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橋望春

唐代雍陶創作的七言絕句

《天津橋春望》是唐代詩人雍陶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用天津橋畔紅霞、煙柳的濃艷春色來映襯上陽宮裡的寂寞、冷落,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難以訴說的深沉感慨。

作品賞析


這首詩為晚唐詩人雍陶觸景生情而作,描寫了唐代的東都洛陽的美麗春景,景中含情,浸著作者對國勢漸弱,盛景不再的凄婉哀嘆,以美景襯悲情的手法,含而不露地表達情感,可謂一首別有韻味的麗詩。
前兩句“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時值陽春,天津橋下水光瀲灧,將映在其中的雲霞浸濕如拭過淚的絹帕,那樣柔柔曼曼地輕舒開來,岸邊的翠柳嬌嫩著一抹春色,如綠煙繚繞,在和風輕吹下,軟軟的柳條輕盈地斜斜地撫著堤岸,此時橋上北望的人兒早被這濕霞與柔柳撩撥起心尖的疼痛。又是一年春好時,卻不見那前呼後擁的帝王威儀,曾是輝煌無比的大唐盛世就這樣遠去了么?前一句的“春”字照應詩題,後面這一“浸”字,生動地描畫出水映紅霞的美景,使景物有了輕微的動感,卻又將這美景底色變得黯然起來,也映襯出詩人的潤濕心情;后一句的“煙”字,將岸邊瀰漫的淡淡柳綠變得靈動起來,景物頓時有了些朦朧的詩情畫意,“斜”字,點出春風拂柳之姿,由此可感受出風的溫柔,柳的細軟。
后兩句“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這是詩人離開近景,抬眼穿過叢林北望上陽宮看到的景象,看似有些突然,但可由此探知作者沐浴在爛漫春光中時撫今憶昔昔不在的感傷,正因為有前面的春景柔美,才引起作者對昔日盛況的追憶,此時再看那曾被嬌寵的上陽宮,雖然是威嚴如舊,卻已被冷落多時,再也迎不到翠輦玉鸞,只將那厚重的宮門緊鎖,此時雖不見宮中的凄涼之景,卻可想像曾是鶯歌燕舞的金殿上畫梁黯淡寂寞,無人呵愛引逗的宮鶯無奈地銜著一片凋零花瓣飛出宮牆外。前一句的“閉”字將宮門冷落深鎖的遠景推至讀者面前,一股凝重感油然起;后一句的“上陽花”使人想像到昔日盛都如今只如凋零的花朵,凄美無限,而銜花飛出的宮鶯更是將這種情傷拉到更深處。
全詩處處切合“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凄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於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裡凄涼冷落的景象。

創作背景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衰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作品評價


明·高棅《批點唐詩正聲》:有思致,有風韻。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麗語;興感自倍。
清·吳昌祺《刪訂唐詩解》:簡州多巧思,宜其自喜。
清·徐增而庵說唐詩》:唐以洛陽東京,全盛之時,數嘗游幸。至是閹宦用事,天子不能復游,宮殿空閉。此詩單寫寂寥景觀。天津橋下,春水如前,映紅霞如前,煙中楊柳如前,風中遊絲如前,獨是不見天子之翠輦。金殿久閉,上陽宮中花,鶯時銜出,望去能無感傷哉!上陽宮,在洛城外。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凄然。
清·胡本淵《唐詩近體》:含情無限。
清·范大士《歷代詩發》:岑寂不忍見。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極寫津橋煙景之美,益見故宮荒寂之悲。宮花無主,付與流鶯,句殊凄側。

作者簡介


雍陶[唐](約公元八三四年前後在世),字國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晚唐詩人。生卒年不詳,約公元834年前後在世。工於詞賦。主要作品有《題君山》《城西訪友人別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