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朝鐘
溫朝鐘
溫朝鐘(1878—1911),字靜澄,土家族,湖北省咸豐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畢業於四川省師範學院,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與黃玉山等人在重慶市黔江區牛背島上組建了革命武裝團體鐵血英雄會,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1月3日,在黔江縣石會鄉鳳池山宣誓揭竿起義,驅逐黔江縣令,誅殺武舉人孫常禮;但由於消息閉塞,起義準備倉促,1月23日深夜,不幸兵敗,壯烈犧牲,年僅33歲。
溫朝鐘(1878—1911年),字靜澄,土家族,湖北省咸豐縣大路壩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溫朝鐘幼賦天資,志量不凡,他看到滿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內政腐敗,外侮日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便剪掉髮辮,放棄舉子業,於經史外旁搜博採,以謀求救國圖存之道,探討社會改革之策。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溫朝鐘就近考入四川黔江縣學,友人向他祝賀,他說:“這是清廷的牢籠術,有什麼榮耀?”溫朝鐘棄學回家,自耕而食,空閑時遍覽百家之說,尤精於醫道。凡患者求醫,不論遠近寒暑,一請即至,不少病人經其治癒,人稱“溫神仙”。
光緒三十二年,溫朝鐘赴四川成都,化名溫而厲,報考通省師範學校,主考人說他“文怪、字怪、名怪”,抑列第二名。朋友祝賀他考中,溫朝鐘回答說:“只怕學得屠龍術,沒有下手處!”再次放棄學業,遍游川、貴、兩湖,觀察山川要隘,訪問草澤英雄,到武漢學造炸彈,訪武術師學習劍術。
光緒三十三年,經從日本歸來的黔籍中國同盟會會員陳芝軒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隨後再回家鄉,和黔江、咸豐兩縣的中國同盟會會員一道進行革命宣傳,翻印《滅漢八策》、《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發動民眾,並倡組“風俗改良會”,提倡“練習武術,團結救國,婦女放足,發揮力量,不當洋奴,發奮自強”。得到鄉人黃玉山,黔江王克明、談茂林等人資助,風俗改良會發展到萬餘人。
宣統元年(1909年)鐵血英雄會更名湘鄂川黔鐵血聯英會。湖北施鶴道發布告示,通緝革命黨人。溫朝鐘化名孔保華,取道四川江津、永川等地訪問中國同盟會同志。
宣統二年冬月底,溫朝鐘、黃玉山、王克明等以朝山為名,到彭水縣鳳池山(今屬黔江)開會。不幸消息走漏,豪紳溫百川向黔江、咸豐兩縣告發。咸豐縣令徐培不為所動,黔江縣王熾昌則召集豪紳商議防剿,組成“福”、“壽”兩營,並急電酉陽州牧、重慶道台和清廷軍機處派兵鎮壓,形勢突變,溫朝鐘等決定立即起義,攻黔江。
臘月初三,革命軍在鳳池山誓師起義,發布討滿檄文。由於起義提前,絕大多數會友未得通知,僅到200餘人。起義軍軍紀嚴明,所到地方,除口食以外,絲毫不犯;初五日,起義軍增至1000餘人,編成兩個師,下轄8個大隊,溫朝鐘為司令總長,王克明為次長,黃玉山為後勤總長,起義軍一律剪去髮辮,佩戴白布臂章,外衣前後一律粉書“國民軍”3字,手持長矛、馬刀、火槍等武器,舉著“奉天承命掃清滅洋”的大旗向黔江挺進,臘月初七日佔領黔江縣城。
起義軍入城后,打開監獄,釋放無辜群眾。溫朝鐘親自到街頭安撫百姓,宣傳革命主張,響應者七、八千人。有人勸溫朝鐘成立軍政府,固守縣城,告示四方,等待響應。溫說:“縣城太小,又缺糧草,固守不是上策,僅得一城就成立政府以稱大,不是我們的目的。”
臘月十二日,革命軍分兩路出發,一路由王克明等率領,一路由溫朝鐘等率領。時黔江縣令王熾昌從酉陽搬來協防軍,在萬柳堤設伏。傍晚,溫朝鐘所部率先到達城郊,正從上沙壩涉水過河,突遭協防軍猛烈射擊。激戰至半夜,溫朝鐘身邊只剩下數十人,遂向咸豐縣破水坪撤退。這時四川、貴州、湖南、湖北4省官軍接踵而來,重重合圍。
臘月十七(1月23日)深夜,清軍追至破水坪,將起義軍暫住的飛龍寺重重包圍,有人勸溫朝鐘躲藏起來,再行起義,溫朝鐘答道:“首其事者當其難,豈能逃避!”
次日拂曉,清軍攻破飛龍寺,溫朝鐘迅速燒掉會友名冊,挺身站在樓門上,大聲對清軍說:“我是溫朝鐘,一切皆我所為,不與他人相干!”
酉陽州牧楊兆龍問溫朝鐘為何造反,溫朝鐘破口大罵:“你們都是漢人,不知洗雪祖宗恥辱,反為仇人賣力,真無天理良心!問我做什麼,要殺就殺!”清軍一陣亂槍將溫朝鐘射倒,分裂其體,蜀得其頭,鄂得兩足,湘、黔各得一手,向上邀功。溫朝鐘犧牲時,年僅33歲。
1911年11月13日,溫朝鐘的余部攻克黔江縣城,成立軍政府,宣布獨立,迎來了辛亥革命的勝利;四川軍政府後追認溫朝鐘、王克明、黃玉山等為烈士,授予“鐵血英雄”匾額;此外,還曾在小南海朝陽寺島上修建三英祠(后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
湖北省咸豐縣城的一條街命名為朝鐘路,原黔江縣城為其建有碑亭,范公祠曾立有溫朝鐘的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