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膠蟲

紫膠蟲

紫膠蟲(Lacciferlacca)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於昆蟲綱、同翅目、膠蚧科。紫膠蟲成蟲為雌雄異型。紫膠蟲是南亞熱帶特有的昆蟲,在世界上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印度及斯里蘭卡,中國分佈於雲南、西藏、廣東、廣西、福建、貴州、湖南、台灣等省區。

紫膠蟲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昆蟲,生活在寄主植物上,吸取植物汁液,雌蟲通過腺體分泌出一種純天然的樹脂—紫膠。紫膠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地應用於多種行業。

形態特徵


紫膠蟲(Lacci ferlacca)在動物分類學上昆蟲綱、同翅目、膠蚧科
紫膠蟲有雌雄之分,變態不同,形態也不一樣。雌蟲為不完全變態,雄蟲為完全變態,雌蟲一生經過卵、幼蟲和成蟲三個階段;雄蟲則要經歷卵、幼蟲、前蛹、真蛹和成蟲五個階段。其形態特徵簡述如下:
圓形,紫紅色,卵殼薄而透明,一般0.4-0.6mm。
幼蟲
剛孵化的幼蟲似船形,在整個幼蟲期,雌蟲有三個齡期,雄蟲只有兩個齡期。它們的形態有很大不同。
1.一齡幼蟲雌雄兩性一般難以區分,蟲體長約0.6-0.8mm,寬0.2-0.3mm。體節明顯,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在蟲體前端,有單眼、觸角各一對,口針一個。胸部分三節,有胸足3對,氣門兩對,腹板一對。前氣門位於中胸,較大;后氣門在後胸,較小。腹板上有蠟腺,分泌白色蠟絲。腹部八節,狹長,末端有肛門一個,肛門四周肛板上有6根肛環剛毛和兩根細長的臀瓣剛毛。
2.二齡幼蟲蟲體較一齡肥大,長0.9mm,寬0.4mm,頭、胸、腹區分不明顯。單眼和臀瓣剛毛消失,觸角和足均已退化,肛環剛毛從一齡時的6根增加到10根。二齡中期和後期,雌雄個體可以用肉眼區分。雌蟲體型較粗短,腹部第三節有背突。雄蟲體形似長筒形,顏色比雌蟲更鮮紅,沒有背突。
3.三齡幼蟲只有雌蟲才出現三齡,蟲體更肥大,長約1.2mm,寬0.8mm,背突明顯。
前蛹
為雄蟲獨有。長約1.1mm,寬約0.6mm。口器退化,出現觸角和胸足的雛形,透明,短小,不分節。腹部末端肛門消失,有一個陽莖鞘突。有翅型具有一對透明的翅芽。
真蛹
亦為雄蟲所獨有。長1.1~1.8mm,寬0.4~0.5mm,一般較前蛹粗短。但觸角與胸足顯著伸長,而且分節比較明顯,陽莖鞘角質化,淡黃色。有翅型具有一對大翅芽。
成蟲
雌成蟲體形差異較大,有囊形、近球形、紡錘形等。一般長約4.3mm,寬約2.6mm,分節不明顯。頭部有口器一個,口器前後各有口突一對。有單眼兩對,觸角一對。胸部有足三對。胸部有前氣門和后氣門各一對。前氣門位於中胸腹板下方,較大。后氣門位於后胸,較小。前氣門上方有一腹板突起,上生一骨化板叫膊板。板上面著生蠟絲,叫膊板蠟絲。腹部第三節上即原來背突的地方長出一根背刺,這是雌成蟲的重要特徵。腹部末端三節延長成管狀,稱為肛錐,有肛門和生殖孔各一個。肛門周圍有肛環纓和10根肛環剛毛。雄成蟲分有翅型和無翅型兩種。無翅型無翅,體長約1.4mm,寬約0.4mm,比有翅型略小。有翅型在中胸著生一對膜質翅,一般體長約1.7mm,寬0.6mm。有翅或無翅型成蟲均為紫紅色,頭、胸、腹分界明顯。腹部末端有陽莖鞘一個和兩根細長的白蠟絲。

分泌物


紫膠。是一種天然樹脂,是一些多羥基羧酸的內脂和交脂的複雜混合物,主要成分為罌子桐酸和三環萜烯酸。被廣泛用於醫藥、軍事、機械、皮革、造紙、油墨、食品等行業。我國的雲南、西藏等地是紫膠的主要產地,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等國亦是紫膠的產地。
紫膠蟲主要寄生於牛肋巴、秧青、泡火繩、三葉蟲及大青樹等二百餘種樹木,最早關於紫膠蟲的記載,是3世紀的張勃所撰的《吳錄》,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虫部·紫鉚》。〔集解〕引《吳錄》日:九真移風具,有土赤色如膠。人視土知其有蟻,因墾發以木枝插其上,則蟻緣而上,生而凝結,如螳螂螵蛸子之狀。人折漆以染絮物,其色正赤,謂之蟻漆赤絮,此即紫鉚也。”這是最早的有關紫膠的記載,紫膠又稱為紫鉚、紫鏟、紫梗、紫俳、草茸和赤膠。《吳錄》所謂“人視土知蟻”,“則蟻緣而生漆”之記載表明,當時人們已知紫膠是一種蟻產生的。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載:“真臘國使沙門隗沙尼拔陀言,蟻運土於樹端作窠,蟻壤得爾露而成紫鉚。”段氏將紫膠產地歸於波斯和真臘,似不確,但段氏所記分明已曉紫膠是一種狀似蟻的蟲產生的。
唐代李珣《海葯本草》作紫鉚,並引《廣州記》云:“生南海山谷。其樹紫赤色,是木中津液成也。沼濕癢瘡疥,宜入膏用。又可造胡燕脂,余滓則玉作家使也。又騏轔竭之脂也。欲驗真偽,但嚼之不爛如蠟者是也。”李珣在這裡指明紫膠藥用功能,但是錯認為紫膠由木津液所成,又把紫膠和騏瞵竭混為物。實際上騏瞵竭又作麟麟竭,是棕櫚科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果實分泌出來的,干后凝成血塊狀的樹脂,與紫膠分屬兩物。
宋馬志《開寶本草》載:“按別本注言:‘紫鉚(紫膠)、騏瞵竭二物同條,功效全別。紫鉚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鉚從葉上出。騏轔竭色黃而赤,從木中出,如松脂也。”將紫膠與騏瞵竭區別開來,是為進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虫部·紫膠》:“〔集解〕:(時珍曰)紫膠出南番。乃細蟲如蟻、虱,緣樹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樹上小蟲造白蠟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這裡李時珍認為紫膠蟲分泌紫膠如同蟲白蠟在冬青樹上分泌白蠟的認識是對的,但是他並未指出,白蠟蟲是雄蟲泌蠟,而雌蟲不泌蠟,而紫膠蟲是雌蟲分泌紫膠,雄蟲不分泌紫膠,因此放養時要用雌蟲,惜古人並無辨別雌蟲雄蟲的記載。紫膠種膠枝選擇也很複雜,古人也少有有關記載,但紫膠的放養為中國之獨有。

放養


紫膠蟲的放養日時間:原膠產區一般在5月,掛后1~2天幼蟲在早上7~9時涌散固定。此期較高氣溫和直射陽光都不利幼蟲上樹和固定。當種膠運到后,及時選擇晴天早晨掛放。陰雨及大風天氣不能掛放,應把種膠攤晾在陰涼處以延遲出蟲。目方法:掛前選好寄主樹和應掛的枝幹部位;以生長粗壯位於樹冠的東向、南北向技為好,並掛放在枝的背光面。要綁緊固牢,貼緊不留空隙。因蟲子小,梗與枝間存在很小距離,也會成為膠蟲涌散後上樹的障礙,而只能在梗上擁擠徘徊,直至死亡,導致掛養失敗。所以應使膠梗兩端空技斜面背部緊貼樹榦、枝;若種膠梗不直,可使下端貼緊、上端用一段小樹枝楔滿梗與技間的空隙,起搭橋作用,以利幼蟲通行。膠梗兩端空校與技緊貼後用竹蔑、麻或細繩等綁牢,只綁兩端空技地方。
為保證涌散整齊,採用攤晾養蟲、出蟲掛放,便於掛后管理和採收,也可免除因種膠質量差所造成的掛養失敗。方法是:及時把運到的種膠取出,放在室內或能避風雨的地方;條件是陰涼、乾燥、通風、有光以利出蟲;每日檢查,把已出蟲的膠梗取出掛養,直到出蟲結束。自放蟲量:放蟲量在生產中關係到寄主樹枝條的合理利用和種膠產量高低。如放種量過多,浪費種膠而且影響樹的生長,甚至樹死蟲亡無膠可收;放種量不足,上央少,產膠量低。適當的放蟲量由兩個主要條件決定:一是種膠的質量,一段膠梗能出多少蟲可固定多長的技段;二是寄去樹能負荷多少蟲。種膠質量分為三級,其中一、二級作種膠,“同級種膠因代別和寄主樹不同繁殖量也有差別。
一株樹所有有效校長度相加得有效技總長度,參照寄主樹耐蟲率:木豆夏代為 30~ 40%、冬代 20~ 30%;牛肋巴夏代 50~ 70%、冬代60%;合歡夏代 50~70%,按以下公式計算放蟲量:放養種膠梗長度=有效枝總長*耐蟲率/繁殖量例如1株合歡有效技總長30米,掛放木豆冬代種膠其繁量為1:71,按上式計算,該樹掛放21~29厘米長的一級種膠就夠了,若是二級種膠還應多掛220%左右的種膠梗。園管理:主要工作是三查一收及病蟲防治。三查是在掛后的幾天內逐日逐株檢查,一套膠梗有無鬆動、脫落,如有立即補綁和重掛;二查斜口部位是否緊貼,膠蟲上樹是否順利,如不緊貼可再綁緊和搭橋;三套技放部位和固蟲量是否合適,如部位不當可取下重掛,固蟲量多了應立即解下轉掛在上蟲不足的枝幹上或其它樹上。以後發現有因蟲過量,樹葉開始翻黃或脫落,要果斷地把已固定部分膠蟲,用草束勒死或竹片刮死,否則樹死蟲亡,一無所獲。及時收回已出完蟲的種膠梗。一般掛放夏代(4~5月)在掛后7天。冬代(9~10月)在掛后的8~14天,蟲已出完,取下種梗剝下肢塊,晾乾作原膠出售。若種膠產區黑、白蟲害嚴重,應把取下的種梗及時放入清水中,泡24小時,即可把膠塊里的害蟲全部殺死,取出膠塊晾乾不影響膠的質量。
危害紫膠蟲最大的害蟲,是從自然產區帶來,專食膠蟲和肢被的黑、白蟲。黑蟲屬遮顏蛾科;白蟲又名紫膠白蟲,正名為紫膠獵夜蛾,夜蛾科。防治方法除加強檢疫防止或減少害蟲隨種膠調入外,還可在晾膠養蟲時在有紗窗的室內進行,關好門窗,使羽化的成蟲飛不出去,待種膠掛完後用葯殺死;及時收回種膠殺死害蟲。
寄生於膠被表面的煤煙病和綠霉與膠表蜜需大量凝集和膠林過密。陰濕。通風不良緊密相關。防病的根本在於改善林地衛生和通風條件;病害嚴重時可噴1:1:100的波爾多液或波美0.1'的石硫合劑防治。

採收


紫膠蟲的分泌物與殘體
加工:加工工序是:選擇去雜——破碎一一過篩分級——浸泡一一洗滌一一脫水——乾燥一一過篩等,產品為顆粒膠。顆粒膠再經過熔化、壓片等工序,產品為片膠,呈橙黃色或橙紅色、透明、質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