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發條橙的結果 展開

發條橙

英國安東尼·伯吉斯所著長篇小說

《發條橙》是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所著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62年。

《發條橙》講述了在英國未來社會,一個處於躁動青春期的問題少年,破壞社會,無惡不作,被捕入獄后甘願接受一種新型的“厭悲療法”的治療,重返社會後,卻發現自己已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他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上帝手中的一隻“發條橙”。《發條橙》以政府如何消除社會上的犯罪行為為例,探討的是什麼樣的政府才算是合適的政府,政府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管理社會等當時很急待解決的理論問題。

1972年,該小說改編成的同名電影上映

內容簡介


小說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講述主人公亞歷克斯的故事。人類那時己進入後現代社會,在極糟的大都市(可能是倫敦),社會治安一片混亂,人們在夜間時常受到小青年的騷擾。十五歲的亞歷克斯及其團伙——“四人幫”經常恐嚇居民,瘋狂施暴。小說在酒吧里開始,計劃了晚上的活動,他們襲擊了從圖書館走出來的教師模樣的老頭,洗劫一家偏僻商店的夫婦后製造不在現場的偽證,然後對一醉鬼隨意滋釁毆打。他們與另一流氓幫派進行巷戰,偷盜汽車並撞人取樂,行至鄉間他們闖入民宅,折磨房主,輪姦他的妻子。他們把別人的汽車推入河中,毀壞地鐵的設施。第二天,亞歷克斯逃學並誘姦了兩個十歲左右的女孩。這晚,為爭領導權四人發生內證,亞歷克斯略佔上風。為贏得絕對權威,他獨自闖入一老嫗家中行竊,被同去的同夥山姆出賣,落入法網。老嫗之死使他被判處十四年監禁。兩年監禁后,他由於過失殺害同獄室新來的囚犯且得罪了新上任的內政部長,被罰接受路德維克“技術—噁心法治療術”。路氏治療不僅剝奪了他向惡的自由意志,也剝奪了他自衛的本能,他成了發條橙—沒有自由意志的機械裝置。兩周后,他被獲釋放。他滿心歡喜地回到家,卻被父母拒之門外。接著一系列不幸發生在他身上。他碰上了以前的受害者—教師模樣的老頭的報復,前來解救的警察卻是山姆和他先前給過一刀的對頭。在郊外受到一頓暴打后,碰巧他又敲開了《發條橙》作者亞歷山大的家門。儘管他當時沒有被認出,卻被亞歷山人當作推翻在台政府的武器,間接地導致了他自殺。但他幸運地活了下來。出於政治考慮,政府從精神到肉體治癒他后,給他安排了好工作。恢復如初的亞歷克斯夜間又重操舊業。一日他忽然厭倦犯罪,長大成熟。他期待有一個自己的家,想象著自己的兒子和兒子的兒子也會無視上一代的勸告走自己的路。他的生活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創作背景


《發條橙》出版於1962年,是伯吉斯對當時國際社會尤其是英國社會現實和社會思潮進行深刻思考的結果。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到20世紀60年代末,世界形勢始終處於極大變動之中,殖民地國家的紛紛獨立、世界範圍內社會主義革命的風起雲湧、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社會運動、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社會革命和政治鬥爭,與科學技術和社會思想理論的蓬勃發展交相輝映,推動著知識分子對眾多信仰問題、人性問題、社會發展問題和如何管理社會等眾多問題的探究和思考。

人物介紹


亞歷克斯
一個處於青春躁動期的“問題少年”。他糾集同夥尋釁滋事,為非作歹。在一次入室搶劫中,他因同伴背叛而被抓,室主老太太的死亡使他進了監獄。服刑兩年後,他被當局選為國家預防犯罪實驗的研究對象。通過藥物控制,亞歷克斯會對暴力場景產生各種讓他無法忍受的生理反應,甚至連暴力傾向的念頭以及與此相關的音樂或圖片的出現都不可避免地讓身體產生抗拒反應。實驗結束后,被釋放的亞歷克斯完全失去了實施任何暴力行為的能力,卻依然無法為社會所容納。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發條橙》表現其主題的角度是主人公的被動性,是施為者的行為對他造成的創傷。由於政府治理犯罪的新理論和新措施,一個健壯的17歲青年變成了一個只有人的樣子沒有人的機能的機器一樣的人,受條件反射的控制,只要動一動人類正常的情感都會受到痛苦的襲擊和煎熬,只要條件不變,他就會生不如死。《發條橙》要揭示的主題是高壓僵化統治的悲慘後果。一個青春年少的健壯青年都變成了沒有機能的人,如果社會上有大批的人都成了這樣的人(改造所像學校培養學生一樣改造犯人,而且犯人如此多,更難以想象“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情況),那麼人類社會將會歪曲。
作者把主人公放置在特殊的境遇之中,即極端放縱的自由世界和極端封閉的不自由的世界(監獄),而故事沿著這樣一條線索展開:過度的自由引發一系列暴力一限制自由導致人的自主性喪失成為非人恢復自由又使人因無法適應社會而處於生存的困境。小說的內涵也更加深刻,試圖通過主人公的選擇給我們揭示人所處的尷尬的兩難境地以及人類生存的自由悖論:人既想擁有自由,又不得不束縛自由;個人意志的極端自由會導致慾望的無端泛濫,而對人的自由意志的極端控制又會導致人的自由的徹底淪喪。
藝術特色
小說從第一人稱敘述者亞歷克斯的回憶展開。亞歷克斯用過去時態向讀者倒敘了他作為小流氓的人生經歷。他恐嚇居民,然後被捕入獄。繼而被剝奪自由意志。經歷一系列事件后他恢復了自由意志,又惡習難改,仍操舊業。終於一口覺悟,他以現在時態告訴讀者他的生活要從新開始,他要追尋自己的未來。作為一部成長小說的敘述者,亞歷克斯在倒敘中不時地向讀者發問。顯然,小說中過去和現在交錯出現,倒敘和順序相交織,時態和時序的安排富有節奏,猶如發條有規律地嘀嗒嘀嗒作響。
這樣的結構有利於縮小讀者和亞歷克斯不良少年的心理差距。亞歷克斯可以說是作惡多端,毫無疑問,多數讀者會因其罪行之多而震驚,由此產生對他的排斥和厭惡就在所難免。因此處理好讀者和敘述者亞歷克斯的心理距離非常關鍵,否則讀者很可能未讀完小說就望而卻步。而使用亞歷克斯作第一人稱敘述者,尤其是通過讓他不時地向讀者講話,既暗示讀者現在的亞歷克斯和過去的他之間有差異,又隱含著他想和人交流的慾望,能很自然地激發起讀者的好奇心;藉助於他頻頻向讀者貌似輕鬆的寒暄,拉近了他與讀者的心理距離,隨著情節的發展使得讀者繼而同情他,甚至為他辯解。小說結尾,過去的亞歷克斯和現在的亞歷克斯融而為一,謎底揭開,引發讀者關於吸條橙”的種種思考。
其次,伯吉斯這樣安排使小說富有節奏感。在《發條橙》里,讀者可以看到他的這種努力。小說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敘述了主人公一天兩夜的罪行和被捕,第二部分敘述了他在監獄的兩年生活和被剝奪自由意志,第三部分講述他釋放后的一段生活。每部分又均有七章,而且各章長度近似。然而無論各部分還是各章,均無標題,只有全書的一個標題—發條橙。整部小說形式上有似於三組七個長度相似的音符組成的樂譜共同服從於一個主題。小說第一章的開頭和末章的開頭有很人部分文字上的重合,有似於歌詞的重複。
安東尼·伯吉斯是語言創新的作家。他不僅懂多國外語,在《發條橙》里還汲取英美國俚語、俄語和吉普賽方言的特點,自創了二百餘個那查奇語彙,營造出超現實主義的氣氛,不僅符合人們想象中後現代社會年輕人語言的特點,而且也避免了赤裸裸的色情描寫。其中,俄語詞根在英語辭彙里的使用則暗示著作家本人認為亞歷克斯的命運無論是在資木主義社會還是在社會主義社會都毫無二致。配合著書中富有節奏感的一樁樁暴行和令人驚異的畫而描寫,那查奇語彙的使用無疑為小說增添了復調色彩。

作品影響


衍生作品
1972年,該小說改編成的同名電影上映,影片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馬爾科姆·麥克道威爾主演。影片曾獲1971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1972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剪輯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作品爭議
《發條橙》自從出版以來已經激起了很多爭論。爭論主要集中在書中所使用的語言,及小說前面,第一部分中所出現的野蠻暴行和性暴力場面。
1977年,在康涅狄格州西港地區,家長們向學校事會抗議在中學課堂上使用此書。在他們的抗議中,他們引用了書中“令人不偷快的”語言。於是這部作品被從課堂上取消了。1982年,在亞拉巴馬州安尼斯頓地區,抗議導致把這本書臨時從圖書館取消了,後來這本書又被放回去了,但是增加了限制:學生必須得到家長的允許才能借出這本書。

出版信息


書名譯者ISBN出版社出版時間
發條橙王之光978 754 4717441譯林出版社2011-7

作者簡介


約翰·安東尼·伯吉斯·威爾森
約翰·安東尼·伯吉斯·威爾森
約翰·安東尼·伯吉斯·威爾森(John Anthony Burgess Wilson,1917年2月25日-1993年11月22日),筆名安東尼·伯吉斯,英國當代著名作家,自幼喪母。他出身天主教世家,父母都從事音樂舞蹈,但他卻心安理得地背叛了在英國不算主導宗教的天主教。為此,他在小說中頻頻展現“自由意志”和“命中注定受天主拯救”觀點之間的對立;除了《帶發條的桔子》,還有《缺少的種子》(1962年)和《塵世權力》(1980年),都表明他的信仰遊動於殘存的貝拉基主義(5世紀在英國本上出現的基督教異端,認為人類性本善,享有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