工作橋凈寬2.7米。設計水位:上游正向9米,反向6米,下游正向3米,反向5.5米。閘底高程0.5米,閘頂高程8.5米。設計流量50秒立米,實際流量56.9秒立米。閘門為弧形鋼閘門,電動、手搖兩用啟閉,啟閉能力10噸。護坡長度:上游10米,下游22米。該閘在里下河需水時,啟閘以50秒立米的流量向里下河送水,保證灌溉和航運。 

船閘

與江都水利樞紐工程配套的船閘有5座,即芒稻船閘、江都船閘,邵伯船閘、五里窯船閘和宜陵船閘。前3座船閘建成後由交通部門管理。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管理處直接管理和調度的有五里窯船閘和宜陵船閘。
五里窯船閘,位於江都縣宜陵鎮西5里處的通揚運河上。1963年6月25日動工,1964年5月20日竣工通航,工程造價203.24萬元。完成土方24.11萬立方米、石方2079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5505立方米。耗用鋼筋216.16噸、木材1085.7立方米。閘總長162米,上、下閘首凈寬10米,閘室長135米,寬12.3米。上閘首閘頂高程6米,閘底高程0.5米,下閘首閘頂高程6米,閘底高程-2.5米。交通橋凈寬3.5米。上閘首為下卧式弧形鋼閘門,下閘首工作門為鋼結構平板人字門,閘門為鋼筋混凝土平板直升門。手搖、電動、遙控啟閉均可,設計流量80秒立米。護坡長度:上、下游各25米。該閘在通揚運河江都段高地需灌溉時,抬高閘上水位,利於灌溉;在需排澇時,將澇水引入新通揚運河,由江都抽水機站排入長江,在正常水位的情況下保證通航。 
宜陵船閘,位於宜陵鎮西三里窯處的通揚運河上。1964年7月21日興建,1966年1月23日竣工,工程造價199.87萬元。完成土方19.52萬立方米、石方1790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5672立方米。耗用鋼筋286.45噸、閘門鋼材72.68噸、木材1275.3立方米。閘室長135米,寬12.3米。上、下閘首頂高5米,閘底高程-5.5米,800噸船隊可一次通過。交通橋凈寬2米。設計流量80秒立米。上閘首為下卧式弧形鋼閘門,下閘首工作門為鋼結構橫拉門,輸水閥門為鋼結構平板直升門。以2×15噸啟閉機啟閉,用10噸卷揚機操縱,手搖、電動、遙控均可啟閉。護坡長度:上游26.75米,下游32米。該閘在通揚運河以南高地遇暴雨時,開閘排澇水入新通揚運河,由江都抽水機站抽排入江。 
芒稻船閘,位於芒稻閘西50米處,1964年10月興建,1966年5月竣工,工程造價395萬元。完成土方63.53萬立方米。耗用水泥3981.6噸、黃砂1.71萬立方米、塊石1.36萬噸、鋼筋580.8噸、鋼材149.5噸、木材1.2萬立方米。閘室長135米,寬12米。交通橋凈寬7米,兩邊各有1.5米的人行道。設計流量300秒立米。
江都船閘,原稱仙女船閘,1952年9月10日動工,1953年6月20日竣工,並投入使用。工程造價170多萬元。用勞動工日27.8萬個,完成土方21.45萬立方米,耗用水泥1526噸、黃砂3208立方米、石子403立方米、塊石1992立方米、鋼筋340噸、鋼材60噸、木材926立方米。 
邵伯船閘(又稱一線船閘),位於江都縣邵伯鎮西側原老船閘以西250米的邵伯湖畔。該閘按國家二級建築物設計,1959年1月動工,1962年3月竣工。工程造價為553萬多元。動用勞動工日188.5萬個,完成土方67.5萬立方米、砂漿砌塊石4.52萬立方米、干砌塊石4019立方米、深塘還砂4100立方米。耗用水泥9649噸、黃砂4.55萬噸、碎石7.22萬噸、塊石9.07萬噸、鋼材3148噸、木材1018立方米。邵伯船閘由江蘇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設計,揚州專區與江蘇省水利廳基建工程隊共同派員組成邵伯船閘工程處負責施工。1962年建成通航后,除定期保養和有計劃的小修、中修外,還分別在1963年、1965年、1979,年進行過3次大維修,僅第三次大修耗資就達103.4萬元。 

涵洞

土山洞,位於江都鎮西北角芒稻河(后改高水河)與通揚運河的交匯處。1961年12月6日動工,1962年7月竣工。閘總長18米,閘寬12.5米,共3孔,每孔凈寬3米,洞底板高程-1.5米,洞頂高程2米,閘頂墩高程10.5米,附近堤頂高程10.5米。工作橋寬5米,交通橋寬5.8米。設計水位:上游4.3米,下游3.8米。設計流量80秒立米。閘門為鋼架木面板結構,用10噸齒桿式電動、手搖兩用啟閉機啟動。該洞主要是引高水河水流向通揚運河,供農田灌溉和調節通揚運河航運水位。
宜陵地下涵洞,位於宜陵鎮西新通揚運河河底。1977年12月10日動工,翌年5月28日竣工,投資221.18萬元。設計水位:洞北3.5米,洞南3.25米。設計流量40秒立米。洞身分3孔,每孔凈寬3.5米,共6節,水平長142米。洞北首門檻高程-1米,洞南首門檻高程-1.5米。地涵為單項控制,閘門設在洞北首,用10噸電動、手搖螺桿啟閉機啟閉。該洞主要是解決新通揚運河和通揚運河自引江水的矛盾,恢復了通揚運河引邵伯湖水灌溉、通航的作用。

魚道

江都水利樞工程的配套工程——萬福閘、太平閘魚道,位於廖家溝、太平河之間。1971年11月動工,1973年3月竣工。兩條魚道由2座進口閘,1座出口閘,2座公路橋,1個交會池,1座觀察室和541.3米長的明渠組成。魚道里系用混凝土連橫邊牆及117道砂漿砌塊石隔板結構。工程總造價35萬元。使用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1000立方米。完成土方11萬立方米,石方3500立方米。魚道主要是便於各種魚類進入內河湖泊索餌育肥,和出江產卵繁殖後代。過魚對象主要是:2~4月份過5分硬幣大小的蟹苗;3~4月份過6~10厘米的鰻魚苗;5月份超過120~30厘米的刀魚苗;5月份過5~10厘米的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苗。平均每小時過魚183尾左右,其一般規律是:晴天過魚較多。陰天過魚較少;風向和進口方向一致時過魚較多,反之,較少;刀魚、鰻魚夜晚過得多,白天過得少;漲潮后1小時左右魚過得最多,落潮時過得少;開閘放水對過魚基本無影響。 

工程建設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由江都抽水站及其配套工程組成,江都抽水站由4座大型電力抽水站組成,一站興建於1961年12月,竣工於1963年3月;二站於1963年7月開工,竣工於1964年8月;三站於1966年12月開工,竣工於1969年10月;四站於1973年11月開工,竣工於1977年3月。至此,歷時17年,江都抽水站建成。該工程共安裝大型立式軸流泵機組33台套,總裝機容量為49800千瓦,總抽水能力為473立方米每秒。1994年至1996年、1997年至1999年一站、二站,2006年至2009年、2008年至2010年三站、四站先後進行了更新改造,使得江都抽水站在總裝機台數不變的情況下,容量擴大到55800千瓦,在機組凈揚程有所增加的情況下總抽水能力達到508.2立方米每秒。
江都抽水站工程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是在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機電設備製造技術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建設成功的。江都抽水站是建國后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製造、自行安裝的大型抽水站。隨著工程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水泵葉輪直徑從1.54米、流量8立方米每秒發展到葉輪直徑3.1米、流量30立方米每秒,配套電動機功率從800千瓦發展到3000千瓦,推動和驗證了我國對大型電動機、大型水泵研發製造技術的發展,為培養大批泵站建設、管理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江都水利樞紐的配套工程由江都西閘、江都東閘、江都送水閘、宜陵閘、宜陵北閘、芒稻閘、運鹽閘、邵仙閘洞、土山壩涵洞、宜陵地下涵洞等10座涵閘;五里窯船閘、宜陵船閘、邵仙套閘等3座船閘和新通揚運河、高水河、三陽河等3條河道組成。
江都水利樞紐利用1958年開挖的新通揚運河作為向里下河地區自流引長江水灌溉的輸水河道。為了兼顧防洪、灌溉、排澇、航運,1963年在新通揚運河河口以東500米處建成了江都西閘,利用1958年建造的江都閘,作為引江水或排里下河澇水的控制工程,1978年建成江都東閘、江都送水閘,拆除江都閘;1963年1月至1964年5月,開挖和利用歸江河道芒稻河、運鹽河及1953年開挖修建的邵仙河的部分河段修築成高水河,作為江都抽水站向北送水的輸水乾渠;在高水河與芒稻河、運鹽河、邵仙河等交叉交匯處建造了配套控制工程,1964年建造高水河與芒稻河交叉控制工程——芒稻閘,1964-1965年在高水河與運鹽河、邵仙河的交匯處建造了運鹽閘、邵仙閘洞,使北送的江水與邵伯湖分開,並用邵仙閘下部的涵洞引邵伯湖水入通揚運河;1999年,為解決高水河邵仙閘通航安全問題修建邵仙套閘;為解決通揚運河引淮河高水和新通揚運河引江、排澇低水的矛盾,1963-1965年建成宜陵閘、五里窯船閘、宜陵船閘,1980年建成了宜陵地下涵洞,從而完成了新通揚運河、通揚運河交叉控制工程;1975年又建成新通揚運河與三陽河交叉控制工程宜陵北閘。伴隨配套工程的全面建成,不斷拓展江都水利樞紐綜合功能,與淮河歸江控制工程萬福閘、金灣閘、太平閘承擔起萬里長江由此北上,千里淮河由此入江的重任。 

工程效益


灌溉

蘇北里下河地區有面積18000平方公里,涉及揚州、鹽城、淮陰、南通4個地區19個縣市,地形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過去灌溉靠淮水,利用率很低。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里下河地區的自流引江水灌溉面積達946萬畝;沿運河地區和蘇北灌溉總渠高程在2.5米以上的農田,引江水自流灌溉達396.5萬畝;徐淮地區的灌溉面積由原來靠淮河灌溉不足200萬畝發展到1000多萬畝。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的直接和間接灌溉面積總計達2200萬畝。
1966年、1967年蘇北地區連續兩年乾旱,淮河長期斷流,洪澤湖見底,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己建成的第一、二兩站連續開機414天,抽引江水37.7億立方米北送,使沿運河各縣灌溉區的糧食產量超過歷史最高水平。1978年,江蘇春旱接夏旱,夏旱又接秋旱,旱情為百年罕見,降雨量只有常年的40%,江都水利樞紐工程4座抽水站連續開機222天,抽引江水63億立方米,節制閘引江水48.億立方米,相當於4個洪澤湖的蓄水量,使蘇北地區大旱之年大幅度增產,僅揚州地區就比上一年增產20億斤。1963~1993年,全站共抽引江水669億立方米。 

排澇

里下河地區過去排澇入海,線路長,水位差小,排速慢。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里下河地區4000平方公里,約327萬畝耕地的澇水,經江都抽水機站及時抽排入江,澇水下降速度平均每天可達8厘米左右。1970年秋,蘇北地區連續降雨40天,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已建成的3座抽水站連續開機49天,抽排澇水9億立方米入江,使江都、高郵、興化、泰州等7個縣、市免除澇災,當年糧食產量比1969年增長14%。1980年,蘇北地區受到洪澇災害的襲擊,淮河洪水流量超過5000秒立米,長江高潮全部超過警戒水位,降雨量比常年多三四成,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及時抽排394億立方米,澇水下降速度比1965年快5倍以上,使蘇北地區大災之年又奪豐收。據1963~1980年澇區受災面積分析,排澇效益為1.83億元,年均效益為0.12億元。由於抗旱排澇有了保證,至1987年裡下河地區的糧食產量遞增率達6%以上,比全省平均遞增率4%高50%,1991年夏,遭受特大洪澇災害襲擊,里下河地區的水位達到3.34米,超過警戒水位1.54米,比歷史上洪澇災害最重的1931年的水位還高0.18米。從6月12日開始,4座抽水站連續開機68天,排水28億立方米。萬福閘、太平閘、金灣閘、芒稻閘4個排洪閘的118孔閘門全部開啟排澇,最大泄洪流量達11000秒立米,超過設計標準,共排泄淮河洪水589.9億立方米。1963~1993年底,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共抽排澇水700億立方米,排洪6142億立方米。為蘇北地區農業穩產、連續豐收創造了有利條件。 
供用水
連雲港是江蘇省的重要港口,過去一直缺淡水,50~60年代初曾用汽車、火車裝運淡水,供海輪和城鎮居民使用,花費很大,也還是不能滿足要求。自1977年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以15秒立米的流量向連雲港送水,基本滿足沿途居民及工農業生產的用水。京杭大運河蘇北段,是江蘇省水路運輸的大動脈,過去每年到用水旺季,往往斷流停航。江都水利樞紐工程興建后,隨時可以調節和保證航運水位,駱馬湖以南200公里的航道常年確保通航,駱馬湖以北至徐州,除特大幹旱外,一般都能保證通航。 
改造鹽鹼地
蘇北地區原有鹽鹼地1000萬畝左右,特別是廢黃河沿岸的濱海、阜寧、響水邳縣睢寧、銅山等縣以及沿海墾區一帶,含鹽份一般為千分之7~8,最高達千分之15,不利農作物生長。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提供水源淋鹽洗鹼,已有70~80%的土地得到了改良。同時灘塗開發、沿海的涵閘沖淤保港也有了一定水源。 

工程榮譽

由於該工程布局合理,設計先進,施工質量高,管理科學,效益顯著,1982年,在全國第五次質量月活動中被評為全國優質工程,榮獲設計、施工、管理3個金質獎,1993年,還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最佳綠化單位”稱號。 
2021年6月19日,被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