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箭頭歌

長平箭頭歌

《長平箭頭歌》是唐朝詩人李賀所寫的一首樂府詩。李賀的一生顛沛流離,不容於時世。其性情又抑鬱寡歡不融於時世。鬼神與死亡便成了經常造訪詩人的常客。《長平箭頭歌》便是詩人在獨自進行了一次蒼涼的宗教意義上的祭典儀式后,留給人世的一聲凄涼而無奈的冷笑。讓千年之後的人讀來,也抵擋不住他的森森寒意。

作品賞析


《長平箭頭歌》這是一首懷古詩,詩歌的這種發生機緣在唐代詩人中很是常見,懷古詩早已是具備自身創作規則的詩歌類型。大概地說,詩人寫憑弔古迹時的內心感觸,先交待景物與時令,然後用一兩個典故,以示對當年情形的追憶,最後歸結到自己的身世之感,並藉以抒發渴望用世的情懷。然而,《長平箭頭歌》鮮明地表示:李賀的性格和想象方式與正統文人是多麼地不同。在應該寫懷古體的場合,李賀選擇的卻是“國殤”。
詩由詩人在秦白起曾坑卒四十萬人的長平驛所撿到的一個銅箭頭引發,這是一個浸沾人血、入土年深、漆灰等物猶然未泯、斑斕如花的銅箭頭。箭頭僅僅是一個符號,在剛拾到之際,我感到,詩人似乎尚未清晰地意識到它的含意。詩歌所描述的事情發生在傍晚時分的一個空曠的古戰場上。詩歌在進行中陳述了這一來自另一時代、另一世界的符號,如何在詩人的注視下逐層透露出它的內涵。到了第七、八句“風長日短星蕭蕭,黑旗雲濕懸空夜”時,我就分明地感受到的這裡顯然不僅僅是白晝到黑夜的轉變,而是詩人自身兩種迥別的心靈狀態之間的分野。在接下來的詩句中,我比在《長吉歌詩集》中其它任何地方更清楚地看到了鬼神世界中的李賀:雲彩變成了近千年前的戰旗,風的呼嘯聲是陣亡的鬼魂的哀嚎。這絕不僅僅是一種“淚沾襟”式的感傷,而是最原始意義上的宗教體驗。但是,這種體驗是不可能持久的。“訪古丸瀾收斷鏃,折鋒赤璺曾刲肉”。一切過去之後,剩下的又只是這塊浸沾人血、斑斕如花的短箭頭,這塊被人世遺忘的小銅片。然而由於這一歷史的碎片在詩人想象中曾起到過的效用,在詩人心中,它現在也成了一種神符,是詩人的珍寶。即使是珍寶又能被誰珍惜呢?拿到城中之後,只有騎在馬上的一個小男孩子覺得好玩,願意拿一些編籃子的竹簝來交換。李賀在與神交往後所遺留下來的唯一信物,在世俗的人世間竟然沒有了絲毫的意味。這是一種多麼令人窒息的諷刺啊!詩人祭神的儀典,註定只能一個人在無人涉足的荒原上舉行,註定無法遮蔽住自然流溢的森森寒意!
詩人曾高唱:“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而現實中他遭遇的卻是“啼鳥被彈歸”的宿命。他內心企慕著“靈偃蹇兮姣服”的舞步和“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闊而無天”的神遊,而人世所給予他的最高的承認和最大的榮耀,卻是在一個元氣大傷的王朝的太常寺里做一個小小的奉禮郎,為一些早已沒人信奉的鬼神的祭祀捧捧場。這個曾經是“少年心事當拿雲”的意氣少年,在靈魂曠絕塵囂的凄傷落寞之逼迫下,不得不發出“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的長嘆息!靜靜地思索這個奉禮郎的心靈及其境遇,不難想象對歷史、對人生、對他所生存的這個世界,詩人感受到的是多麼曠絕塵囂的悲哀和絕望。

創作背景


李賀離開家鄉昌谷的最後一次,是到澤潞二州去作張徹的幕僚。遭謗而不得中進士,又在京城從九品的奉禮郎的寒職上無謂地消耗了三年光陰,這都已是過去的事了。在詩人心中,澤潞之行,已談不上什麼爭求仕進,只是為了謀求生路而已。在昌谷到潞州途中經過澤州長平的時候,李賀寫了這首《長平箭頭歌》。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後世稱李昌谷。
出身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房,門蔭入仕,授奉禮郎。仕途不順,熱心於詩歌創作。作品慨嘆生不逢時、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反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社會剝削的歷史畫面。詩作想象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後人譽為“詩鬼”。27歲(一說24歲)英年早逝。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作為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人物,李賀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李賀因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昌谷,27歲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