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東線工程

國家戰略東線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即國家戰略東線工程,簡稱東線工程,是指從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提水,途經江蘇、山東、河北三省,向華北地區輸送生產生活用水的國家級跨省界區域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於2001年修訂完成,東線工程通過江蘇省揚州市江都水利樞紐從長江下游幹流提水,沿京杭大運河逐級翻水北送,向黃淮海平原東部和膠東地區和京津冀地區提供生產生活用水。供水區內分佈有淮河、海河、黃河流域的25座地市級及其以上城市,據1998年統計,區內人口1.18億,耕地880萬公頃。

東線工程規劃從江蘇省揚州附近的長江幹流引水,利用京杭大運河以及與其平行的河道輸水,連通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並作為調蓄水庫,經泵站逐級提水進入東平湖后,分水兩路。一路向北穿黃河后自流到天津,從長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庫輸水主幹線長約1156千米;另一路向東經新辟的膠東地區輸水幹線接引黃濟青渠道,向膠東地區供水。

2019年6月21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北延應急試通水即將順利完成。

概述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
中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地區長期受到乾旱缺水的困擾,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京、津、冀、魯地區和淮河流域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和連年發生的嚴重乾旱缺水,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建設顯得更為緊迫。
東線工程是中國南水北調總體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972年華北大旱后,水利部組織有關部門研究東線調水方案,1976年提出《南水北調近期工程規劃報告》上報國務院,1990年提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修訂規劃報告》。在此期間,還完成了東線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其修訂報告;廣泛開展了有關環境影響專題研究、大型低揚程水泵的研製、穿黃工程勘探試驗以及農業灌溉節水、水量優化調度方面的研究,取得許多重要成果,為科學比選東線調水方案打下了堅實基礎。

必要性


規劃的東線工程通過江蘇省揚州市三江口江都水利樞紐從長江下游幹流電力提水,基本沿京杭大運河逐級翻水北送,向黃淮海平原東部和膠東地區和京津冀地區提供生產生活用水。供水區內分佈有淮河、海河、黃河流域的25座地市級及其以上城市,包括天津、濟南、青島為主的特大城市和滄州、衡水、聊城、德州、濱州、煙台、威海、淄博、濰坊、東營、棗莊、濟寧、徐州、菏澤、泰安、揚州、淮安、宿遷、連雲港、蚌埠、淮北、宿州等大中城市。據1998年統計,區內人口1.18億,城市化率23.6%,耕地880萬公頃,工農業總產值1.75萬億元,糧食產量為15576萬噸。
東線工程供水區地處黃、淮、海諸河下游,跨北亞熱帶和南暖溫帶,多年平均降雨量從南向北為1000~500mm,由南向北逐步遞減。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量年內、年際不均,豐枯懸殊,連續豐水年與枯水年交替出現。
東線供水區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地勢較平坦,礦產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生產基地和糧食等農產品主要產區。經濟增長潛力巨大,但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並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影響。
黃河以北供水區處於海河流域下游,大部分河流已經乾涸,可利用的地表水日益減少。由於長期超采深層地下水,引發了水質惡化、地面沉降等多種地質災害。海河地表水已高度開發,地下水又嚴重超采,已到了僅僅依靠當地水資源難以解決缺水問題的程度。
膠東地區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也是中國嚴重缺水的地區之一,乾旱連年出現,經濟損失嚴重。各城市供水普遍緊張,地下水持續超采,煙台、龍口萊州等地海水入侵。當地水資源已難以解決缺水問題。南四湖地區在偏旱年份已無法維持供需平衡,生活和工業供水也無法保持穩定。
黃河持續斷流和引黃泥沙堆積的嚴重環境後效,使引黃供水受到威脅,必須補充新水源。如不抓緊實施東線工程,在黃河水資源及其利用狀況發生變化時,供水區內將產生無法解決的嚴重後果。
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經過40年的建設已初具規模,為蘇北地區灌溉、排水和航運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由於規模偏小,設備老化、配套工程落後和管理體制問題,限制了整體效益的發揮。乾旱年份和用水高峰季節又不能滿足要求,急需擴大引江和向北調水的規模。
東線供水區面臨著地表水過度開發、地下水嚴重超采、水體污染、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在積極採取節水措施和相繼建設引灤入津及引黃、引江等供水工程情況下,對局部地區水資源不足雖起到緩解作用,但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缺水的局面。因此,在進一步節約用水,合理利用現有水資源的基礎上,建設東線工程已十分必要和緊迫。

總體布局


供水目標

供水範圍是黃淮海平原東部和膠東地區,分為黃河以南、膠東地區和黃河以北三片。主要供水目標是解決調水線路沿線和膠東地區的城市及工業用水,改善淮北地區的農業供水條件,並在北方需要時,提供生態和農業用水。

水源條件

長江是東線工程的主要水源,質好量豐,多年平均入海水量達9000多億立方米,特枯年6000多億立方米,為東線工程提供了優越的水源條件。淮河和沂沭泗水系也是東線工程的水源之一。規劃2010年和2030年水平年多年平均來水量分別為278.6億立方米和254.5億立方米。

調水線路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擴大規模,向北延伸。規劃從江蘇省揚州附近的長江幹流引水,利用京杭大運河以及與其平行的河道輸水,連通高郵湖、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並作為調蓄水庫,經泵站逐級提水進入東平湖后,分水兩路,一路向北穿黃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東經新辟的膠東地區輸水幹線接引黃濟青渠道,向膠東地區供水。從長江至東平湖設13個梯級抽水站,總揚程65米。
東線工程從長江引水,有三江營和高港2個引水口門,三江營是主要引水口門。高港在冬春季節長江低潮位時,承擔經三陽河向寶應站加力補水任務。從長江至洪澤湖,由三江營抽引江水,分運東和運西兩線,分別利用里運河、三陽河、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河入江水道送水。洪澤湖至駱馬湖,採用中運河徐洪河雙線輸水。新開成子新河和利用二河從洪澤湖引水送入中運河。駱馬湖至南四湖,有三條輸水線:中運河~韓庄運河、中運河~不牢河和房亭河。南四湖內除利用湖西輸水外,須在部分湖段開挖深槽,並在二級壩建泵站抽水入上級湖。南四湖以北至東平湖,利用梁濟運河輸水至鄧樓,建泵站抽水入東平湖新湖區,沿柳長河輸水送至八里灣,再由泵站抽水入東平湖老湖區。穿黃位置選在解山和位山之間,包括南岸輸水渠、穿黃樞紐和北岸出口穿位山引黃渠三部分。穿黃隧洞設計流量200立方米/秒,需在黃河河底以下70米打通一條直徑9.3米的倒虹隧洞。江水過黃河后,接小運河至臨清,立交穿過衛運河,經臨吳渠在吳橋城北入南運河送水到九宣閘,再由馬廠減河送水到天津北大港。
從長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庫輸水主幹線長約1156公里,其中黃河以南646公里,穿黃段17公里,黃河以北493公里。膠東地區輸水幹線工程西起東平湖,東至威海市米山水庫,全長701公里。自西向東可分為西、中、東三段,西段即西水東調工程;中段利用引黃濟青渠段;東段為引黃濟青渠道以東至威海市米山水庫。東線工程規劃只包括興建西段工程,即東平湖至引黃濟青段240公里河道,建成后與山東省膠東地區應急調水工程銜接,可替代部分引黃水量。

工程預測


預測

根據東線工程供水範圍內江蘇省、山東省、河北省、天津市城市水資源規劃成果和《海河流域水資源規劃》、淮河流域有關規劃,在考慮各項節水措施后,預測2010年水平,供水範圍需調水量為45.57億立方米,其中江蘇25.01億立方米,安徽3.57億立方米,山東16.99億立方米;2030年水平需調水量93.18億立方米,其中江蘇30.42億立方米,安徽5.42億立方米,山東37.34億立方米,河北10.00億立方米,天津10.00億立方米。

規模

根據供水目標和預測的當地來水、需調水量,考慮各省市意見和東線治污進展,規劃東線工程先通后暢、逐步擴大規模,分三期實施。第一期工程:主要向江蘇和山東兩省供水。抽江規模5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億立方米,其中新增抽江水量39億立方米。過黃河50立方米/秒,向膠東地區供水50立方米/秒。第二期工程:供水範圍擴大至河北、天津。工程規模擴大到抽江600立方米/秒,過黃河100立方米/秒,到天津50立方米/秒,向膠東地區供水50立方米/秒。第三期工程:增加北調水量,以滿足供水範圍內2030年水平國民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工程規模擴大到抽江800立方米/秒,過黃河200立方米/秒,到天津100立方米/秒,向膠東地區供水90立方米/秒。

第一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多年平均(採用1956年7月~1998年6月系列,下同)抽江水量89.37億立方米(比現狀增抽江水39.31億立方米);入南四湖下級湖水量為31.17億立方米,入南四湖上級湖水量為19.64億立方米;過黃河水量為5.09億立方米;到膠東地區水量為8.76億立方米。第一期工程多年平均毛增供水量45.94億立方米,其中增抽江水39.31億立方米,增加利用淮水6.63億立方米。扣除損失后的凈增供水量為39.32億立方米,其中江蘇19.22億立方米;安徽3.29億立方米;山東16.81億立方米。增供水量中非農業用水約佔68%。第一期工程完成後可滿足受水區2010年水平的城鎮需水要求。長江~洪澤湖段農業用水基本可以得到滿足,其他各區農業供水保證率可達到72%~81%,供水情況比現狀有較大改善。

第二期工程

第二期工程多年平均抽江水量達到105.86億立方米(比現狀增抽江水55.80億立方米);入南四湖下級湖水量為47.18億立方米,入南四湖上級湖水量為35.10億立方米;過黃河水量為20.83億立方米;到膠東地區水量為8.76億立方米。第二期工程多年平均毛增供水量64.78億立方米,其中增抽江水55.80億立方米,增加利用淮水8.98億立方米。扣除損失后的凈增供水量為54.41億立方米,其中江蘇22.12億立方米;安徽3.43億立方米;山東16.86億立方米;河北7.00億立方米;天津5.00億立方米。增供水量中非農業用水約佔71%。如北方需要,除上述供水量外可向生態和農業供水5億立方米。第二期工程完成後可滿足受水區2010年水平的城鎮需水要求。長江~洪澤湖段農業用水基本可以得到滿足,其他各區農業供水保證率可達到76%~86%,供水情況比現狀均有顯著改善。

第三期工程

第三期工程多年平均抽江水量達到148.17億立方米(比現狀增抽江水92.64億立方米);入南四湖下級湖水量為78.55億立方米;入南四湖上級湖水量為66.12億立方米;過黃河水量為37.68億立方米;到膠東地區水量為21.2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毛增供水量106.21億立方米,其中增抽江水92.64億立方米,增加利用淮水13.57億立方米。扣除損失后的凈增供水量為90.70億立方米,其中江蘇28.20億立方米;安徽5.25億立方米;山東37.25億立方米;河北10.00億立方米;天津10.00億立方米。增供水量中非農業用水約佔86%。如北方需要,除上述供水量外可向生態和農業供水12億立方米。第三期工程完成後可基本滿足受水區2030年水平的用水需求。城鎮需水可完全滿足,除特枯年份外,也能滿足區內蘇皖兩省的農業用水。

工程規劃


東線工程主要利用京杭運河及淮河、海河流域現有河道、湖泊和建築物,並密切結合防洪、除澇和航運等綜合利用的要求進行布局。在現有工程基礎上,拓浚河湖、增建泵站,分期實施,逐步擴大調水規模。

第一期

1.黃河以南
以京杭運河為輸水主幹線,並利用三陽河、淮河入江水道、徐洪河等分送。在現有工程基礎上擴挖三陽河和潼河、金寶航道、淮安四站輸水河、駱馬湖以北中運河、梁濟運河和柳長河6段河道;疏浚南四湖;安排徐洪河、駱馬湖以南中運河影響處理工程;對江都站上的高水河、韓庄運河局部進行整治。
抬高洪澤湖、南四湖下級湖蓄水位,治理東平湖並利用其蓄水,共增加調節庫容13.4億立方米。
新建寶應(大汕子)一站、淮安四站、淮陰三站、金湖北一站、蔣壩一站、泗陽三站、劉老澗及皂河二站、泰山窪一站、沙集二站、土山西站、劉山二站、解台二站,藺家壩、台兒庄、萬年閘、韓庄、二級壩、長溝、鄧樓及八里灣21座泵站,共增加抽水能力2750立方米/秒,新增裝機容量20.66萬kW。更新改造江都站及現有淮安、泗陽皂河、劉山、解台泵站。
結合東線第二期工程,打通一條洞徑9.3米的倒虹隧洞?輸水能力200立方米/秒。
3.膠東地區輸水幹線
開挖膠東地區輸水幹線西段240公里河道。
4.魯北輸水幹線
自穿黃隧洞出口至德州,擴建小運河和七一、六五河兩段河道。
5.專項工程
包括里下河水源調整、泵站供電、通信、截污導流、水土保持、水情水質管理信息自動化以及水量水質調度監測設施和管理設施等工程。

第二期

第二期工程增加向河北、天津供水,需在第一期工程基礎上擴大北調規模,並將輸水工程向北延伸至天津北大港水庫。
黃河以南工程布置與第一期工程相同,再次擴挖三陽河和潼河、金寶航道、駱馬湖以北中運河、梁濟運河和柳長河5段河道;疏浚南四湖;抬高駱馬湖蓄水位;新建寶應(大汕子)、金湖北、蔣壩、泰山窪二站,沙集三站、土山東站,劉山及解台三站,藺家壩、二級壩、長溝、鄧樓及八里灣二站等13座泵站,增加抽水能力1540立方米/秒,新增裝機容量12.05萬kW。
穿黃工程結合第三期工程,按200立方米/秒完成。
黃河以北擴挖小運河、臨吳渠、南運河、馬廠減河4段輸水幹線和張千渠分幹線。

第三期

黃河以南,長江~洪澤湖區間增加運西輸水線;洪澤湖~駱馬湖區間增加成子新河輸水線,擴挖中運河;駱馬湖~下級湖區間增加房亭河輸水線;繼續擴挖駱馬湖以北中運河、韓庄運河、梁濟運河、柳長河;進一步疏浚南四湖;新建濱江站、楊庄站、金湖東站、蔣壩三站、泗陽西站、劉老澗及皂河三站,台兒庄、萬年閘及韓庄二站,單集站、大廟站、藺家壩二站,二級壩、長溝、鄧樓及八里灣三站等17座泵站,增加抽水能力2907立方米/秒,新增裝機容量20.22萬kW。
擴大膠東地區輸水幹線西段240公里河道。
黃河以北擴挖小運河、臨吳渠、南運河、馬廠減河和七一、六五河。
五、征地拆遷及移民安置規劃
東線工程跨越江蘇、山東、河北、天津4省、直轄市,挖壓拆遷影響範圍涉及4省、直轄市的18個地市59個縣(區)。由於輸水工程主要利用現有河道,對不能滿足輸水要求的河段進行擴挖,因此主要佔用河灘地,人口遷移數量較少,征地拆遷和移民安置問題相對容易解決。
輸水河道線路長,拆遷量相對較少,移民分散,主要採取后靠方式在附近安置。新擴建水庫佔壓土地較多,但主要利用荒廢窪地。東平湖蓄水工程是移民最多、最集中的地區,涉及歷史遺留問題,投資較大。
第一期工程永久佔地1.06萬公頃,臨時佔地約2670公頃,拆遷房屋101.34萬平方米,遷移人口約2.53萬人。征地及移民安置補償靜態投資約27億元。
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礎上,增加永久佔地1.28萬公頃,臨時佔地近3000公頃,拆遷房屋73.13萬平方米,遷移人口約1.83萬人。增加征地及移民安置補償投資約28億元。
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的基礎上,增加永久佔地約7730公頃,臨時佔地約2600公頃,拆遷房屋113.65萬平方米,遷移人口約2.84萬人。增加征地及移民安置補償投資約24億元。

治污規劃


東線工程治污規劃劃分為輸水幹線規劃區、山東天津用水保證規劃區和河南安徽水質改善規劃區。主要治污措施為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截污導流、工業結構調整、工業綜合治理、流域綜合整治工程5類項目。
根據水質和水污染治理的現狀,黃河以南以治為主,重點解決工業結構性污染和生活廢水的處理,結合主體工程和現有河道的水利工程,有條件的地方實施截污導流和污水資源化,有效削減入河排污量,控制石油類和農業面源污染;黃河以北以截污導流為主,實施清污分流,形成清水廊道,結合治理,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實現污水資源化。
為體現先治污后通水的原則,按照工程實施進度要求,將污染治理劃分為2007年和2010年兩個時間段。2007年前以山東、江蘇治污項目及截污導流項目為主,同時實施河北省工業治理項目;2008~2010年以河北、天津污水處理廠項目及截污導流項目為主,同時實施河南、安徽省治污項目。規劃項目實施后,預測輸水水質可達到Ⅲ類或優於Ⅲ類水標準。
治污工程總投資240億元,由東線工程分攤截污導流工程投資24.9億元,其中第一期工程17.25億元,第二期工程7.65億元。

環境影響


東線工程的環境影響是利大於弊,不利影響也可採取措施加以改善。工程實施后,有利於改善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條件,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利於改善供水區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有利於補充沿線地下水,對地面沉降等起到緩解作用;有利於城鎮飲水安全,改善高氟區居民飲水質量;有利於改善供水區投資環境,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對可能產生的不利環境影響,進行了多年監測試驗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東線工程調水量占長江徑流量的比重很小,調水對引水口以下長江水位、河道淤積和河口攔門沙的位置等影響甚微;第一期工程僅比現狀增加引江100立方米/秒,不會因此而加重長江口鹽水上侵的危害,遇長江枯水年的枯水季節,可採取避讓措施,不加重長江口的鹽水上侵。
2.黃淮海平原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排水系統,並積累了豐富的防治土壤鹽鹼化的經驗。北方灌區土壤次生鹽鹼化能夠預防和控制。
3.根據實驗和調水實踐,調水不會把南方的血吸蟲擴散到北方。
4.調水對輸水沿線湖泊的水生生物是有利的,對長江口及其附近海域水生生物不會有明顯影響。

東線工程建設


調水線路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擴大規模,向北延伸。規劃從江蘇省揚州附近的長江幹流引水,利用京杭大運河以及與其平行的河道輸水,連通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並作為調蓄水庫,經泵站逐級提水進入東平湖后,分水兩路,一路向北穿黃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東經新辟的膠東地區輸水幹線接引黃濟青渠道,向膠東地區供水。

工程建設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創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泵站群——東線泵站群工程,工程實施分三期,
第一期工程共計增建泵站21座,工期6年;
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礎上增建泵站13座,工期3年;
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礎上增建泵站17座,工期5年。
南水北調東線第一、二、三期主體工程共計投資420億元。
2021年3月19日,南水北調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工程管理


東線工程的管理實行“政府宏觀調控、准市場運作、現代企業管理、用水戶參與”的體制,這樣既體現市場經濟的要求,又貫徹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原則。
(一)成立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與管理機構
國務院組織有關部門和沿線省、直轄市成立南水北調工程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對工程實行統一領導,協調解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與管理中的重大問題,指導制定有關法規、政策和管理辦法。
(二)組建供水公司
第一期工程只涉及江蘇、山東兩省,可以組建江蘇省供水公司和山東省供水公司,分別作為法人,以供水合同建立交接水的關係,管理各省境內工程和供水事宜。
第二期及之後的管理體制,可以在上述兩公司基礎上擴大股份的方式建立,也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與條件考慮合適的方式,本次規劃暫按建立東線總公司與江蘇省供水公司分別作為法人的體制研究有關問題。

工程估算


東線工程由輸水河道、泵站、蓄水湖泊、穿黃工程以及治污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供電、調度運行管理設施等一系列單項工程組成,在單項工程基礎上,組成不同規模的調水方案。
第一期工程共計增建泵站21座,增加裝機容量20.66萬kW。需完成土石方開挖1.87億立方米,土方填築0.33億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192萬立方米,砌石262萬立方米?工程永久佔地1.06萬h㎡。
按照水利部現行規定的編製辦法、定額及費率標準,並參照了沿線省、直轄市有關規定編製。採用2000年下半年價格水平,第一期主體工程靜態總投資180億元,治污工程投資140億元,共計320億元。
第一期工程工期6年。
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礎上增建泵站13座,增加裝機容量12.05萬kW。需完成土石方開挖1.58億立方米,土方填築0.46億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130萬立方米,砌石172萬立方米?永久佔地1.28萬公頃。主體工程增加投資約124億元,治污工程投資100億元。
第二期工程工期3年。
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礎上增建泵站17座,增加裝機容量20.22萬kW。需完成土石方開挖2.14億立方米,土方填築0.25億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167萬立方米,砌石211萬立方米?工程永久佔地7730公頃。主體工程增加投資116億元。
第三期工程工期5年。
南水北調東線第一、二、三期主體工程共計投資420億元。

工程之最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泵站群——東線泵站群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輸水幹線長1467公里,全線共設立13個梯級泵站,共22處樞紐、34座泵站,總揚程65米,總裝機台數160台,總裝機容量36.62萬千瓦,總裝機流量4447.6立方米每秒,具有規模大、泵型多、揚程低、流量大、年利用小時數高等特點。工程建成后將成為亞洲乃至世界大型泵站數量最集中的現代化泵站群,其中水泵水力模型以及水泵製造水平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經濟分析


東線工程的直接效益主要有工業供水、農業供水、除澇和航運供水等幾方面,按照凈增供水量和綜合經濟指標估算,第一、二、三期工程效益分別為97億元、167億元和156億元。東線工程的實施,將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效扼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狀況,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此外,東線工程疏浚和治理河道、湖泊,還將極大改善防洪、航運和生態環境條件,有著巨大的綜合效益。
經分析,東線工程的國民經濟和財務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工程在經濟上是合理的,財務上是可行的。
東線工程投資結構為45%貸款,55%資本金。按照“保本、微利、還貸”的原則,在水費償還佔工程投資20%的貸款本息、其他貸款由“南水北調基金”償還的條件下,測算主體工程水價。第一期工程還貸期全線平均水價為0.26元/立方米,江蘇省平均水價為0.17元/立方米,山東省平均水價為0.59元/立方米。通過承受能力分析,工程建成后,用水戶對這樣的主體工程水價可以承受。

江蘇運河


2012年5月30日,江蘇省南水北調辦公室確認,南水北調東線第六梯級泵站皂河站工程通過機組試運行驗收,標誌南水北調東線一期江蘇段輸水幹線——運河線工程建成通水。

東線水質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工作會議上獲悉:南水北調東線治污取得重大進展,最新監測顯示,輸水幹線沿線排污口全部關閉,36個控制斷面水質首次全部達到Ⅲ類水標準,為保證2013年三季度通水奠定了基礎。為保證輸水幹線水質長久穩定達標,2013年將實行分區防控、應急管理新機制,治保並重提升水質。2013年東線治污補充規劃骨幹項目將基本建成,發揮治污功效。在試通水期間,將組織第三方對控制斷面水質進行跟蹤監測。強化環境執法監管,保持對重點排污單位環境監管的高壓態勢,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鄂竟平介紹,2012年南水北調工程完成投資652.85億元,創歷史新高,東線與通水直接相關的主體工程基本完工。2013年南水北調“東線保通水、中線保收尾”,全年計劃完成投資420億元,確保東線三季度正式通水;中線年底前主體工程基本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
南水北調東線,成敗在治污。據悉,工程開工建設之初,沿線36個考核斷面僅有1個水質達標,被一些專家視為流域治污“世界第一難”。國務院明確南水北調“先治污后通水”的原則,通過結構調整、城鎮污水處理、截污導流等項目,建立一體化治污體系,確保幹線水質達到Ⅲ類。截至目前,東線治污規劃確定的426個項目全部建成。針對不穩定達標斷面,補充規劃了200億元的治污項目。
10年時間,東線沿線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達80%以上,入河總量基本達到目標控制要求,沿線水質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正式通水


記者從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獲悉:南水北調東線明確通水目標:到2013年第三季度,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實現正式通水。為確保東線按期通水,2013年年底將完成水價測算和制定工作;月底前,東線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實現試通水;到2013年6月底前水質達標工作基本完成。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鄂竟平介紹,南水北調工程進展順利。據最新統計顯示,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下達投資2134.4億元,佔在建單元工程總投資的81%。江蘇、山東兩省加快工程建設進度,加強質量安全管理,強化目標責任考核,截至10月底,東線68項設計單元工程已完工29項。
東線通水,水質是關鍵。東線治污規劃確定的426個項目已全部建成,36個考核斷面已有35個水質達標,達標率97%,輸水幹線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截至10月底,江蘇省境內14個控制斷面全部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山東省通過不斷完善“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輸水幹線上9個測點已基本達到Ⅲ類標準,入輸水幹線的22個支流斷面,有21個達標。針對不穩定達標斷面,國家補充了200億元的治污項目,並納入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已全面開工。
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幹線總長1156公里,東線一期工程首先調水到山東半島和魯北地區,補充山東、江蘇、安徽等輸水沿線地區的城市生活、工業和環境用水,兼顧農業、航運和其它用水,有效緩解這些地區最為緊張的城市用水問題。
截至2018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累計調水222億立方米,供水量持續快速增加,優化了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有力支撐了受水區和水源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
2019年6月21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北延應急試通水六五河節制閘以南調度工作完成,預計整個調水任務將於2019年6月24日完成。此次應急試通水旨在通過援引長江水置換河北和天津深層地下水超採區用水,壓減深層水開採量,回補地下水,並適時向河湖補水,以改善水生態。此次試通水也為北延通水常態化調度提供了經驗和依據。
2019年11月28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在山東臨清開工。按照規劃,這項工程可增加向京津冀地區供水能力4.9億立方米。北延應急供水線路經東線一期工程東西線全長695公里,工程建設總工期2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