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

北宋著名詞人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天聖八年(1030)進士。歷任宿州掾、吳江知縣、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闢為通判。后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

元豐元年(1078)病逝,年八十八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張先詞《天仙子》
張先詞《天仙子》
張先之父張維,好讀書,以吟詠詩詞為樂。

官場升遷

張先於天聖八年(1030年)中進士。
明道元年(1032年)為宿州掾。
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書丞知吳江縣,
康定二年(1041年)為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
張先著《十詠圖》
張先著《十詠圖》
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闢為通判
皇祐四年(1052年),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
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
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此後常往來於杭州、吳興之間,以垂釣和創作詩詞自娛,並與趙抃蘇軾蔡襄鄭獬李常梅堯臣等名士登山交遊,吟唱往還。
元豐元年(1078年)病逝,年八十八。

個人作品


詩作

《題西溪無相院》

詞作

《相思令·蘋滿溪》《醉垂鞭·雙蝶綉羅裙》《醉垂鞭·贈琵琶娘,年十二》《浣溪沙·樓倚春江百尺高》《訴衷情·花前月下暫相逢》《減字木蘭花·垂螺近額》《更漏子·錦筵紅》《畫堂春·外湖蓮子長參差》《菩薩蠻·憶郎還上層樓曲》《菩薩蠻·中呂宮》《菩薩蠻·中呂宮》《菩薩蠻·中呂宮》《青門引·乍暖還輕冷》《千秋歲·數聲鶗鴂》《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木蘭花(和孫公素別安陸·般涉調)》《木蘭花(般涉調)》《木蘭花(邠州作·林鐘商)》《木蘭花(林鐘商)》《江南柳·隋堤遠》《惜雙雙·溪橋寄意》《一叢花·傷高懷遠幾時窮》《踏莎行·中呂宮》《南鄉子·中呂宮》《南鄉子·中秋不見月》《漁家傲·和程公辟贈》《蝶戀花·移得綠楊栽後院》《惜瓊花·汀蘋白》《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滿江紅·飄盡寒梅》《南歌子》《剪牡丹·舟中聞雙琵琶》《歸朝歡(雙調)》《行香子·舞雪歌雲》《系裙腰》

軼事典故


綽號來歷

張先畫像
張先畫像
北宋詞人張先,號子野,詩句精工而受人稱讚。《古今詩話》中說:“有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曰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此餘生平所得意也。”後來,人們就稱呼他“張三影”。
張先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被人稱之為“張三中”。張先對人說:“何不稱為‘張三影’,‘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柔柳搖搖,墮輕絮無影’,都是我的得意之句。”世人遂稱之為“張三影”。

私會尼姑

傳說張先年輕時,與一小尼姑相好,但庵中老尼十分嚴厲,把小尼姑關在池塘中一小島的閣樓上。為了相見,每當夜深人靜,張先偷偷划船過去,小尼姑悄悄放下梯子,讓張先上樓。后二人被迫分手,臨別時,張先不勝眷戀,於是寫下《一叢花》寄意。

老年納妾

張先一生安享富貴,詩酒風流,頗多佳話。好友蘇軾贈詩“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為其生活寫照。據傳張先在八十歲時仍娶十八歲的女子為妾。一次家宴上,張先春風得意賦詩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蘇軾也即興附上了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後來此小妾八年為他生了兩男兩女。張先一生共有十子兩女,年紀最大的大兒子和年紀最小的小女兒相差六十歲。

官妓索詞

張先記載
張先記載
張先老年寓居杭州,多為官妓作詞,卻把同為官妓的龍靚忽略了。於是龍靚給張先寫了一首詩索詞:“天與群芳千樣葩,獨無顏色不堪誇。牡丹芍藥人題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張先於是作雙調《望江南》回贈:“青樓宴,靚女薦瑤杯。一曲白雲江月滿,際天拖練夜潮來。人物誤瑤台。醺醺酒,拂拂上雙腮。媚臉已非朱淡粉,香紅全勝雪籠梅。標格外塵埃。”

歐公贈雅號

張先另有一雅號,即為歐陽修所贈,范公偁《過庭錄》記載言:‘子野《一從花令》一時盛傳,永叔(歐陽修)尤愛之,恨未識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聖都,謁永叔,聞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東風’郎中”。

史籍記載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陳廷焯:“才不大而情有餘,別於秦、柳、晏、歐諸家,獨開妙境,詞壇中不可無此一家。”
陳廷焯:“張子野詞,古今一大轉移也。前此則為晏、歐、為溫、韋,體段雖具,聲色未開。后此則為秦、柳,為蘇、辛,為美成(周邦彥)、白石(姜夔),發揚蹈厲,氣局一新,而古意漸失。子野適得其中,有含蓄處,亦有發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越亦不似豪蘇膩柳。規模雖隘,氣格卻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來、溫、韋之風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