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演化哲學
天道演化哲學
天道演化哲學,是丁金山先生經過十五年的探索與思考創立的一門新的哲學學科。
天道演化哲學是丁金山先生經過十五年的探索與思考創立的一門新的哲學學科。
其目的是在知識的大海里給人們樹立一盞盞明亮的燈塔,使人們能少費周折,徑直駛向勝利的彼岸。顯然,要在知識信息的大海里不至於迷失方向,迅速走向成功,首先得有一個指南針,其次要有一個航行的目標,還要有一張航海圖。
什麼是知識信息大海指南針呢?只有天道。天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最高權威,是衡量是非對錯的終極標準,也是人們知識信息追求的最終目標。“朝聞道,夕死可也”、“替天行道”、“恭行天罰”,使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使中國古代文化燦爛輝煌!
對天道認識的歷史局限,也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衰落。但中國近代的衰落,不是因為遵從天道,而是因為不探索天道,不遵從天道。如果遵從天道,我們就掌握了在知識信息大海中航行的指南針,不管旅途多麼艱難曲折,總能找到前進的正確航道!
什麼是航行的目標呢?在知識信息大海里航行的目標只有一個:生活更好。怎麼生活更好,那就是效益更大化。所有的知識信息都是圍繞個體或社會實現效益更大化的目標來進行的。
什麼是知識信息大海航海圖呢?唯有哲學擔此重任,才能在信息知識的海洋里,對關鍵的航道進行標註。但近現代哲學給人的印象是不知所云,爭論著不是問題的問題,把簡單的論題複雜化,弄得沒有幾個老百姓能整得明白。傳統的哲學顯然不堪擔此重任。因此,必須要重建一個老百姓都能明白的知識信息航海圖——新哲學。
作者希望《天道演化哲學》能擔此三個方面重任!
《天道演化哲學》把微觀物質放在整個宇宙進行整體思考,形成了完整的宇宙物能循環理論;把個體放在整個社會中進行整體思考,形成了完整的效益更大化理論;把社會放在歷史的長河中進行思考,提出了完整的社會演化理論;把經濟、政治、文化放在社會選擇中思考,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演化理論。
《天道演化哲學》重新確定了哲學的基本組成,把哲學劃分為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繫的四部分:客觀存在論、認識反映論、價值判斷論、社會實踐論,並理清了四部分之間的關係。對社會實踐論又從經濟、政治、文化演化原理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
“效益更大化”貫穿於《天道演化哲學》的始終。《天道演化哲學》一直用效益更大化作為分析個體行為及社會現象的基本工具。個體效益更大化是個體演化決策的依據,社會效益更大化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演化的依據。
重建人類的精神家園是《天道演化哲學》的落腳點。情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但現代的社會生活已經使人失去了永恆的精神寄託。人類生活的價值到底是什麼,社會生活怎麼強化這種意義,怎麼使人的生活除了物質滿足之外更加崇高?在重建人類的精神家園方面,《天道演化哲學》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天道演化哲學》給人們提供的最重要的武器是思維模式的變革。《天道演化哲學》在認識反映篇對人類的思維模式進行獨到的剖析,克服了傳統思維模式的缺陷。利用這種思維模式,可使人類的思維水平再次發生歷史性飛躍。
第一編 天道演化論
第一章 天道演化哲學概論
1.1 哲學與天道演化哲學
1.2 天道演化哲學的四大組成
1.2.1客觀存在論
1.2.2 認識反映論
1.2.3 價值判斷論
1.2.4 實踐演化論
1.3 天道演化哲學的思維原則
1.3.1想象原則
1.3.1.1假想與假想原則
1.3.1.2異想天開
1.3.2實事求是原則
1.3.3效益更大化原則
1.3.4情感滿足原則
第二章 天道、人義、覺行、理論、法規與自由度
2.1 天道
2.1.1天道、天道永恆與天道演變
2.1.2中國古代對天道的研究
2.1.3天道與宗教及西方哲學
2.2人義
2.3覺行
2.3.1覺
2.3.2行
2.3.3 覺行的意義與模式
2.4 理論
2.5 法規
2.5.1 法規及其分類
2.5.2法規的演化發展
2.5.3良法與惡法
2.5.4自由裁量權
2.6自由度
2.6.1自由與自由度
2.6.2自由度的約束因素
2.6.3超越自由度與神秘主義
第三章 具體人及其演化決策原理分析
3. 1具體人與共性人、複雜人
3. 2具體人的行為動力機制與行為模式分析
3. 2.1具體人具有八種內在需求
3. 2.2具體人在內在需求驅使下會採取相應的行動
3. 2.3行動過程產生18種情感
3. 2.4複雜的感情活動使行為動機更加複雜
3. 2.5具體人的行動受到能力的約束與理智的指導
3. 3影響具體人行為決策的要素
3. 3.1時
3. 3.2位
3. 3.3體
3. 3.4的
3. 3.5策
3. 3.6行
3. 3.7果
3. 4具體人行為演化機制
3. 4.1資源演化方程
3. 4.2行為方式的遺傳機制
3. 4.3行為方式的突變機制
3. 4.4行為方式的選擇機制
3.5歸因原理、歸因引導與社會管理和市場營銷
3. 6綜合素質、追求層次與命運
第二編 客觀存在論
第四章 宇宙微觀組分與宇宙物能循環
4.1能量弦線與宇宙微觀組分
4.2能子、光能子與物能守恆與轉化規律
4.3宇宙物能循環
第五章 自組織、組織及其演化
5.1自組織
5. 1.1自組織及其形成條件
5. 1.2物體自組織
5. 1.3生物自組織
5. 2組織
5. 2.1組織與組織條件
5. 2.2組織控制
5. 3社會自組織和社會組織
5. 3.1社會自組織
5. 3.2社會組織
第六章 光學現象、天體運行與地震動因分析
6. 1彩虹、日暈、月暈及光洐射現象的形成原理分析
6. 1.1光在大氣中的反射與折射規律
6. 1.2瞳孔成像
6. 1.3彩虹的形成
6. 1.4日暈、月暈的形成
6. 1.5光洐射、偏振現象分析
6. 2天體公轉、自轉、章動和進動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
6. 3地球自轉速度變化的原因及地震動力來源分析
附:世界著名大地震及其形成原因分析表
第七章 模式、模式產品與模式演化
7. 1模式及其作用
7. 2模式分類及模式功能
7. 2.1模式分類
7. 2.2模式功能
7.3模式產品要素
7.4模式產品演化
7.5模式產品與專業教育及通識教育
第三編 認識反映論
第八章 信息、知識、技術
8.1有關信息、知識、技術關係的主要爭論及其形成原因
8.2信息、知識、技術的形成過程分析
8.3有關知識、信息、技術之關係的不同論述之實質
第九章 認識能力、認識方法與知識
9.1信息的作用及信息的分類
9. 2認識能力及其類別
9. 3認識方法及其分類
9. 3.1認識方法及其多樣性
9. 3.2認識方法的分類
9.4知識及其分類
9. 4.1知識及其形成
9. 4.2知識的分類
第十章 反映能力、反映方法與知識信息
10.1指稱符號的設定、選擇與人的反映能力
10. 1.1非電子指稱符號的設定
10. 1.2非電子指稱符號的選擇
10.1.3非電子指稱符號的分類及符號系統的內在邏輯和結構分析
10. 1.4人類的反映能力
10. 2邏輯結構、假設條件與兩種思維方式
10. 2.1邏輯結構與假設條件
10. 2.2抽象思維
10. 2.3工程技術思維
第十一章 思維方法、邏輯推理與決策
11. 1思維方法
11. 2具體邏輯推理與形式邏輯推理
11. 3邏輯證明
11.4確定性、不確定性、可能性、不可能性與決策
第四編 價值判斷論
第十二章 基於天道演化哲學對價值與價值判斷的重新認識
12.1傳統價值理論的演化發展
12.1.1中國古代價值觀
12.1.2 西方哲學史中的價值觀
12.1.3 現代西方價值哲學
12.1.4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觀
12.2工商社會價值論的內在缺陷
12.2.1價值論建立的哲學理論體系不完善
12.2.2社會價值論與個體價值論相割裂
12.2.3 經濟價值論與非經濟價值論相混淆
12.3 基於天道演化哲學理論體系對價值與價值判斷的重新認識
第十三章 個體價值判斷與集體價值判斷的矛盾演化
13.1 個體價值判斷與集體價值判斷的形成
13.2 社會精英對集體價值形成的重大影響
13.3 專制權力的形成、精英的非純粹性與腐敗
13.4 完善監督制約機制與防治腐敗
第十四章 經濟價值與物的價格形成機制分析
14.1 經濟學中的價值與物的價格及相關問題分析
14.2 價格形成中的其他影響因素分析
14.3 市場、市場競爭與公平價格的形成
第十五章 完全競爭假設與科技創新作用分析
15.1完全競爭假設條件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內在矛盾分析
15.2完全競爭假設條件下的剩餘價值論悖論及科斯陷阱分析
15.3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剩餘價值論悖論及科斯陷阱求解
15.4科技創新與租值消散
15.5結論
第五編 實踐演化論
第十六章 實踐的內涵、演化與類別分析
16.1實踐的內涵
16.2實踐的演化
16.3實踐類別分析
16.3.1生產製作實踐
16.3.2社會合作實踐
16.3.3認識反映實踐
第十七章 認識反映實踐的演化與檢驗真理的標準探析
17.1認識反映實踐的演化發展
17.2實證的主要環節
17.3實踐是否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第十八章 認識反映實踐的地位、層次和成果
18.1認識反映實踐的地位
18.2認識反映實踐的層次
18.3實踐、真理和知識信息產品
第六編 經濟演化論
第十九章 經濟地位不平等的根源與經濟演化階段
19.1經濟地位不平等的根源
19.2採獵經濟階段
19.3農牧經濟階段
19.4工商經濟階段
19.5知識經濟階段
第二十章 勞動力價值、勞動力價格與多餘的人
20.1交易、價格與利潤
20.2勞動力生產的必要成本與非必要成本
20.3勞動力生產與物的生產恆等式
20.4物的生產成本下降趨勢與財富積累
20.5生產發展與平均工資和人口之積的增加
20.6經濟擾動
20.7社會生產轉移的趨勢
20.8多餘的人與自由的人
第二十一章 財富集中與社會周期演化及其治理對策
21.1財富過度集中是周期性社會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
21.2財富集中及社會危機發生的過程分析
21.3克服社會周期問題的根本方法
第二十二章 貨幣演化發展與金融制度的發展方向
22.1貨幣的本質及其基本職能
22.2交易成本更小化在貨幣演化中的決定性作用
22.3不兌現信用貨幣的形成與現代金融
22.4建立全球統一的超主權貨幣
23.1企業演化的三個歷史階段
23.2企業主導者效益更大化與企業類型
23.3預期收益、企業邊界、經濟民主、經濟集權與經濟腐敗
第七編 政治演化論
第二十四章 社會效益更大化與政治制度演化規律
24.1政治及其內涵的演化發展
24.2社會效益更大化是政治演化的根本規律
24.2.1社會效益更大化的指針性作用
24.2.2改造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24.3構建社會效益更大化的經濟政治制度的原則要求
24.3.1完善合作機制 降低合作成本
24.3.1.1合作的分類
24.3.1.2完善合作機制的方式
24.3.2強化公平競爭機制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4.3.2.1反對小農主義
24.3.2.2打破壟斷
24.3.2.3規範和公開競爭的契約與程序
24.3.2.4大力培養社會競爭意識與具體人競爭能力
24.3.3健全開放式學習機制 大力開發人力資源
24.3.3.1學習的分類
24.3.3.2健全開放式學習方法
24.3.4形成鼓勵創新的社會機制
24.3.4.1情理創新與事理創新
24.3.4.2進一步完善機制
24.3.4.3鼓勵科學理論創新
24.3.4.4集中資源激勵技術創新
24.3.4.5進一步發揮稅收優惠和產業集群的作用
第二十五章 所有權制度與政治權力
25.1對權力來源的幾種解釋及其局限
25.1.1權力神授理論及其缺陷
25.1.2權力源於社會契約的理論及其不足
25.1.3權力源於階級鬥爭的理論及其不足
25.2權力來源與所有權和所有權制度
25.2.1權力的最初來源
25.2.2權利、社會契約、所有權分化與所有制及新型民主權力萌芽
25.3所有權不平等源於具體人發展不平衡
第二十六章 公權物的所有制與社會管理結構
26.1專權獨斷型社會管理結構分析
26.2集權獨斷型社會管理結構分析
26.3委託代理型社會管理結構分析
26.4直接民主型和混合型社會管理結構分析
第二十七章 政治權力的形成、演化與發展
27.1政治權力及其形成
27.2專制政治權力的形成、發展與衰落
27.3民主政治權力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十八章 政黨制度與政治民主和政治集權
28.1政黨的起源
28.1.1道義之爭與利益之爭
28.1.2君主政黨
28.1.3自主政黨
28.2民主政黨制度的形成
28.2.1民主政黨與民主政黨制度
28.2.2選舉制度的完善
28.2.3民主政黨制度及其優勢
28.2.3.1實現了政治權力的民主集中制
28.2.3.2形成了高效的政治權力監督制約機制
28.2.3.3提高了政治服務專業化水平
28.2.3.4保證了政治權力和平交接
第八編 文化演化論
第二十九章 文化起源、分類及其演化發展
29.1文化及其起源
29.1.1文化內涵分析
29.1.2文化與經濟、政治
29.1.3文化起源及文化形成的影響因素分析
29.2文化的分類
29.2.1力文化
29.2.2神文化
29.2.3道文化
29.2.4情文化
29.2.5德文化
29.2.6法文化
29.3文化的演化階段
29.3.1採獵時代的文化
29.3.2農牧時代的文化
29.3.3工商時代的文化
29.3.4休閑時代的文化
第三十章 潛規則、顯規則與文化的遺傳密碼
30.1潛規則與顯規則
30.1.1潛規則
30.1.2顯規則
30.2文化的遺傳密碼
30.3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大基因缺陷
30.4西方文化的啟示
第三十一章 更高要求、終極追求與重建人類的精神家園
31.1本能要求、基本要求、更高要求及信仰與信仰危機
31.2信仰體系、道德與終極追求
31.2.1信仰體系及其核心
31.2.2道德及其演化原理
31.3弘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31.4重建人類的精神家園
31.5加強人文關懷,建立多層次信仰體系
31.6再造人類終極精神家園
後記●貢獻能否超過八個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