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伊瑟爾
沃爾夫岡·伊瑟爾
是接受美學的重要理論家之一,接受美學的重要理論家,也是康斯坦茨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1969年的力作《本文的召喚結構》 與姚斯的《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一文同為接受美學的奠基之作。伊瑟爾的另一代表作是《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
目錄
沃爾夫岡·伊瑟爾是接受美學的重要理論家之一,接受美學的重要理論家,也是康斯坦茨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1969年的力作《本文的召喚結構》與姚斯的《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一文同為接受美學的奠基之作。伊瑟爾的另一代表作是《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 。
相對於姚斯,伊瑟爾走的是另外一條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向,他更加忠實於文本分析,更加微觀化和容易切入。他是在英加登現象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本文的召喚性,揭示出一個普遍性的事實:作為依賴於讀者的再創造才能實現的本文,具有許多“空白”和“否定”,即作為本文中開放未決的可連接性的空白,作為“游移視點”的參照域內部的非主題性部分的“空缺”和“否定”。在伊瑟爾的一生的研究中有三個領域:一、本文,二、閱讀本文的進程,三、文學的傳達結構。它希望通過此不僅能澄清意義是如何產生的,還要澄清文學對讀者的影響。
伊瑟爾極力避免的就是外在於作品的任何一個固定的視點,這樣只會造成對作品的歪曲。閱讀視點是內在的、從作品的內部產生的。任何閱讀都離不開時間,離不開歷史與未來之間的調節,離不開視野的改變和對文學事件的重新解釋。閱讀經驗是一種形象創造活動,不同讀者的閱讀,同一讀者不同時間的閱讀,創造出的形象也是不同的,無所謂準確或誤差。——周寧,金元浦
伊瑟爾提出了“召喚結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