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竹葉的結果 展開

竹葉

竹亞科植物

竹葉(Bamboo leaves):從植物形態學的觀點看,竹子有兩種形態的葉,即莖生葉和營養葉,莖生葉著生於竹稈上,又稱稈籜、竹籜、筍殼等,這裡的竹葉僅指著生於枝條上的營養葉。

形態特徵


竹葉
竹葉

生長環境


竹類大都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一般年平均溫度為12C~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竹子對水分的要求,高於對氣溫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類的適應性,強於叢生竹類。由於散生竹類基本上是春季出筍,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質化,所以對乾旱和寒冷等不良氣候條件,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的要求也低於叢生竹和混生竹。叢生、混生竹類地下莖入土較淺,出筍期在夏、秋,新竹當年不能充分木質化,經不起寒冷和乾旱,故北方一般生長受到限制,他們對土壤的要求也高於散生竹

枝節生葉


枝條各節著生葉,葉互生,排列成2行。葉分為葉鞘、葉柄和葉片三部分。葉鞘包裹小枝節間,葉鞘與葉片連結處的內側有一突起稱葉舌,兩側的耳狀突起稱葉耳,葉耳的邊緣常有肩毛,有些竹種既無葉耳也無肩毛,有些竹種則僅有肩毛而無葉耳。

竹葉更新


竹葉通常在葉片與葉鞘之間有一關節,葉片枯老時從關節處脫落。葉片一般為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收縮。葉片的大小各竹種相差懸殊,最大的長度可達40-50厘米,如麻竹龍竹,較小的長不過2-3厘米,如鳳尾竹。葉的更新是周期性的,通常為每年一次,毛竹則2年一次,從落葉小枝的節上的芽發育為新的具葉小枝替代落葉小枝。不少竹種可以通過竹葉更新時遺留的小枝痕數來判斷竹株的年齡。
竹葉
竹葉

栽培技術


種植時間

1、散生竹:散生竹通常是在春季3~5月開始發筍,多數竹種6月份基本完成高生長,並抽枝長葉,8~9月大量長鞭,進入11月後,隨著氣溫的降低,生理活動逐漸緩慢,至翌年2月,伴隨氣溫回升,逐漸恢復生理活動。
根據這一生長節律,散生竹理想的栽竹時節應該是在10月至翌年2月,尤以10月份的“小陽春”最好。冬季11~12月種竹,儘管雨量少,天氣乾燥,但此時竹子的生理活動趨弱,蒸騰作用不強,栽竹成活率也較高。
長江中下游地區,可在梅雨季節正常年份採用移竹造林。但只宜近距離移栽,且根盤帶土多方能保證高的成活率。北方地區由於冬季嚴寒,宜在秋季10月及早春2月栽竹。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月出筍期不宜栽竹。“種竹無時,雨後便移”。
只要保證母竹質量,精心管理,保持水份平衡,一年中除炎熱的三伏天和嚴寒的三九天外,其餘時間均可栽種。如果採用容器竹苗,則南北地區均可四季種竹,保證成活。
2、叢生竹:一般3~5月竹稈發芽,6~8月發筍,且叢生竹不耐嚴寒。所以叢生竹種植最好在春季2月竹子芽眼尚未萌發、竹液開始流動前進行最好。同樣,如果管理條件好或採用容器竹苗,也可四季種竹。
3、混生竹:混生竹生長發育節律介於散生竹與叢生竹之間,5~7月發筍長竹,所以栽竹季節以秋冬季10~12月和春季2~3為宜。

種植地整理

竹子生長要求土層深度50~100cm(中小徑竹50cm即可,大徑竹如毛竹則要求80~100cm),肥沃,濕潤,排水和透氣性能良好的砂質壤土,微酸性或中性,PH4.5~7.0為宜,地下水位1m以下(毛竹)或50cm以下(中小徑竹)。
整地是竹子種植前的重要環節,整地好壞直接影響到造竹質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整地方法採用全面整地最好,即對種植地進行全面耕翻,深度30cm,清除土壤中的石塊、雜草、樹根等雜物。
如土壤過於粘重、鹽鹼土或建築垃圾太多,則應採用增施有機肥、換土或填客土等方法進行改良。整好地后,即可挖種植穴。種植穴的密度和規格,根據不同的竹種、竹苗規格和工程要求具體而定。
在園林綠化工程上,一般中小徑竹每平方米3~4株,株行距50~60cm,種植穴的規格為長、寬各40cm、深30cm。

母竹的要求

母竹質量對造竹質量影響很大。優質母竹種植容易成活和成林,劣質母竹不易栽活或難以成林。母竹質量主要反映在年齡、粗度、長勢及土球大小等方面。
1、母竹年齡:最好是當年至2年生。因為當年至2年生母竹所連的竹鞭,一般處於壯齡階段,鞭芽飽滿,鞭根健全,因而容易栽活和長出新竹、新鞭,成林較快。老齡竹(3年以上)不宜作母竹。
2、母竹粗度:中徑竹(哺雞竹類、早園竹等)以胸徑2~3cm為宜,小徑竹(紫竹金鑲玉竹斑竹等)以胸徑1~2cm為宜。
3、母竹要求生長健壯、分枝較低、枝葉繁茂、無病蟲害及開花跡象為宜。
4、土球直徑以25~30cm為宜。土球過小,母竹易過度失水,降低成活,且竹鞭短,根系少,成林慢。土球過大,則不便運輸。中小型觀賞竹,通常生長較密,因此,可將幾支一同挖起作為一“株”母竹。
具體要求為:散生竹1~2支/株,混生竹2~4支/株,叢生竹可挖起後分成3~5支/叢。母竹挖起后,一般應砍去竹梢,保留4~5盤分枝,修剪過密枝葉,以減少水分蒸發,提高種植成活率。
竹葉
竹葉

下級分類


觀賞型竹

羅漢竹:叢生型,稈不高,頭部大,上身小,頭部幾節像“羅漢”肚子凸起起,故而得名。可作工藝品材料。
琴絲竹:叢生型,有的高大,有的矮小,稈面呈淡黃色,上面有綠色粗、細相間的線條,形如“琴絲”而得名。
鳳尾竹:叢生型,稈細而矮小,枝葉很細小,形如鳳尾而得名。
方竹:混生型,竹稈約呈方形而得名。面呈淡黃色,節環上有一圈小刺,故又名“刺竹”。可用於工藝品加工材料。此竹稀為珍稀竹類。福建拓榮縣乍洋鄉鳳里村有一片珍貴的“方竹”。
棕竹:混生型,其干似竹非竹,黑色有皮,心實,肉內有白鬃紋。
斗笠竹:混生型,稈細直、質硬,葉寬大,繁殖力強,古代用稈製作箭稈。青神人常用葉夾在竹編斗笠里,用於防雨或日晒,故而得名“斗笠竹”。
巨龍竹:世界上已知最粗大的巨型叢生竹種,產於我國雲南地區,當地人可以用來做水桶或大型器具。有專業人士說是金雷竹。

現代竹種

單竹:民間俗稱“苦慈”,是慈竹屬中,筒最長(有一米多長)的優質慈竹。竹質細膩,纖維韌性特強,能啟成薄如蟬翼、細如髮絲的竹篾絲,編織成似綢、似絹的精檔竹編工藝品。這種多生長在土壤肥沃的陰山處,是竹編的最佳材料。除青神外,眉山邛崍一帶也有些這種“苦慈”竹。
四季竹:這是最近幾年引進青神的優質竹種。叢生型,四季生筍而得名。慈竹屬的一種,最大的特點是稈粗大高直,一根就有幾十斤重,纖維細膩,繁殖生長快,是造紙的好材料,經濟價值大。青神西龍、觀金、桂花、白果、羅灣等鄉鎮,有上十萬畝此竹基地。這種竹原產於湖南沅陵縣大坪鄉。
慈竹:是叢生型。竹的典型代表:高大、筒長、葉蔥濃。慈竹是青神最主要的竹種,廣泛分佈在我國西南各省。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峨眉山。在產區是最普遍生長的竹種之一現多見於農家栽培房前屋后的平地或低丘陵,野生者似已絕跡。
用途廣泛,稈纖維韌性強,節稀筒長,是竹編工藝品的上乘材料,也可劈篾編結竹器,用作絞口尤佳,亦可用於簡陋建築物的竹築牆,以及利用其竹筋和拌石灰粉刷牆壁;蘀鞘可作縫製布底鞋的填充物;經過科學加工可作為制層竹原料。筍味較苦,但水煮后仍有供蔬食者。
硬頭簧:叢生型,稈高直、堅硬、質厚空小,故多用於建築材料,農村都用於承重,挑、抬東西。種植量小。
斑竹:又名湘妃竹,散生型,稈高直,挺拔,徑大,質硬,竹面上有褐色斑點,傳說是堯帝的兩個女兒淚夫的眼淚灑在上面而形成的,故名“斑竹”。
這種竹多用於建築材料,也可啟成篾條作編織用。古代拉船的纖繩,多用此竹篾編製而成。其特點是水不易浸蝕它,輕便,拉力強。青神種植量不大。主產於湖南湘水流域。
楠竹:又名毛竹,是散生型竹的代表。稈高直,堅硬。徑大20公分左右,是建築上的好材料;竹頭是雕刻工藝品的好材料;竹筍是最佳菜肴,稱為“玉楠片”。青神種植在中岩寺、德雲寺等地。盛產於四川長寧、貴州赤水、江西、浙江、湖南等地。
刺楠竹:楠竹屬的一種,稈和枝丫上均有堅硬的“刺”而得名。叢生型,稈高直,挺拔粗大(徑有10多公分),肉厚、空小,筍籜無毛,葉子少。多用於建材。青神竹藝城、天廟等地有少量種植。
水竹:散生型,稈細長、堅硬,形如鋼管,葉稀少,竹質韌性較強。多用於竹傢具製作材料,成片大面積生長時,可用作造紙材料。青神羅灣曾有一片水竹,稱為“竹海”。
墨竹:散生型,是珍稀竹種。稈和枝都是黑色而得名;筍尖外殼呈紅褐色,一年後成材。是製作笛、簫管樂器的最佳材料。青神個別地方少有。
白粉竹:叢生型,慈竹屬,稈節長,形如“苦慈”,竹稈面上有一層薄薄的白粉而得名。

植物文化


傳說

故事說帝堯有兩個女兒,都嫁給堯的繼承人帝舜,後來帝舜在蒼梧地方死了,他的兩個妻子,就是稱為“湘妃”或“湘夫人”的,晝夜啼泣,她們的眼淚灑在竹子上,後來這裡的竹子上面就有著點點的斑痕。這種竹子就叫做“斑竹”或“湘妃竹”;湘妃竹做成的用具,如摺扇的扇骨等,是很名貴的。
另外還有一個曾經流傳於我國西南少數民族間的“竹王”故事,這故事見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據說在漢武帝的時代,今貴州一帶有一個夜郎國,那裡有一女子在水邊洗衣服,忽然有三節大竹流到女子腳邊,推也推不去,她聽見竹節里有嬰兒哭聲,就拿回家破開,發現裡面果然有一個男孩。後來大家稱他為竹王,他曾經用劍打開岩石,放出泉水。當漢武帝命令大將唐蒙開闢西南邊疆時,殺了竹王,西南人民都非常悲哀,並立了竹王祠紀念他。這竹王當然是神話了的人物,但這件事卻也象徵了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富有鬥爭精神和熱愛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