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礦山工程的結果 展開

礦山工程

工程技術學

所謂的礦山工程就是一礦產資源為基礎,在礦山進行資源開採作業的工程技術學。包括地面和地下工程,地面工程主要包括礦用機械設備及設施,如選廠,井塔,卷揚機壓風機通風機等,地下工程包括井巷工程,硐室工程及部分安裝工程。

簡介


中國礦業工程
中國礦業工程
中國是世界上疆域遼闊、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種齊全配套、資源總量豐富 的國家,是具有自己資源特色的一個礦產資源大國。

礦產生成


礦產資源是地殼在其長期形成、發展與演變過程中的產物,是自然界礦物質在一定的地質條件下,經一定地質作用而聚集形成的。不同的地質作用可以形成不同類型的礦產。依據形成礦產資源的地質作用和能量、物質來源的不同,一般將形成礦產資源的地質作用,即成礦作用分為內生成礦作用、外生成礦作用、變質成礦作用與疊生成礦作用。內生成礦作用是指由地球內部熱能的影響導致礦床形成的各種地質作用。外生成礦作用是指在太陽能的直接作用下,在地球外應力導致的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氣圈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在地殼表層形成礦床的各種地質作用。變質成礦作用是指由於地質環境的改變,特別是經過深埋或其他熱動力事件,使已由內生成礦作用和外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床或含礦岩石的礦物組合、化學成分、物理性質以及結構構造發生改變而形成另一類性質不同、質量不同礦床的地質作用。疊生成礦作用是一種複合成礦作用,是指因多種成礦作用複合疊加而形成礦床的一種地質作用。這四種不同的成礦作用形成四類不同的礦床,即內生礦床、外生礦床和疊生礦床。一個地區範圍內礦產能否形成、形成多少與優劣均與該地區的成礦地質條件的好壞直接相關。
一個國家礦產資源的丰度,除地質條件外,與可供儲礦的疆域空間條件直接有關。在同等有利成礦的地質條件下,疆域越是遼闊,礦產資源就越豐富。

分佈情況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疆域遼闊,沃野千里,山川縱橫,景色秀麗,湖沼盆地星羅其布,地貌極為雄偉壯觀。西部多高山峻岭,東部多丘陵、平原。這廣袤無垠的大地和複雜多樣的地質地貌為儲存豐富多彩的礦產資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外,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各斷代地層發育齊全,自太古宇到新生界均有分佈;從太古宙到新生代這30多億年的時間裡,中國大地經歷了多期廣泛而又劇烈的岩漿活動,形成了多種類型的岩漿岩,廣泛分佈於全國各地;中國是歐亞大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球地殼運動和構造演化的產物。按板塊構造的觀點來看,中國位於歐亞板塊的東南部,東與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項鏈,南與印度板塊相接。中國大陸正是處在這幾大板塊的接壤地區,並受幾種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的影響,因此為形成多樣性的礦產創造了良好的地質構造條件。正是由於以上諸種因素,才使得中國成為一個礦產資源大國。

資源簡況


礦業作業實施
礦業作業實施
新中國成例50年來,開展了大規模礦產地質勘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現已 發現的礦產有168種,探明有一定數量的礦產有153種,其中能源礦產8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88種,水氣礦產3種,探明儲量潛在價值僅次於美國和原蘇聯,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礦產資源最豐富、礦種齊全配套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能源礦產
能源礦產是中國礦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氣在世界和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分別為93%和95%左右。由於礦物能源在一次能 源消費中佔有主導地位,因而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能源礦產資源種類齊全、資源豐富、分佈廣泛。已知探明儲量的能源礦產有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鈾、釷、地熱等8種。
中國煤炭資源相當豐富,據地質工作者對煤炭資源進行遠景調查結果,在距地表以下2000米深以內的地殼表層範圍內,預測煤炭資源遠景總量達50592億噸。到1996年底止,探明儲量的礦區5345處保有儲量總量10025億噸。中國保有儲量總量中的精查儲量2299億噸,與世界探明可采儲量相比,中國煤炭儲量位於獨聯體、美國之後,據世界第三位。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能源之一。20世紀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與國家戰略、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使世界經濟、國家關係和人們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是石油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分佈比較廣泛,在32個油區探明地質儲量有181.4億噸。據美國《Oil &Gas》1997年報道,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1390億噸,中國1997年公布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22.41億噸,居世界第11位。全國共有盆地319個,據對其中145個盆地估算,資源量達930億噸;其中,以證實有油田存在的有24個盆地,擁有資源量758.9億噸,佔總資源量的84.48%;已發現有油氣的盆地有42個,擁有資源量75.66億噸,佔總資源量的7.39%。
天然氣(包括沼氣)是重要能源礦產資源之一,也是國內外很有發展前景的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天然氣資源相當廣泛,在石油盆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產出。資源量也比較豐富,專家預測中國天然氣資源量約有70萬億立方米(煤層氣約佔一半)。截止1996年底,中國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0.7060萬億立方米,世界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143.95萬億立方米,中國約居世界第21位。
中國是鈾礦資源不甚豐富的一個國家。據中國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陸續提供的一批鈾礦田的儲量推算,中國鈾礦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0位之後,不能適應發展核電的長遠需要。地熱資源是指能夠為人類經濟地開發利用的地球內部的熱資源,也是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地熱資源分佈較廣,資源也較豐富。
金屬礦產
礦山工程
礦山工程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佈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即:鐵礦、錳礦鉻礦、鈦礦、釩礦、銅礦、鉛礦、鋅礦、鋁土礦、鎂礦、鎳礦鈷礦鎢礦、錫礦、鉍礦、鉬礦汞礦銻礦鉑族金屬、鍺礦、鎵礦、銦礦、沲礦鉈礦、鉿礦、錸礦、鎘礦、鈧礦、硒 礦、碲礦。各種礦產的地質工作程度不一,其資源丰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資源比較豐富,如鎢、鉬、錫、銻、汞、釩、鈦、稀土、鉛、鋅、銅、鐵等;有的則明顯不足,如鉻礦。
非金屬礦產資源
中國非金屬礦產品種很多,資源豐富,分佈廣泛。已探明儲量的非金屬礦產有88種,為金剛石石墨自然硫硫鐵礦、水晶、剛玉藍晶石夕線石、紅柱石、硅灰石、鈉硝石、滑石石棉、藍石棉、雲母、長石、石榴子石、葉蠟石、透輝石、透閃石、蛭石、沸石、明礬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鹼、方解石、冰洲石、菱鎂礦、瑩石、寶石、玉石、瑪瑙、顏料礦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堊、白雲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脈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鉀砂葉岩、硅藻土、頁岩、高嶺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潤土、鐵礬土、橄欖岩、蛇紋岩、玄武角閃岩、輝長岩、輝綠岩、安山岩、閃長岩、花崗岩、珍珠岩、浮石、霞石正長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泥炭、鹽礦、鉀鹽、鎂鹽、碘、溴、砷、硼礦、磷礦。
資源特點
中國礦產資源既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劣並存的基本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礦產資源總量豐富,人均資源相對不足;2、礦產品種齊全配套,資源分佈不一;3、礦產質量貧富不均,貧礦多,富礦少;4、超大型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5、共生伴生礦多,單礦種礦床少。
管理
礦業管理是指國家礦產資源行政管理機關對礦產資源及其勘查開發利用活動的管理。礦業管理的主要內容有: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管理,探礦權與採礦權的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活動的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地質勘查開發行政管理和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等。
基本情況
礦山資源開採查探
礦山資源開採查探
1949年以前,中國礦業很不發達,礦山企業不多,礦山職工隊伍規模很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工作的進行,礦業職工隊伍也有了很大的 發展,遍布煤炭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核工業、鋼鐵工業、有色金屬工業、黃金工業、化學工業、建材工業、輕工業等許多產業部門。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市場機制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方針的指引下,不僅在上述主要產業部門擁有相當數量的礦業職工隊伍,而且其他一些部門也擁有一定數量的從事礦業採選的隊伍在進行礦業開發活動;不僅中央國有企業在進行礦業開發,而且還有許多地方國有企業、鄉鎮集體和個體企業以及其他經濟類型企業也在進行礦業開發活動,從而在全國範圍形成一個龐大的礦業職工隊伍。
中國礦業法制建設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法制建設是礦業管理的重要內容,是中國法制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進程中,在全國推進民主法制建設的大潮中,中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法制建設從不健全、不完善到逐步健全與完善。198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批准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之後,從1986~1995年底,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等28件有關礦業的行政法規和法規性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修改後,國務院於1998年2月12日又發布了〈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採管理辦法〉和〈探礦權採礦權轉讓管理辦法〉等三個配套法規。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相應配套法規的頒布實施為標誌,初步建立了中國礦產資源的管理法律、法規體系礦架,使礦產資 源及其勘查開發與管理進入有法可以的軌道。從而對於加快礦產資源及其勘查開發步伐,促進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保障與推進礦業的改革於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中國礦業管理體制
礦山工程
礦山工程
中國傳統的礦產勘查開發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它的基本特點是通過《憲法》和《礦產資源法》等法律形式確定了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由國家中央財政核算撥付地質勘查資金,交由各地質勘查主管部門組織地質勘查隊伍,對礦產資源進行勘查;經地質勘查獲得的地質資料和礦產儲量成果無償地毫無保留地上繳國家,國家計劃部門及各礦業開發部門根據國家制訂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規劃來制定礦產資源開發計劃並納入國家總的計劃中。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形勢的發展,原有體制已不能適應需要,因而在實踐進程中進行了一系列變革。中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體制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經歷了一個由集中走向分散,又逐步走向集中統一管理的複雜歷程。大體可分四個階 段。1、從1949年到1979年,這是中國傳統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體制形成的時期,從政府部門管理看,也是一個由比較集中走向部門多頭分散管理的階段。2、從1979~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公布實施止。這個時期在礦產資源開發運行機制方面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國家實行鼓勵鄉鎮集體和個體採礦的方針。鄉鎮集體小礦迅速興起,為緩解礦產資源緊張形勢、發展地方經濟、脫貧致富、促進國家建設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有些小礦亂采濫挖、破壞與浪費資源的情況時有發生。3、1986年10月~1998年3月。這是開始實施對除石油、天然氣之外各類礦產資源及其勘查開發進行統一管理的階段,也是地礦行政法律法規體系和管理機構建立與逐步完善的階段。4、自1998年3月始。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的機構改革方案,一是撤併原地質礦產部、國家土地管理局、國家海洋局和國家測繪局,組設統一管理的國土資源部,將原國家計劃委員會、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化學工業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等部門和單位所行使或代行使的礦產資源管理政府職能全部交由國土資源部統一集中管理。二是將原冶金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化學工業部等改組為相應的國家局,統一交由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管理。從而使礦產資源及其勘查開發真正實現了集中統一管理。
通過這次政府機構改革,在中國礦業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取得土突破性進展。
中國礦聯
中國礦業聯合會會長李元致辭
中國礦業聯合會會長李元致辭
中國礦業聯合會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覆蓋礦業全行業的社團法人組織。主要由國內外有關礦業公司(含油田)、地勘企業、全國性礦業同業協會、省級礦業協會(聯合會)以 及與礦業相關的科研院所(校)和礦業城市自願組成。其宗旨是遵循礦業自身發展規律、堅持為礦業企業服務、為政府服務、為礦業發展服務。主要功能是在礦業企業和政府間起橋樑、紐帶作用。
中國礦業聯合會的最高權力機構為會員代表大會;執行機構為主席團會議,經常性工作機構為會長辦公會議。
中國礦業聯合會的辦事機構為秘書局,同時設有若干分會、專業委員會、工作委員會,並辦有中國礦業報、中國礦業雜誌、中國礦業網、中國礦業年鑒等媒體。依託上述部門和媒體在政策法規諮詢、市場信息供給、專業中介服務、國際聯絡交流以及維護會員權益等多方面提供行業、企業、政府需要的服務。為擴大與地方和國外礦業公司的聯繫,在國內部分省(區、市)設有辦事處,在重要礦產國設有代表處。
同名期刊
《礦山工程》是一本關注礦山工程技術領域最新進展的國際中文期刊,主要刊登礦山工程技術領域在科研、管理、信息、生產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及經驗、學者討論和專業評論等多方面的論文。主要研究領域包括:
礦山工程學術期刊
礦山工程學術期刊
礦山工程技術 ,礦山地質學 ,礦山設計,礦山地面工程,井巷工程,採礦工程,選礦工程,鑽井工程,油 氣田井開發工程,石油、天然氣儲存與運輸工程,礦山機械工程 ,礦山電氣工程,採礦環境工程,礦山安全,礦山綜合利用工程。
圖書編委介紹
編委會
許江 教授重慶大學 (Prof. Jiang Xu, ChongQing University)
董東林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 (Prof. Donglin Do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劉衛群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 (Prof. Weiqun Li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印萬忠 教授東北大學 (Prof. Wanzhong Y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周子龍 教授中南大學 (Prof. Zilong Zhou,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傅貴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Prof. Gui F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秦波濤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 (Prof. Botao Qi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郭廣禮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 (Prof. Guangli Gu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韓可琦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 (Prof. Keqi H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高延法 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Prof. Yanfa Ga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譚雲亮 教授山東科技大學 (Prof. YunLiang Ta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陳金剛 教授鄭州大學 (Prof. JinGang Chen, ZhengZhou University)
唐民安 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Prof. Min'an Ta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劉曉文 副教授中南大學 (Dr. Xiaowen Liu,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趙洪寶 副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Dr. Hongbao Zha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趙海峰 副教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Dr. Haifeng Zhao,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檢索信息
《礦山工程》期刊論文被以下資料庫收錄:Open Access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