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是指由於地球地殼表面化學元素分佈不均勻,使某些地區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過多或過少,而引起的某些特異性疾病。常見疾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節病等。

概念概述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是指由於地球地殼表面化學元素分佈不均勻,使某些地區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過多或過少或比例失常,通過食物和飲水使人體內某些元素過多或過少而引起的某些特異性疾病。

確診依據


1.疾病的發生有明顯的地區性;
2.疾病的發生與地質中某種化學元素之間有明顯的劑量反應關係;
3.其相關性可以用現代醫學理論加以解釋。

疾病類型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碘缺乏病
⑴地方性甲狀腺腫;
⑵地方性克汀病。
2.地方性氟中毒。
3.地方性砷中毒。
4.克山病。
5.大骨節病。

流行特徵


1.明顯的地區性分佈
由於該類疾病為地球表面某種化學元素水平的不均衡所致,所以此等疾病的分佈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差異。
2.與環境中元素水平相關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人群流行強度與某種化學元素的環境水平有著明顯的劑量反應關係。此種相關性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人群之間都表現的十分明顯,且能用現代醫學理論加以解釋。

影響因素


1.營養條件
⑴生活條件和營養狀況的改善,可降低流行強度;
⑵研究表明,蛋白攝入量的增加,可拮抗氟、砷等外來化學物質的毒性作用;
⑶維生素C有促進氟的排泄、拮抗氟對羥化酶的毒性作用,從而可促進體內膠原蛋白的合成;
⑷膳食中的維生素A、D、B1、B2、PP,以及鈣、磷、鐵和鋅等,對調節機體代謝、提高抗病能力均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2.生活習慣
⑴飲水型中微量元素的過多或不足;
⑵燃煤的空氣污染;
⑶居民飲食和飲水習慣。
因此,在研究氟、砷等病因元素的生物學效應時,應全面考慮經飲水、食物和空氣三種介質的總攝入量,以便能更加客觀、準確地評價人群外暴露水平。
3.多種元素的聯合作用
多種化學元素、多種致病因子同時作用於人群的聯合作用。高氟與低碘、高氟與低硒、低碘與低硒並存的地質環境,增加了對人群健康影響的複雜性。研究資料表明,低硒與低碘之間有一定的協同作用,可使碘缺乏病流行強度加重;在碘(或硒)水平過低的地區,若同時存在有高氟危害,可使人群較早出現氟中毒效應。多種病因元素並存對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流行強度、流行規律及健康效應的影響,將是環境衛生學研究領域內的新課題。

控制措施


組織措施

1. 建立健全專業隊伍和防治網路: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防治網路,明確各級人員的職責,將地方病控制工作落到實處。
2. 開展經常性疾病調查監測: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連續性監測,準確了解疾病的流行強度、流行規律,制定有效干預控制措施。

技術措施

1. 限制攝入
⑴減少、控制機體總攝入量。
⑵興建改水工程,減少飲水中的氟、砷含量,控制新發病例,降低人群流行強度。
⑶改良爐灶,降低室內污染。
2. 適量補充
對於環境中元素水平過低所致的缺乏性疾病,採取適當補充,增加攝入量,從而滿足機體生理需要。食鹽加碘預防碘缺乏病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食鹽中加硒預防克山病、大骨節病也在有些地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