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鵠
高鴻鵠
高鴻鵠(1934——2013)電影事業家、評論家。雲南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電影文學》主編、長春電影製片廠副廠長、廣西電影製片廠廠長、中國電影家協會黨組書記;曾出任中國電影製片協會正理事長,中共14大代表。在主持廣西電影製片廠工作期間,拍攝了《血戰台兒庄》《百色起義》《周恩來》《共和國不會忘記》《世界屋脊的太陽》等幾部重大題材的影片,在中國電影史上書寫了輝煌一筆。
高鴻鵠同志1934年11月22日生於四川省樂山市。1956年大學畢業后,高鴻鵠同志分配到長春電影製片廠,從事電影文學編輯和理論研究工作,是我國解放后第一代電影文學編輯和電影評論家、理論家。在長春電影製片廠工作期間,他先後任助理編輯、編輯、編輯組長、副主編、刊物編輯室主任、廠藝委會常務副主任、藝術副廠長等職務。他長期參與電影文學劇本的編輯和審定工作,在長影廠投入拍攝的大多數影片中,都傾注了他的心血,如電影《吉鴻昌》、《十六號病房》、《黃山來的姑娘》、《飛來的仙鶴》、《苦難的心》、《花園街五號》、《赤橙黃綠青藍紫》、《譚嗣同》、《心靈深處》、《在被告後面》等影片。《電影文學》刊物是新中國創辦最早的電影文學雜誌,高鴻鵠同志在擔任該刊主編工作中,認真貫徹黨的文藝方針路線,嚴把刊物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在他主持下,《電影文學》刊物發行量最高達40多萬份,為當時的長影廠創造了很有影響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擔任長影廠領導工作后,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電影評論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支持了不少優秀影片的拍攝,為活躍電影評論工作做出了貢獻。1982年後,高鴻鵠同志連續三年被長影廠評為先進工作者,連續兩年被評為勞動模範。
1986年8月,高鴻鵠同志調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廣西電影製片廠廠長、黨委書記。在廣西電影製片廠任職期間,為振興廣西電影事業,他滿懷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電影創作的決心,以豐富的實踐經驗和不凡的製片人的魄力,策劃、監製了影片《血戰台兒庄》、《共和國不會忘記》、《百色起義》、《周恩來》等(包括中外合拍片)四十餘部,其中有重大歷史題材的影片、主旋律影片,還有一些有探索、有追求、有新意的影片,如《弧光》、《落山風》等。這些影片問世后,博得了專家和觀眾的好評,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使廣西電影製片廠蜚聲海內外。當時很多同志認為,廣西廠在短短几年內,拍出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較好的影片,這與高鴻鵠同志發揮的作用和努力工作是分不開的。1991年9月,高鴻鵠同志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榮譽稱號。
高鴻鵠同志具有較高的劇本創作和文藝理論水平,有豐富的業務知識,從1957年以來,先後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電影評論文章和作品三百餘篇,達百萬字以上,他擅長電影文學編輯,尤其在“選題”和“劇本改編”上有“獨到慧眼”。1989年,高鴻鵠同志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工作期間被評為一級電影文學編輯職稱。
1991年10月,高鴻鵠同志調任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主持中國電影家協會日常工作。在任期間,他將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兩獎合一,創立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並於1992年在桂林舉行了第一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從此,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成為中國電影界最具影響力的活動項目之一,也成為中國影協最重要的工作品牌。
1992年,高鴻鵠同志作為中國文學藝術界代表之一,光榮參加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高鴻鵠同志熱愛黨,熱愛祖國,對黨的文藝事業充滿高度的責任。他工作作風正派,為人正直坦誠,為政清廉,心懷群眾,重視學術建設,熱情扶植幫助青年電影工作者,用實際行動和業績彰顯了一個黨的文藝工作者應具備的道德修養和作風品格。
影片《周恩來》拍攝經過
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江蘇省電影家協會、吳江市同里鎮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同里電影論壇”4月18日至20日在古鎮同里舉辦。本屆論壇主題是著名導演丁蔭楠電影作品研討會。作為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丁蔭楠的“偉人作品”系列,從《孫中山》到《周恩來》,再到《鄧小平》等,不僅體現了獨到的藝術創造力,也曾經創造了票房神話,其藝術價值與市場回報,都獲得了極高的榮譽。
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地的四十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對丁蔭楠藝術成就和創作方向等,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中國電影家協會黨組書記兼秘書長康建民,丁蔭楠在電影學院的同室好友、著名導演鄭洞天,曾經在丁蔭楠作品中擔任主演和扮演過重要角色的著名演員盧奇、王學圻、張燕、吳玉華等,以及曾經參與丁蔭楠影片製作的影人們,出席了論壇並回顧了那些經典作品的創作歷程。
原中國電影家協會黨組書記,時任廣西電影製片廠廠長的高鴻鵠先生在會議影片《周恩來》拍攝經過時透露,當年這部影片的拍攝,雖然受到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但最終審查時因涉及到比較多的“文革”鏡頭而差點沒有能獲得通過。
高鴻鵠回顧說:當時影片在中南海周恩來原住處拍攝,一切用品幾乎都是使用周總理生前用過的。包括“游泳池”毛主席住處,甚至主席的睡衣都是張玉鳳親自拿出來借給劇組的。周總理參加賀龍元帥追悼會的場景,為了真實再現當時凝重的氛圍,劇組在拍攝現場使用了真的賀龍將軍的骨灰。所以,當時每一個演員都把自己融入了真正的歷史當中,其情其景,自然感人。影片在各方支持下,僅用了700萬元,就完成了全片。然而,在審查期間,卻遭遇了麻煩。因為影片表現周總理最後十年的生命階段,不得不表現“文革”場景,但這一點是“犯忌”的。高層領導對此爭議很大,而江澤民總書記看完影片后,給予了“精緻、深刻、感人”的評價,這才平息了爭議,使得影片最終得以通過發行。影片上映后,立刻引起全國人民懷念總理的高潮,在當時僅有兩元票價的前提下,獲得了2.7億的全國票房,這個記錄至今沒有影片打破。
廣西電影製片廠工作期間,主持拍攝了《血戰台兒庄》、《百色起義》、《周恩來》、《共和國不會忘記》、《世界屋脊的太陽》等多部重大題材的影片,在中國電影史上書寫了輝煌一筆。
高鴻鵠(1917~1972)字仲翔,安徽懷遠城關人。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在懷遠縣中任教。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在立人中學任訓育主任。
“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繼而下放農場勞動,后被分到新集中學,做雜役。
1972年10月病逝,時年55歲。
粉碎“四人幫”以後,人民政府為他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