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白鵝

中型鵝

浙東白鵝,又名象山白鵝、奉徠化白鵝、定海白鵝、紹興白鵝,是中國肉鵝的著名地方良種,屬中型肉用白羽鵝種。1989年列入《中國家禽品種志》。

據奉化縣誌記載,早在晉朝(公元265-420年)就開始飼養白鵝,距今已有1600多年。浙東白鵝分佈於浙江東部的紹興、寧波、舟山、蕭山等地,尤以象山、奉化兩縣(市)為多。浙東白鵝肉質肥嫩,屠宰率高。在定海農村,一般新女婿上門到丈母娘家,在禮擔上少不得挑一隻大白鵝,逢年過節,一般也以白鵝作為一種主要的高檔食品和祭祀品。

品種介紹


古人對浙東白鵝有“飄若浮雲,驕若游龍”的讚譽。“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是初唐文學家駱賓王8歲時所作的《詠鵝》,字裡行間體現古人對白鵝的“愛意”。晉代書聖王羲之的愛鵝情結也為天下人所知,他以字換鵝等故事被廣為傳誦。據考證,他們所涉的白鵝就是浙東白鵝品種。
由浙江省農業廳1980年出版的《浙江省畜禽品種志》中記載了浙東白鵝的產區分布圖,杭州蕭山區也是產區之一。

品種性能


浙東白鵝成年公鵝體重、體斜長、胸寬、胸深、脛長分別為:5.04±0.04公斤,30.50±0.11厘米,8.70±0.11厘米,9.40±0.09厘米,9.10±0.07厘米,成年母鵝分別為:3.99±0.02公斤,28.20±0.05厘米,8.20±0.05厘米,8.50±0.04厘米,8.30±0.03厘米。一般每年有四個產蛋期,每期產蛋量為8~13個,一年可產蛋40個左右,平均蛋重為149.1克,蛋殼白色。浙東白鵝是肉質較優的白色中型鵝種,但未經有計劃選育,個體間良莠不齊,遺傳潛力尚未充分發揮。浙東白鵝適應性和繁殖力強,耐粗飼,以食草為主,生長快,從雛鵝到成年大鵝只需三個月左右。在其性成熟之前就可宰殺食用,故無須閹割等手續。一年可養四期,按季節分為冬至鵝、清明鵝、菜花鵝、夏至鵝(夏籃攤)。

繁育技術進展


人工醒抱
人工藥物醒抱,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阻斷引發抱窩的神經遞質的傳遞,進而阻斷催乳素的分泌,從而阻止抱窩,縮短抱窩期和恢復期,增加產蛋期,達到增產的目的。
純繁和雜交育種
浙東白鵝在Ⅰ世代至Ⅱ世代選育過程中,產蛋性能取得的進展明顯。浙東白鵝Ⅱ世代受精率為84.96%,受精蛋孵化率為84.07%。Ⅱ世代母鵝每隻提供苗鵝數為30.97隻。
品種選育和雜交育種
浙東白鵝4個品系產蛋曲線雖存在差異,但大體趨勢是一致的,即9月份開始產蛋,持續到來年的5月份休產。10月份產蛋量突然下降,可能與氣候變化相關。

產地


浙東白鵝
浙東白鵝
浙東白鵝產地(或分佈):原產於浙江省東部。目前主要分佈於寧波的象山、餘姚、寧海、奉化、慈溪、江北,舟山的定海、岱山,紹興的上虞、紹興,杭州的蕭山等。浙江外的江蘇、上海、山東、海南等十幾個省市有飼養。
數量:據1980年不完全統計年飼養量達130多萬隻。2011年飼養量預計600萬隻,其中核心產區象山縣為265萬隻。

主要特性


中等體型,結構緊湊,體軀長方形和長尖形兩類,全身羽毛白色,額部有肉瘤,頸細長腿粗壯。喙、蹼幼時橘黃色,成年後橘紅色,爪白色。初生重為105克;成年重公鵝為5044克,母鵝為3985.5克。屠宰測定:70日齡半凈膛為81.1%,全凈膛為72.0%。150日齡開產,年產蛋40枚左右,平均蛋重為149.1克,殼白色。公母配種比例1:10,種蛋受精率為90%以上。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2020年5月29日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