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和程公辟贈別
漁家傲·和程公辟贈別
《漁家傲·和程公辟贈別》是宋代詞人張先的詞作。此詞上片點染餞別小宴的時地和景象,下片抒寫惜別的情懷。全詞充滿民歌風味,語言明白流暢,詞意迴轉如環,情致纏綿動人。旅途的艱險,友人的深情,臨別時的帳惘交織在一起,又加上《漁家傲》詞牌自身特殊的長短句式和聲韻,令此詞讀起來蕩氣迴腸,感人至深。
漁家傲·和程公辟贈別
巴子城頭青草暮,巴山重疊相逢處。燕子占巢花脫樹。杯且舉,瞿塘水闊舟難渡。
天外吳門清霅路。君家正在吳門住。贈我柳枝情幾許。春滿縷,為君將入江南去。
⑵程公辟:名師孟。曾提點夔州路刑獄(主管一路司法刑獄和監察的長官)。
⑸占巢:相傳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從南海飛回我國。燕子有飛回原棲息地住舊巢的習性。花脫樹:指花開后花瓣從樹枝上落下。
⑺吳門:今蘇州市。清霅(zhá):指霅溪,在今浙江吳興。
⑻春滿縷:指剛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⑼將:持,拿。江南:泛指二人的家鄉。
渝州城頭長滿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倆相逢。你先回到故鄉好比燕歸定巢,而我還留在異鄉如花兒脫離樹木。酒杯暫且頻繁舉起別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寬廣很難渡過。
遠在天外的蘇州正連著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蘇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滿眼綠色的柳樹隨風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去。
這是作者為友人程師孟(公辟)贈別之作而寫的和詞。北宋皇祐四年(1052),六十三歲的張先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今四川重慶),不久離任。而程師孟(公辟)當時任夔州(今四川奉節)路提點刑獄。渝州正屬夔州路。兩人都是江南人到那裡做官。他們在異鄉相逢又將天各一方,臨別前以詞贈答抒發依依之情。
此詞發端三句指出分別的地點、時間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縣,渝州附近,周代為巴子國,與巴東、巴西合稱三巴,三巴都可以稱巴山。先說眼前巴子城頭碧草萋萋,正是“斜陽暮暮長安道,是離人斷魂處”(柳永《引賀行》)。再寫遠望重巒疊翠,那是兩人相逢之處。“燕子占巢”形容當時雙燕歸來,接著寫花開又復花落,春去夏來,時光如水;人事變遷,亦復如此,曾幾何時,相愛的人相逢而又將別。
“杯且舉”兩句,寫餞別宴上,送行者勸君更凈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峽,即“古西陵峽也,連崖千丈,奔流電源,舟人為之恐懼”(《太平寰宇記》)。此峽夔州(今奉節縣)之東,灘石險阻,猿鳥哀鳴,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有《竹枝》九篇,其中寫道:“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又云:“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此詞亦是敘行路之難,鄉關之思,寫得明白如話,復疊迴環,頗有民歌風味。
下片將視線從長江頭移向長江尾,從巴子城頭移到“天外吳門、清霅路”,正是兩人家鄉所。所謂“天外”,是形容其遠。吳門(今蘇州市,程師孟故鄉)與霅溪(作者故鄉湖州烏程東南)相隔不遠,當時一人歸而一人留,自啟思鄉之情。這裡字面有意重複,以使詞意進一步發展。結尾三句宛轉其意。作者自注曰:“來詞雲‘折柳贈君君且住’。”折柳贈別,意挽留。作者為了感激其深情厚誼,所以要把所贈的柳枝和無限鄉思帶回那草長鶯飛的江南。這裡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在吳門住”句,意指“吳門”。意為:君雖滯留而寄情的柳枝與我俱歸,亦足慰懷矣。語言明白流利而詞句卻委婉,多低徊不盡之意。
清代詞家陳廷焯:筆意高古。情必深,語必雋。(《詞則·別調集》)
中國當代詞學家唐圭璋:疏盪有韻。(《唐宋詞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