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所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所

隸屬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以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核心、以美學、文藝學為兩翼的研究機構。

目錄

簡介


本所現有客座教授17人:許淵沖教授(北京大學)、嚴寶瑜教授(北京大學)、李希凡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樂黛雲教授(北京大學)、童慶炳教授(北京師範大學)、聶振斌與滕守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杜文棠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所)、高建平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國外的著名學者有:Prof. David Cooper(英國杜倫大學), Dr. Nick Bunnin (牛津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 Dr. Alison Denham(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尼學院),Prof . Richard Lynn(加拿大多倫多大學),Prof. Karl-Henz Pohl(德國特利爾大學),Prof. Albert. A. Anderson(美國波士頓巴布森學院)等。
本所現有2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美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007年正式招生。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的研究方向為:比較詩學與美學、比較文學與文化、歐美文學與文論。美學學科的研究方向為:西方美學與詩學、比較美學與美育學、中國古典美學。以上兩個學科的專業課程突出英漢雙語教學,注重經典學術著作的細讀,講究嚴格的學術訓練。
本所在學科建設方面注意學科發展重點,凝鍊學科研究方向,突出以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核心、以美學、文藝學為兩翼的學科建設發展格局。比較文學學科以北京市屬市管高校人才強教計劃“域外學術文化與中國比較文學”學術創新團隊為學科發展的平台,吸納本校相關學科的優秀人才共同打造科研團隊,為學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所實行開門辦所的方針,與國內外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的聯繫,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文學所文藝理論室、外文所理論室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協作關係和良好的互動機制。
本所前身最早是1994年成立的中外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4月改建為跨文化研究所,旨在依託我院外語優勢,進行不同層次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提升本校學術水平,擴大跨學科、跨單位之間的學術對話與交流,致力於東學西傳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2005年易名為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所,旨在突出學科建設的重點與特色。2005年同時申報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和美學專業兩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2006年初得到國務院學位辦的正式批准。
本所成立以來,先後邀請國內外的著名學者講學20餘次,其中有美國《美育雜誌》主編Ralph Smith、中國社會科學院葉秀山和台灣學者陳鼓應等。先後舉辦了“比較文學與跨文化交際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美學與文化”北京學術研討會。2002年10月舉辦“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國際學術研討會,有15個國家和地區100多名學者參加了這次美學盛會。2003年11月上旬,本所與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美國過程研究中心合辦的“全球化時代過程思想與教育改革國際學術會議”,在美國的大學城克萊蒙特市順利舉行,取得良好的國際學術交流效果,《世界文化論壇》等報刊對此會作了相關報道。2004年主辦了“實踐美學的反思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和“比較詩學:跨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問題意識”學術研討會,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頗大的影響。
近年來,本所專職研究人員共出版學術專著13 部,譯著14部,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目前承擔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和院級科研項目共計20餘項。其中《理想國的詩學研究》、《走向跨文化美學》、《中唐文學思想研究》、《文化幽懷與審美象徵》、《康德與中國現代美學思想》、《後現代語境中倫理文化轉向》、《現代批評之始——艾略特詩學研究》、《中國人的生存智慧》(英文)等學術論著,在國內學術界引起了積極的反響。《走向跨文化美學》於2004年獲得北京市第8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理想國>的詩學研究》獲得2006年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獎。另有5部專著與部分論文先後獲得院級科研成果獎。